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例习题的使用,设计合理的例习题教学能提升新授课概念教学的达成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新授课 例习题 引入 示范 巩固
一、现状分析
当前,新授课例习题教学存在两大误区:一是重数量,轻质量;二是重结果,轻过程。由于每年的中考试题都会产生大量的“新题”“好题”,导致教师在选题时“爱不释手”“不忍割爱”。数量越来越多,无形之中形成了“题海”,必然导致教学中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教学只重视答案的获取,不顾学生的认知感悟,造成了学生的“被动”接受,长久下去,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数学“恐惧症”和“厌恶感”。因此,如何让例习题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发挥出应有的教学功能,提高新授课例习题的教学效益,值得研究。
二、各类例习题的教学设计分析
对新授课中的例习题,按其教学功能来分类可分为:引入性例习题、示范性例习题、巩固性例习题。不同的例习题产生的教学功能不尽相同,同一例习题的教学设计不同,产生的教学功能也不同。由此可见,设计例习题是挖掘其教学功能的前提,下面就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各类例习题的教学设计。
(一)引入性例习题的设计。
新授课是新知识入门课,概念、公式、定理等内容是教学的重点,而概念、公式、定理的引入则是重点中的关键一环。引入的方式不一样,就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差异。采用例习题引入,开门见山,问题能直指教学目标。
1.设计悬念性例习题。
所谓悬念性例习题就是利用数学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一般来说,充当悬念作用的数学题,应该是有趣的,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但是结果又是出乎学生预料的问题,从而能引起学生的惊讶、惊叹与惊喜。比如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前,可提出以下问题:
牛郎村和织女村中间有个湖,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两村的距离呢?(趣味性)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目的性)
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从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后话题一转回到本节课教学目标上去,让学生饶有兴致地进行数学学习。
2.设计复习性例习题。
用学生已学过的且与新授课相关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是一种联旧引新的方法。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旧知识或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深化,使他们不再满足已有知识,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比如 “分式方程”一节的教学,我们可以作如下设计:
(1)温故知新:解方程;(用系数为分数的整式方程作铺垫)
(2)探索:求方程的根。
从学生已经掌握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开始,引导学生把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既巧妙地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3.设计探索性例习题
探索性例习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整、结论不确定、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设计此类例习题引入新课,学生的思维能够较快地得到激发,并很快活跃起来。比如,在“认识不等式”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例题:
某班组织18名团员去格林公园游玩,票价是每人10元,一次购票满20张,每张票可少2元,怎样购票划算?
设计这样的探索习题,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通过拓展、变换条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以此引入新课——“不等式”的教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由此可知,作为引入功能的例习题应有以下功能: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快速地进入到探究的情境;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准备。值得一提的是,担当新授课引入功能的例习题在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目的明确、短小精悍、新颖别致、因课制宜。
(二)示范性的例习题设计。
一般情况下,新授课上知识点讲完后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例习题,作用是即时巩固新知,对于这类例习题,不宜太难,以夯实基础为训练目的。
1.例习题设计要有基础性
新授课的例习题,是在学生刚学习了新授的知识之后的题目,因此应当强调基础性,不宜太难、太综合、太开放,不能随意拔高教学重心,在难度设计上坡度不要过大,要“小”“缓”“慢”。比如,初学“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应先让学生训练提取数字公因式和单项式公因式,切不可一下子跳到提取多项式公因式的难度上,否则学生对方法的接受将大打折扣,即便提取简单公因式也可进行变式设计:由正数变为负数,将单项式从一个字母变为多个字母再到字母带有不同指数等,逐步提升,螺旋上升。
2.例习题的设计要有模仿性。
由心理学知识可知,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同化顺应的过程,而进行这样的心理活动的最初阶段就是模仿。初中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他们进行的认知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的示范,通过模仿巩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概念表征。比如,几何证明、用方程解决问题、计算代数式的值、化简等知识都有各自的表征方式,事实证明,学生一下子接受这种表征方式是有难度的。同时,设计例习题时,要给一定量的习题让学生模仿,习得规范的解题格式和方法。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模仿”,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和理解能力时,可进行更高要求的“模仿”设计。
(三)巩固性的例习题设计。
张奠宙教授在论述我国的“双基教学”时说:“理解数学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数学是需要‘做’的。因此,理解了当然要做题,不完全理解也可以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也许是多数人学习数学的途径。”因此,新授课的例习题有巩固知识技能的作用,其选择应不同于习题课,更不同于复习课。 1.例习题的设计要有辨析性。
新授课例习题的特点,除了基础性、模仿之外,还要有辨析性。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常容易理解错误,可通过设计例习题来辨析。在具体设计时,可针对关键要素进行设计。
比如,在“等腰梯形的判定”这一节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题目:
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菖”。
