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来,一名藏族作家,他骄傲地称自己是一名用汉語写作的藏族作家。
开始走上文学之路以前,他还有过一段五年的教师经历。师范学校两年的汉语正规训练之后,他便开始了汉语教师的生活,从语文到历史,从偏远的山寨到县中学,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两年完成“三级跳”的优秀教师,有关文字的事儿他做起来天然的游刃有余。
阿来善于审视空间,在作品中创造了多样的空间叙述形式,尤其是以村庄、住宅和身体等为代表的空间叙述,从《格拉长大》到《空山》三部曲,都会有一个叫“机村”的故事发生地,通过笔下这些空间发生的变化去表现时代变迁,而《一滴水经过丽江》便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阿来探寻丽江历史文化之时的一篇随笔,他化作一滴水,以一滴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从玉龙雪山上融化的那一刻开始旅程,从群山之间的奔流到杜鹃山茶花的相伴,再到纳西族人村庄,这滴水转入地下,几百年过后再冒出地面,四方街已然是声名远播。
“所有事情,我们首先讲一个空间,空间不是假的,是一个硬的存在,时间倒反而不好把握,时间不断在流逝,但空间是永远在的。”永远的玉龙雪山,永远的纳西族村庄,永远奔流的雪水。从这一滴水开始,阿来与我们分享了生命的欢欣,读书的快乐,作为一名好老师应该有的历练。
修炼 命运选择他做了一名“文化勘探员”
阿来出生在一个叫马塘的偏远藏族村寨,跟所有山寨孩子一样,五六岁就得赤着脚在山地草坡上放牛放羊。童年时期的阿来,关于外面世界的想象都来自于地质勘探队员讲的新鲜事儿,他渴望有一天也能像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一样,当一名地质勘探队员,去“勘探”远方的世界。所以在恢复高考的时候,他填报了若干所地质学校,但是命运却让他上了一所师范院校,也许正因如此我们才多了一位“勘探”藏族地区的“文化勘探员”。
从州府马尔康的师范院校毕业之后,阿来便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山寨,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从马尔康)要坐大半天汽车,然后公路就到了尽头,接下来,还要骑马或步行三天,翻越两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在谈到这个山寨时,阿来回忆说。
这个山寨没有通公路,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路,遇到天气不好时,能到学校上学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尽管教学条件如此简陋,仍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寂静的冬夜,漫长的春天,从海明威到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惠特曼,聂鲁达……阿来开始了大量的阅读。而这些孤灯下的“修炼”,都让他的教学独特有成效,很受教育系统看重,他在山村学校待了不到一年,就被调到通公路的中学,第二年又调到县中学教书,阿来称这是"三级跳远"。
“过去我们的年代,婴儿刚刚要换食品,都是母亲拿一个馍在嘴里嚼嚼嚼,嚼成半流质的嘴对嘴哺育,吐到小孩嘴里吃。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把课文讲得太细,从字到词到段落,相当于在做这种工作,你说烦不烦啊!”阿来教过语文和历史,对于文科的课,他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
比如说历史课,只要识字的人谁都能读懂课本,但是老师基于课本的两千字如何延展开去,这是十分考验功底的。语文课更是这样,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老师始终是停留在课本层面,把课文翻来覆去地讲,这种方式实在过于落后。比如讲《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老师就给学生讲丽江,比这个课文涉及更多的丽江人文地理,因为这篇文章就是在丽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的提炼和集中,讲这些他们一下就明白了。这些教学的改善都要求老师本身需要储备丰富的知识。
文化表达 从教师到作家,用文学手段表达民族文化
20世纪80年代时期,各种新的概念开始涌进人们的生活,改革开放如同时代浪潮一般开始席卷人们的生活,有的人开始接受来自西方世界的文化做时代的“弄潮儿”,有的人借助时代浪潮“下海”追求财富,有的人被时代刺激出旺盛创作力追求更高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的是所有人都在改变自己的命运。
偏远的马尔康县城,经常会聚集一批志向高远的“文学爱好者”,文学改变命运的神话也在小县城流传。阿来身边的同事有的写诗有的写通讯,时不时能弄到几元钱,请客吃饭。阿来的一个老师有一天找到阿来说,县文化馆有个笔会,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啥叫“笔会”,老师说就是会写文章的人在一起交流,可以吃两天伙食,但是得先交“作业”。阿来当晚写了首诗交上去,而不久便发表在《西藏文学》上,成为“笔会”的最高成果。
阿来由此开始了诗歌创作,此时的他25岁。
文学上逐渐崭露头角,让阿来从县中学调到阿坝州文化局《新草地》文学刊物做编辑。他开始研究历史和宗教,理性的翅膀开始慢慢伸展。他还在写诗发表诗,他的诗越写越长,而且细节刻画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沉溺于这种刻画,他发现自己更喜欢故事,喜欢智性的叙述。他开始写小说,写短篇、中篇。短篇小说还在《四川文学》发表了,而且是头条。他的小说没有生长期,出来就是一枚散发清香的山野果子。
