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它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直觉的。一个美食家,在不断地“品尝”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味,就能迅速感觉出一道佳肴的美味来。同样,一个对话语系统具有敏锐感觉的人,就能在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时,迅速感受到语言之美。
一、 语感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突出语感训练,因为各种语言运用中的问题总是凭语感来解决的。学生语感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语文成绩的好坏。叶圣陶先生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地驾驭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训练语感,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求知,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语感训练,绝不是排除已有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段意的理解和中心的归纳等教学,而是将这些教学与语感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增加学生语感的教学贯穿于其他教学中。其实,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哪怕是词语的理解、选择与运用,舍掉了一定的语境去进行感受,也是不行的,而段意的理解、中心的归纳更是要从该段、该篇的语言中去感受。语感既能帮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加深和巩固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迅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要真正地从文章中品出情味、领会到作者的旨趣,如果读者没有较强的语感力,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材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而言,语感有语言感、语意感、语法感、语艺感、语体感和语境感。语感的直接客体是语言文字,但给读者或听者以语言文字并不是作者或说话者的目的所在,其真正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一定的文字内容。因此,语感训练正是通过语言文字这种形式感受其特定的意蕴、理智、道德以及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情操气质、人格品质、理想抱负等。而作为语感主体的人,应具有健全的言语印入心理系统,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 敏锐的感知
感受语言文字的心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敏锐感知是构成灵敏语感的首要条件。言语听觉不灵敏,是难以分辨语音的,对韵语、韵文的感受力也差;对文字的视觉不灵敏,很难对文章的词语、句子、篇章、思想、情感迅速作出直觉判断。有的人能“一听就懂”“一目十行”,就是由于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知。
(二) 直觉的思维
语感是靠直觉思维的。有些人读文章,并未用语法规则和语文知识进行专门分析,就能敏捷、准确地发现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段落写得精妙、哪些地方特别感人。这些都是从直觉思维中获得的。
(三) 真切的情感体验
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况联系起来。一个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对父亲产生了敬佩感,就更益于体味《背影》中所表达的人性美。因此,语感必须基于生活经验,有真切的情感体验。
二、 语感教学的途径
语感构成要素的综合性、语感能力形成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感的教学途径的复杂性。
(一) 语感实践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对言语器官进行反复的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从而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从传授语文知识中奠基语感,从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实践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 语感分析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作出分析、判断,重点分析语言的意义及使用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启发学生强读深思、琢磨体会。每当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透过字里行间、上下文的关联和音韵节奏等方面,去体会琢磨遣词造句的优劣、谋篇布局的旨意、内在隐文的深浅以及格调情味的雅俗,从而达到意会。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疏通课文、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作者是怎样安排写作思路的,是怎样水到渠成地得出“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样的极致”这样一个哲理性结论的。然后再分析:文章多次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感情和认识是否一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作者对孔乙己会有不同的感情和认识?孔乙己的形象在这里有什么意义?作者鞭策的又是怎样一种环境?等等。最后,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和学习过程。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语感分析教学。
三、 语感教学的方法
(一) 指导学生朗读吟诵
这里所说的朗读,就是要读得感情充实、抑扬顿挫、移情动容,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情感意蕴。学生读后要从信息中捕捉重点、文旨,探索深层的含义,领悟语感。如教学《黄河颂》,要指导学生用高昂的语调读,在读中品味黄河的磅礴气势;教学《乡愁》,要指导学生用低缓的语调读,在读中与游子的思乡之愁达成共鸣。
(二) 引导学生揣摩比较
如《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及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惨的标题?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内容,他们通过比较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三) 指导学生切身体察
语文教学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意义和情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这就是说在训练学生阅读文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理解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便能对语言文字获得深切的感受。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作者曾“真正感受过”春的意蕴,而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有过春雨漫步的感受,有过对春风、春花、春雨的回味,有过“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感慨,这些无疑都是学习《春》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
