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交流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就必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高中政治交流教学模式解读
  交流教学模式是以教材大单元教学为节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反馈与监督,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地、创造性地与学科教材、老师、同学、社会和自己深入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反馈与监督,实现学生与教材、老师、社会和自己的交流。
  1. 学生与教材交流,是指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老师制定一节课的预习学案,指导、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所学大单元知识的预习。
  2. 学生与教师交流,是指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记、写、读和问等形式,主动思考、接受、总结老师对知识的讲解,逐步理解学科知识和逐渐养成良好的学科思维。
  3. 学生与学生交流,是指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课堂组织,让学生通过展示和学生间互动的方式等,促使学生了解同学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了解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力和执行力情况,既看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又思考表现欠佳同学的行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合作,收获友情。
  4. 学生与社会交流,是指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组织或策划,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一定时间的准备前提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参观学习、教学实验和劳动体验等形式探究自然科学和社会问题,并形成简要成果。
  5. 学生与自己交流,是指在大单元教学结束环节中,通过老师组织检测,或通过学生自查反思,了解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状况和思想状态的分析,确认自己是否主动去获得知识与能力,是否是真的获得了知识与能力。
  二、操作过程
  1. 制定政治交流教学模式实施方案,让学生初步认识此教学模式,并在动态实践过程中逐步理解此教学模式。
  2. 创设以学生学习进步和完成必要学习活动为考核目标的“金莎奖”和“果汁奖”,激发学生参与此模式的兴趣。
  3. 根据学科教材和教学进度要求,计划学期的学习阶段数量。如高一下半学期,学生主要完成四大单元量的《政治生活》 必修教材。因此,本学期的政治交流教学法,计划可分成四个阶段。
  4. 总结、反馈与动态完善。对每一阶段中表现好的学生和政治学习小组进行奖励,并通过学生总结,老师反思的方式,动态完善交流教学模式。
  三、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各阶段的自学总结,逐步了解学科学习方法,并构建了学科知识框架作为未来自主学习与复习的工具。以小组为单位,一学期编写了电子版《政治周报》8个,既方便了学生学习时事,了解世情,又提升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在对政治生活的探究中,每个学生完成了四篇时政论文,既提高了理论素养,又增强了学科思维能力,为学生参加未来的自主招生考试拓展视野,积累能力。
  四、探索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1. 如果没有建立对学生的分层评价机制,在提升学生自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容易造成两极分化。
  建议:实施初期,对不同层次的班级,老师可布置不同的难度的试卷和作业。
  2.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大的障碍是学生的懒惰性、随意性和依赖性。
  建议:老师加强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并指导学生学会寻找朋友、老师、家长、同学、亲戚等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执行力。老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优秀习惯。
  3. 如果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不改变,就容易造成传统教学模式与新教学模式的思维冲突,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不适应。
  建议:如果学校要推行以提高学生自学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应该加强宣传,解放教师思想,并转变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如果学校没有推行统一的教学方式,实施新教学模式的老师应对学生加强不同教学模式思维特点的讲解,教导学生如何统筹兼顾,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在我们的教学中对清晰的系统陈述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普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对直觉思维价值和如何运用直觉思维却不够重视。有的人把直觉视为非逻辑思维的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也
当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影响了物理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正确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紧密围绕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而且能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
21世纪的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为此,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要使学生自主发展,必须开发课堂教学,改变提问角色,强化学生提出问题,改单项提问为多向提问。教师采用适当的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适时地为学生设计出与教材相关并适合创新意识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利用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
一、聊天法  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将眼中所看、心中所感的情景说出来,才会下笔有神。教师应把作文教学与口头表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说促写,以写带说。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等到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在写作训练时,教师应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一次班里的凌金泉同学在日记写到:“今天下
语言能力训练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例如小朋友说话喜欢有一些简单的情节,就让他们给插图上的任务取个名字,想一点简单的情节来说明图意,如:小红拿着两个汽球,她一放手,两个汽球都飞跑了,小红手上一个汽球都没有了。还有,小朋友喜欢说“悄悄话”,我就常常让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说,或者四人小组议论。这样的形式,既让学生感到有趣,是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有时,也要让他们大声说,向大家说的机会
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不少是角度新颖、有思维深度的、有研究价值的。如何将学生的学习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将学生的学习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的目的  掌握学生学习问题的所在,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学生要解决的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自己在学习中真正遇到的问题。“问题总是与一定的认知、思维活动联结在一起,而教师和学生在认知结构、知识背景、思考角度等方
叶圣陶先生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几年来,我在地理教学中,把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创设情境,在启发引导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激活了地理课堂教学,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趣味导入,创设情境  趣味教学是新形势下教育界不断研讨的课题,我国的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把趣味教学融于素质教育中,自然而然
《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于2008年3月21日以建市[2008]63文件颁布,该管理办法将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这是针对目前开展设计招投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