例谈语感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mum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它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直觉的。一个美食家,在不断地“品尝”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味,就能迅速感觉出一道佳肴的美味来。同样,一个对话语系统具有敏锐感觉的人,就能在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时,迅速感受到语言之美。
  一、 语感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突出语感训练,因为各种语言运用中的问题总是凭语感来解决的。学生语感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语文成绩的好坏。叶圣陶先生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地驾驭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训练语感,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求知,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语感训练,绝不是排除已有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段意的理解和中心的归纳等教学,而是将这些教学与语感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增加学生语感的教学贯穿于其他教学中。其实,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哪怕是词语的理解、选择与运用,舍掉了一定的语境去进行感受,也是不行的,而段意的理解、中心的归纳更是要从该段、该篇的语言中去感受。语感既能帮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加深和巩固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迅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要真正地从文章中品出情味、领会到作者的旨趣,如果读者没有较强的语感力,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材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而言,语感有语言感、语意感、语法感、语艺感、语体感和语境感。语感的直接客体是语言文字,但给读者或听者以语言文字并不是作者或说话者的目的所在,其真正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一定的文字内容。因此,语感训练正是通过语言文字这种形式感受其特定的意蕴、理智、道德以及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情操气质、人格品质、理想抱负等。而作为语感主体的人,应具有健全的言语印入心理系统,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 敏锐的感知
  感受语言文字的心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敏锐感知是构成灵敏语感的首要条件。言语听觉不灵敏,是难以分辨语音的,对韵语、韵文的感受力也差;对文字的视觉不灵敏,很难对文章的词语、句子、篇章、思想、情感迅速作出直觉判断。有的人能“一听就懂”“一目十行”,就是由于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知。
  (二) 直觉的思维
  语感是靠直觉思维的。有些人读文章,并未用语法规则和语文知识进行专门分析,就能敏捷、准确地发现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段落写得精妙、哪些地方特别感人。这些都是从直觉思维中获得的。
  (三) 真切的情感体验
  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况联系起来。一个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对父亲产生了敬佩感,就更益于体味《背影》中所表达的人性美。因此,语感必须基于生活经验,有真切的情感体验。
  二、 语感教学的途径
  语感构成要素的综合性、语感能力形成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感的教学途径的复杂性。
  (一) 语感实践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对言语器官进行反复的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从而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从传授语文知识中奠基语感,从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实践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 语感分析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作出分析、判断,重点分析语言的意义及使用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启发学生强读深思、琢磨体会。每当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透过字里行间、上下文的关联和音韵节奏等方面,去体会琢磨遣词造句的优劣、谋篇布局的旨意、内在隐文的深浅以及格调情味的雅俗,从而达到意会。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疏通课文、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作者是怎样安排写作思路的,是怎样水到渠成地得出“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样的极致”这样一个哲理性结论的。然后再分析:文章多次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感情和认识是否一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作者对孔乙己会有不同的感情和认识?孔乙己的形象在这里有什么意义?作者鞭策的又是怎样一种环境?等等。最后,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和学习过程。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语感分析教学。
  三、 语感教学的方法
  (一) 指导学生朗读吟诵
  这里所说的朗读,就是要读得感情充实、抑扬顿挫、移情动容,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情感意蕴。学生读后要从信息中捕捉重点、文旨,探索深层的含义,领悟语感。如教学《黄河颂》,要指导学生用高昂的语调读,在读中品味黄河的磅礴气势;教学《乡愁》,要指导学生用低缓的语调读,在读中与游子的思乡之愁达成共鸣。
  (二) 引导学生揣摩比较
  如《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及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惨的标题?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内容,他们通过比较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三) 指导学生切身体察
  语文教学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意义和情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这就是说在训练学生阅读文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理解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便能对语言文字获得深切的感受。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作者曾“真正感受过”春的意蕴,而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有过春雨漫步的感受,有过对春风、春花、春雨的回味,有过“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感慨,这些无疑都是学习《春》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
  (四) 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语境,抓住“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等语句展开想象,补充形象,再现诗中画面,同时结合个人经验,体验诗人的感情。又如《山居秋暝》一诗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空山、竹喧、莲动”等词语的意义,让他们借助想象和联想填补空白,丰富画面,并从光、色、形、音、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从中体会诗人的情趣和理想。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并在不断地品读中形成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我的价值观。所以,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基石。但以往的教研活动,总是在原有基础上“踏步”,缺乏创新与提升,更缺乏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造成这种低效教研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教师们缺失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研活动也应该有法,应该有能够促进教师深层次反思的有效教研模式。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着眼于教研活动模式的建构,提出并实施了具有我校特色
教育均衡背景下如何保障和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我校将中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公共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差异化教学有机地加以整合,构建了“目标分层教学案”。  一、 模式构建  “目标分层教学案”是基于公共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差异教学理念而设置,以课时为单位编制的,它体现了目标分解小步子、教学方法多活动、效果检测勤反馈的理念,目的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绩。“目标分层教学案”由目标分层双向表、教学案导学促教、分层效果
实施课程改革,高中需要全面实行选课走班,学校管理、德育、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首先是班级组织形式由原来单一的行政班模式变为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运行模式,传统的班
一、案例:一个让人辛酸的爱生故事  在一次校长峰会上,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案例,感触良多。  某校有一位女教师张老师,已年近半百,仍在班主任一线冲锋陷阵。张老师的爱人是海员,一年中顶多只有一两个月在家,女儿又远赴美国读研,所以,张老师实际上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近三十年披星戴月、朝出暮归的班主任生涯,已使她与社会颇有些格格不入,既不会打牌、搓麻将,也没有K歌、练瑜伽的雅兴,学校、学生便是张老师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