(1)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梯形( );
(2)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3)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等腰梯形( );
(4)有两条边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这几个判断题目,能够很好地让学生辨析梯形、等腰梯形的概念,并理解它们的内含和外延,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2.例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例习题的设计除了考虑典型性和精选外,还要考虑其层次性,既要考虑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又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自己预期的练习效果。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例如,学完“平方差公式”一节后,可设计下列三组练习。
计算:
A组 ① (p-q)(p+q) ,② (a+b)(-b+a) ,③ (-y+z)(y+z), ④ (x+2y)(x-2y) ,⑤(-m)(+m) ;
B 组 ①(-1+2y)(-1-2y) ,②(-7-x)(7-x);
C 组 ①(a+b+c)(a-b-c) ,② (2x-y)(2x+y)-(2y-3x)(3x+2y)。
在练习中,要求较高数学水平的学生 A、B、C 组全做,中等水平的学生必须做 A、B 组和选做 C 组,较低水平的学生只做 A 组和选做 B 组。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进行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例习题的设计要有反思性。
实践表明,学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会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完整、审题不够严密或方法不当等原因,在基本知识点或者基本方法上出现错误。数学水平越高的学生越重视解题后的回顾反思。所以,在设计例习题时不仅要从学生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入手,有意设置“陷阱”,还可以增设“习题错例评析”,在错例评析中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否合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反思要求:
对于平时解题时常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出错的学生,让他们总结和归纳应该注意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
对于那些已经有反思习惯且反思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鼓励他们从其他角度重新审视问题:改变已知条件,使之与原题条件相似,再看是否会有相同的结果;条件不变时,去探究其他结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一问题,并尝试分析比较,寻找解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这样,由一道题演变成一组题,由单一知识点演变成多个知识点,由浅层思维演变成深层思维,这些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作者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中学教师)
数学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例习题的使用,设计合理的例习题教学能提升新授课概念教学的达成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新授课 例习题 引入 示范 巩固
一、现状分析
当前,新授课例习题教学存在两大误区:一是重数量,轻质量;二是重结果,轻过程。由于每年的中考试题都会产生大量的“新题”“好题”,导致教师在选题时“爱不释手”“不忍割爱”。数量越来越多,无形之中形成了“题海”,必然导致教学中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教学只重视答案的获取,不顾学生的认知感悟,造成了学生的“被动”接受,长久下去,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数学“恐惧症”和“厌恶感”。因此,如何让例习题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发挥出应有的教学功能,提高新授课例习题的教学效益,值得研究。
二、各类例习题的教学设计分析
对新授课中的例习题,按其教学功能来分类可分为:引入性例习题、示范性例习题、巩固性例习题。不同的例习题产生的教学功能不尽相同,同一例习题的教学设计不同,产生的教学功能也不同。由此可见,设计例习题是挖掘其教学功能的前提,下面就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各类例习题的教学设计。
(一)引入性例习题的设计。
新授课是新知识入门课,概念、公式、定理等内容是教学的重点,而概念、公式、定理的引入则是重点中的关键一环。引入的方式不一样,就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差异。采用例习题引入,开门见山,问题能直指教学目标。
1.设计悬念性例习题。
所谓悬念性例习题就是利用数学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一般来说,充当悬念作用的数学题,应该是有趣的,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但是结果又是出乎学生预料的问题,从而能引起学生的惊讶、惊叹与惊喜。比如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前,可提出以下问题:
牛郎村和织女村中间有个湖,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两村的距离呢?(趣味性)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目的性)
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从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后话题一转回到本节课教学目标上去,让学生饶有兴致地进行数学学习。
2.设计复习性例习题。
用学生已学过的且与新授课相关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是一种联旧引新的方法。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旧知识或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深化,使他们不再满足已有知识,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比如 “分式方程”一节的教学,我们可以作如下设计:
(1)温故知新:解方程;(用系数为分数的整式方程作铺垫)
(2)探索:求方程的根。
从学生已经掌握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开始,引导学生把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既巧妙地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3.设计探索性例习题
探索性例习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整、结论不确定、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设计此类例习题引入新课,学生的思维能够较快地得到激发,并很快活跃起来。比如,在“认识不等式”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例题:
某班组织18名团员去格林公园游玩,票价是每人10元,一次购票满20张,每张票可少2元,怎样购票划算?
