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刑法保障的功能性耦合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an_hu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立足于违法犯罪行为的重点防控,将社会个体的行为控制在合理限度内;而刑法保障基于社会体系的正当性,兼顾个体法益和社会伦理价值。尽管在实现功能的方式上,二者存在不同,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刑法保障在制度归宿上都致力于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控制,从社会体系论的角度考量,维护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刑法保障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国家治理 社会治安防控 刑法保障 社会秩序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3.011
  国家治理体系下的社会治安防控
  国家治理与社会治安问题的关系。国家治理是指党和国家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进行有效治理,使社会达到和谐安宁的状态。国家治理体系是指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其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作用的对象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所组成的有机系统①。因此,国家治理面对的是更为具象的社会体系,包括社会治安在内的一切问题都要以时代特点为关照,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国家各项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社会治安作为社会各项事务中直接关系安全稳定的问题,是国家治理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治安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护,实现社会稳定和安全。有学者认为,社会治安问题是治安的分支概念,应与治安状况、治安工作构成三位一体的完整概念。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社会治安的核心要素为秩序与安全,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终极目标。预防和控制扰乱社会秩序的不安因素是新形势下国家治理的必然趋势。
  社会治安防控及其体系建构。为了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相一致,社会治安防控及其体系构建成为我国治安工作的重点。构建符合法治化战略要求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当前国家治理在治安领域的应然之举。违法犯罪行为是直接破坏社会秩序的人为因素,是社会失序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因此,从国家治理体系的效益性和社会治安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来看,体系构建应当针对违法犯罪行为;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考虑,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需要有的放矢。基于社会治安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应当立足于违法犯罪行为,以体系性的视角形成符合社会治安规律和特点的系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基石。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功能向度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征表。首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系统性,这是由治理对象所决定的。治安防控体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因而也就囊括了各种治理防控方式,这些多元化的要素共同构成了体系的整体,进而形成了一个有机防控系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构需要国家积极主导,无论是体系主体还是体系的施加对象,防控措施应相互配合,以组织化和有序化的状态高效地对治安问题进行防控,进而实现社会治安领域的有效治理。
  其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包容度与开放性,其内部的建构要素是开放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目标是为了应对社会转型,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治理,因此,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由于社会的时代性,治安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能够容纳不断变化的行为类型,并能对新型违法行为予以调整,同时也要依据不同的社会情形发展不同的防控措施②。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核心功能:社会秩序之规范与控制。一切规范的作用都在于通过个体行为的引导使整个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诸多属性及功能向度中,规范与控制功能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规范功能是指通过规范,特别是刑法规范,在社会中培育良好的规范意识。因而,规范性特质强调本源性和基础性需求,强调从根本上寻求社会秩序稳定的有效途径。在诸多规范中,法律规范无疑是规制违法犯罪行为最为合理和有效的选择,它明确了公民行为的一般界限,维持着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与规范功能一致的是社会控制功能,这也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本质所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构需要遵从两方面:一要优化社会的管理,二要对个体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因而,社会控制功能要综合社会权威的各方面力量,在相关规范引导下,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指导,从而实现对社会秩序和安全的维护。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刑法保障的功能性耦合
  刑法保障的应然功能:兼顾个体法益与社会价值秩序的体系性保护。刑法是对人们行为进行指引的规范,能够有效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利益。刑法对秩序的维护实现了法规范的自在意义,并在社会生活权益与法规范的自在性中实现内在的勾连,这保证了法秩序和生活秩序之间的体系平衡,应当成为后现代社会下刑法保障所兼具的应然功能。③
  无论是个体法益保护还是社会伦理价值的维护,对于犯罪行为违法性本质的探讨都旨在为刑法规范的合理性及其控制社会的正当性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在不同观点交锋的过程中,刑法不断完善着其保障法的体系和结构,从自然法对于个体权利的崇尚到社会法对于社会整体的关注,刑法保障的功能指向一种体系性的秩序,即以多数人共同安全生活为必要,兼顾个体法益和社会伦理价值。因此,刑法需要对破坏和阻碍社会体系秩序的行为予以规制,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规范,实现刑法保障的应然功能。