(四) 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语境,抓住“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等语句展开想象,补充形象,再现诗中画面,同时结合个人经验,体验诗人的感情。又如《山居秋暝》一诗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空山、竹喧、莲动”等词语的意义,让他们借助想象和联想填补空白,丰富画面,并从光、色、形、音、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从中体会诗人的情趣和理想。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并在不断地品读中形成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我的价值观。所以,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 语感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突出语感训练,因为各种语言运用中的问题总是凭语感来解决的。学生语感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语文成绩的好坏。叶圣陶先生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地驾驭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训练语感,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求知,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语感训练,绝不是排除已有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段意的理解和中心的归纳等教学,而是将这些教学与语感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增加学生语感的教学贯穿于其他教学中。其实,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哪怕是词语的理解、选择与运用,舍掉了一定的语境去进行感受,也是不行的,而段意的理解、中心的归纳更是要从该段、该篇的语言中去感受。语感既能帮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加深和巩固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迅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要真正地从文章中品出情味、领会到作者的旨趣,如果读者没有较强的语感力,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材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而言,语感有语言感、语意感、语法感、语艺感、语体感和语境感。语感的直接客体是语言文字,但给读者或听者以语言文字并不是作者或说话者的目的所在,其真正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一定的文字内容。因此,语感训练正是通过语言文字这种形式感受其特定的意蕴、理智、道德以及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情操气质、人格品质、理想抱负等。而作为语感主体的人,应具有健全的言语印入心理系统,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 敏锐的感知
感受语言文字的心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敏锐感知是构成灵敏语感的首要条件。言语听觉不灵敏,是难以分辨语音的,对韵语、韵文的感受力也差;对文字的视觉不灵敏,很难对文章的词语、句子、篇章、思想、情感迅速作出直觉判断。有的人能“一听就懂”“一目十行”,就是由于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知。
(二) 直觉的思维
语感是靠直觉思维的。有些人读文章,并未用语法规则和语文知识进行专门分析,就能敏捷、准确地发现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段落写得精妙、哪些地方特别感人。这些都是从直觉思维中获得的。
(三) 真切的情感体验
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况联系起来。一个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对父亲产生了敬佩感,就更益于体味《背影》中所表达的人性美。因此,语感必须基于生活经验,有真切的情感体验。
二、 语感教学的途径
语感构成要素的综合性、语感能力形成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感的教学途径的复杂性。
(一) 语感实践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对言语器官进行反复的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从而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从传授语文知识中奠基语感,从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实践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 语感分析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作出分析、判断,重点分析语言的意义及使用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启发学生强读深思、琢磨体会。每当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透过字里行间、上下文的关联和音韵节奏等方面,去体会琢磨遣词造句的优劣、谋篇布局的旨意、内在隐文的深浅以及格调情味的雅俗,从而达到意会。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疏通课文、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作者是怎样安排写作思路的,是怎样水到渠成地得出“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样的极致”这样一个哲理性结论的。然后再分析:文章多次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感情和认识是否一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作者对孔乙己会有不同的感情和认识?孔乙己的形象在这里有什么意义?作者鞭策的又是怎样一种环境?等等。最后,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和学习过程。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语感分析教学。
三、 语感教学的方法
(一) 指导学生朗读吟诵
这里所说的朗读,就是要读得感情充实、抑扬顿挫、移情动容,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情感意蕴。学生读后要从信息中捕捉重点、文旨,探索深层的含义,领悟语感。如教学《黄河颂》,要指导学生用高昂的语调读,在读中品味黄河的磅礴气势;教学《乡愁》,要指导学生用低缓的语调读,在读中与游子的思乡之愁达成共鸣。
(二) 引导学生揣摩比较
如《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及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惨的标题?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内容,他们通过比较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三) 指导学生切身体察
语文教学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意义和情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这就是说在训练学生阅读文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理解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便能对语言文字获得深切的感受。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作者曾“真正感受过”春的意蕴,而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有过春雨漫步的感受,有过对春风、春花、春雨的回味,有过“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感慨,这些无疑都是学习《春》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
(四) 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语境,抓住“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等语句展开想象,补充形象,再现诗中画面,同时结合个人经验,体验诗人的感情。又如《山居秋暝》一诗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空山、竹喧、莲动”等词语的意义,让他们借助想象和联想填补空白,丰富画面,并从光、色、形、音、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从中体会诗人的情趣和理想。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并在不断地品读中形成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我的价值观。所以,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