设计这样的探索习题,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通过拓展、变换条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以此引入新课——“不等式”的教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由此可知,作为引入功能的例习题应有以下功能: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快速地进入到探究的情境;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准备。值得一提的是,担当新授课引入功能的例习题在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目的明确、短小精悍、新颖别致、因课制宜。
(二)示范性的例习题设计。
一般情况下,新授课上知识点讲完后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例习题,作用是即时巩固新知,对于这类例习题,不宜太难,以夯实基础为训练目的。
1.例习题设计要有基础性
新授课的例习题,是在学生刚学习了新授的知识之后的题目,因此应当强调基础性,不宜太难、太综合、太开放,不能随意拔高教学重心,在难度设计上坡度不要过大,要“小”“缓”“慢”。比如,初学“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应先让学生训练提取数字公因式和单项式公因式,切不可一下子跳到提取多项式公因式的难度上,否则学生对方法的接受将大打折扣,即便提取简单公因式也可进行变式设计:由正数变为负数,将单项式从一个字母变为多个字母再到字母带有不同指数等,逐步提升,螺旋上升。
2.例习题的设计要有模仿性。
由心理学知识可知,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同化顺应的过程,而进行这样的心理活动的最初阶段就是模仿。初中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他们进行的认知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的示范,通过模仿巩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概念表征。比如,几何证明、用方程解决问题、计算代数式的值、化简等知识都有各自的表征方式,事实证明,学生一下子接受这种表征方式是有难度的。同时,设计例习题时,要给一定量的习题让学生模仿,习得规范的解题格式和方法。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模仿”,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和理解能力时,可进行更高要求的“模仿”设计。
(三)巩固性的例习题设计。
张奠宙教授在论述我国的“双基教学”时说:“理解数学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数学是需要‘做’的。因此,理解了当然要做题,不完全理解也可以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也许是多数人学习数学的途径。”因此,新授课的例习题有巩固知识技能的作用,其选择应不同于习题课,更不同于复习课。 1.例习题的设计要有辨析性。
新授课例习题的特点,除了基础性、模仿之外,还要有辨析性。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常容易理解错误,可通过设计例习题来辨析。在具体设计时,可针对关键要素进行设计。
比如,在“等腰梯形的判定”这一节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题目:
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菖”。
(1)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梯形( );
(2)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3)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等腰梯形( );
(4)有两条边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这几个判断题目,能够很好地让学生辨析梯形、等腰梯形的概念,并理解它们的内含和外延,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2.例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例习题的设计除了考虑典型性和精选外,还要考虑其层次性,既要考虑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又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自己预期的练习效果。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例如,学完“平方差公式”一节后,可设计下列三组练习。
计算:
A组 ① (p-q)(p+q) ,② (a+b)(-b+a) ,③ (-y+z)(y+z), ④ (x+2y)(x-2y) ,⑤(-m)(+m) ;
B 组 ①(-1+2y)(-1-2y) ,②(-7-x)(7-x);
C 组 ①(a+b+c)(a-b-c) ,② (2x-y)(2x+y)-(2y-3x)(3x+2y)。
在练习中,要求较高数学水平的学生 A、B、C 组全做,中等水平的学生必须做 A、B 组和选做 C 组,较低水平的学生只做 A 组和选做 B 组。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进行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例习题的设计要有反思性。
实践表明,学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会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完整、审题不够严密或方法不当等原因,在基本知识点或者基本方法上出现错误。数学水平越高的学生越重视解题后的回顾反思。所以,在设计例习题时不仅要从学生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入手,有意设置“陷阱”,还可以增设“习题错例评析”,在错例评析中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否合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反思要求:
对于平时解题时常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出错的学生,让他们总结和归纳应该注意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
对于那些已经有反思习惯且反思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鼓励他们从其他角度重新审视问题:改变已知条件,使之与原题条件相似,再看是否会有相同的结果;条件不变时,去探究其他结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一问题,并尝试分析比较,寻找解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这样,由一道题演变成一组题,由单一知识点演变成多个知识点,由浅层思维演变成深层思维,这些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作者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