  功能性耦合:社会秩序体系的维护。现代国家治理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应对复杂社会治安问题的一种方式,基于社会治安问题的多样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构的侧重点在于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控制。建构的功能向度及属性指向是要形成安全有序的社会体系结构,以规范和管理的双重视角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刑法规范作为社会诸多规范的一种,在法律层面不断发挥着对公民个体法益和社会伦理价值的保护作用,最终指向的价值诉求也必然是对社会秩序体系的维护。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刑法保障在制度归宿上都致力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控制,在控制社会的功能上存在着耦合性。在实现功能的方式上,二者有所不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于国家治理框架,在宏观层面直接对破坏社会秩序的各种治安因素予以规制,刑法保障则基于规范的强制性,对阻碍和削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规制。然而,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整体,从社会体系论的角度考量,维护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体系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刑法保障的最终目标。
  结语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对社会机体病因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其体系建构需要符合规则性,并以社会本身或社会秩序体系作为起点和目的。刑法作为社会普遍遵循的法律规范,在治理社会的层面同样要以社会秩序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为依归。因此,现代社会始终处于两个维度的控制过程中,即外在的宏观层面的社会控制和社会机体内在的规范控制,而作为外在社会控制的治安防控体系与作为内在规范控制的刑法保障都致力于共同促进社会机体的不断自我进化。
  注释
  莫纪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法学杂志》,2014年第4 期。
  李晓明、张跃进主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45页。
  周光权:《刑法学的向度:行为无价值论的深层追问》,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
  责 编/戴雨洁
其他文献
【摘要】亚当·斯密开创的西方经济学建立的是经济原子论的世界观。他认为个体分工可以用市场交易的价格机制来协调,他没有看到大工业生产和技术革命的本质是创造性毁灭,必然要求政府干预市场机制的内生不稳定性。工业化时代的产业链和生态网络是不稳定的复杂系统,社会福利不等于个体企业或个人原子的利益之和。追涨杀跌的羊群行为和金融寡头操纵市场导致金融市场的暴涨暴跌。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揭露西方主流金融学脱离实际的理论
【摘要】国内外对中国政策性银行提供信贷支持国有能源企业在海外进行兼并、收购以及国有能源企业本身的海外收购和投资存在广泛的错觉和误解。本文客观、公正地讨论了中国政策性银行在放贷、贷款换油气交易和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海外份额油方面的争议和质疑,强调中国能源企业在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布局时,会面临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对其模式的质疑。对此,国有企业应充分认识海外并购和投资的战略风险及商
【摘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但其中也存在着劳动力转移组织化偏低、劳动力素质偏低、转移政策落实不到位、劳动力工作环境差且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对此,无论是政府和个人,都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同时规范规范劳动力市场,适当拓展境外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濮阳 农村富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对策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除
【关键词】中美关系 错位共识 接触政策 贸易战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3.002  中美建交四十年来,大多数美国工商界与外交决策界的精英都支持与中国接触的政策,而反对该政策的阵营主要由边缘化的军事安全界鹰派和工会领袖组成。然而,越来越多的政治领导人和中国问题观察家坦言美国的接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立足于让人民幸福的大民生观,是一个多维度结构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体系,其核心概念是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化。在经历近60年特别是近40年的持续发展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获得了极大满足,但这种需要在全面升级,并很自然地向更加高端的精神文化需要扩展,它们构成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进程既反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叫“塞壬(Siren)”的海妖,经常飞降海中礁石或船舶之上,用自己的歌声使得过往的水手倾听失神,导致航船触礁沉没。英国就是在塞壬歌声召唤下进入印度洋并由此触礁,苏联和美国也是在塞壬的歌声引导下,或折戟于进军印度洋的路上或触礁于印度洋北岸。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围绕“两个一百年”这样的宏伟蓝图,中国人民正在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挺进
【摘要】满足公众获得感是党执政的价值诉求,提高公众获得感是党奋斗的动力源泉。实现公众获得感不能停留在“满足”和“提高”的一般认知上,把党治国理政与公众获得感切实地对接起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满足和提高公众获得感创造丰厚充裕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正公平,建构和完善保障公众获得的制度;建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安全系数;制定倾斜政策和采取扶助措施,纾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
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  Important Issues  1月上,总第89期  从制度规定性看国企改革的本质与方向  谢鲁江  现代公司治理变革与国企制度创新  余 菁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与优化  何玉长 史 玉  设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几个关键问题  肖金成 李 军  混合所有制下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高明华 蔡卫星  1月下,总第90期  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  徐 飞  高
【摘要】阶层分化是当前学界研究农村社会变迁的常见角度。既有研究通常以职业为阶层划分标准,假设经济资源与象征性资源的同一性。村庄是生产、生活与治理三位一体的综合社会体系,村庄生活受多重规则体系支配,研究农村阶层问题不宜直接运用城市阶层标准和分析方法。文中提出阶层分析的村庄生活视角,将农村阶层分化现象放在村庄“小社会结构”中理解,考察经济因素主导村庄话语、社会关系与基层治理的微观机制。D镇的情况表明,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现有资助体系的作用帮扶贫困大学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比较英、日、美三国贫困大学生资助模式,分析其共性,可以为我们积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国外 贫困大学生资助 比较 启示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勤工助学、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