那时候的小说也是“新潮”滚滚,谁新谁就一夜出名。阿来小说的语言顽强地表现出它的异质,而且天成,他在小说方面迅速得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成功。他的小说多反映他所熟悉的藏族人生活,沉浸于对那些生活内在的体验,看不出“风俗”、“新奇”。他意识到创作必须要和民族文化建立起联系,他要用文学手段把民族文化表达出来,成为民族的代言人。这就是那个时候阿来的文学野心。
1989年,“三十而立”的阿来送给了自己一份礼物,漫游若尔盖大草原,他怀着满腔激情,走出家门,翻越雪山,在若尔盖大草原上激情行走,而这次行走也成为他创作上的转折点。他行走了两个月,有时风餐露宿,有时与藏民们坐在草地上看疾走的白云,喝酒啃干牦牛肉,感受自然馈赠给他的一切。每日获得丰美的精神食粮,他日益强壮,很幸福,一个人在草原上的幸福。
他又写诗了,《30周岁时漫游若尔盖大草原》,诗中我们能看到阿来激情四溢,而立之年的他却是如获新生。两个月后,阿来回来,又开始写小说,这是洗礼之后重新开始,又一次起步。阿来回忆说:“那一年的5月,我坐在窗前,面对着不远处山坡上一片嫩绿的白桦林,听见从村子里传来的杜鹃啼鸣声……我打开电脑,多年来在对地方史的关注中积累起来的点点滴滴,忽然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隐约而又生机勃勃、含义丰富的面貌。于是,《尘埃落定》的第一行字便落在屏幕上了……那是一种自然的流淌。” 无论是《尘埃落定》中见证历史的土司庄园,还是《格拉长大》和《空山》中的故事发生地“机村”,阿来善于审视空间,在作品中创造多样的空间叙述形式,尤其是以村庄、住宅和身体等为代表的空间叙述,通过笔下这些空间发生的变化去表现时代变迁,而《一滴水经过丽江》便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感受力 好老师要教会学生自己读书
文字的形成就是作者感受的表达,保持写作就要保持敏锐的感受力。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如何去保持和培养感受力?
阿来认为首先还是多读。阅读就是培养鉴赏能力,鉴赏能力就是感受力。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春秋时代孔子的招收“三千门生”至今每年的百万高考生,中国是教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已然几千年,无一例外强调多读的重要性。写《一滴水经过丽江》之前,阿来便读了不下几十万字的关于云南的历史资料。
“好老师真正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读书,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赋予学生这种能力。”阿来对“好老师”的谈了自己的定义。如今的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已经大大得到改善,但很多老师仅仅是把教学当一份工作来对待。虽然老师做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创新,但这其中许多看似创新的教学方法,其实脱离了课本,脱离了文字,并非真正的创造性教学,阿来并不认可。
“现在我们有点急于让学生去表达,当然适度的训练是可以,但是我们急于表达其实不对。学生时代就是适合集中人文性、知识性学习的时候,而且这个时候他有两个好处,一是这个年纪记忆力好,东西记得住;二是人不世故,敏感、敏锐,感受力强。对美好的东西,还有理想,以后经历多了他就不太相信这些了。”
多读是基础,也是根本。提到如今的“研学旅行”,在阿来看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以多读为基础,一定要从课本的基础延展开去。研学旅行其实过去古代就有,叫修(游)学,二十年前去日本,他们的学生就举着小旗子修学游,就到诗、文章里面写过的历史胜地去看看,但是这个也是对老师有要求,要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不能光凭课本里面有一两篇文章,要多阅读相关的书。书本知识学了就到外面,历史学往博物馆一扎,老师哪用讲那么多。博物馆看一个罐子就明白了什么意思,有些课直接就在博物馆讲,看着那些东西讲,汉代什么样子,汉代出土那么多陶俑,那些陶俑都是按照当时的生活场景捏的,一讲一看就明白。
走出去之后,学生要写游记,如何写?“读了三篇文章,就天天让他写作文,写出来就还是那几句话。要是一个人读了一百篇文章,你不要求他写,他某天看到某种东西,突然一触发,他自己就想写。”
“读多了自然就会写。敏锐的感受力之下,他会有写作的自觉,会有表达的欲望。”
人物专访
本刊记者:《一滴水经过丽江》入选部编本语文教材,您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是带入了怎样的情感?
阿来:情感的带入就是水也是生命。你想它的历程,我们把它拟人化写作后,没有情感,那冷冰冰的水,非常客观的水,那是化学课上讲的,H2O分子化的水,那就没有意义。我们把它拟人化写作也是方便带上我们情感。因为这个时候它也是一个生命,我们也是一个生命,而且你看这个生命多好,它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从简单到丰富的过程,如同我们的生命历程。
这篇文章表达的最主要的情感是生命的欢欣。我们的生命出现了,跟人的生命一样,这个水它在不断是经历,它在地表上流动的时候,它有明亮,它也有非常长的黑暗期。就像我们人生的一些低潮一样,看不见,时间缓慢,当它重新一露头,又看到美好人间。其实人的生命都是这样,人说超越,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生命跟别人不一样,做好事做得不一样,有些连环杀手,我觉得它就是想要自己跟别人的生命不一样。个别杀手他杀人并不是仇恨某个人,有些就是追求一个极致的体验。更不说我们正常说的建功立业,更多的就是说使自己的经历丰富。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纯到丰富,从窄小到壮大。
本刊记者:学生在写作游记之前,应该做怎样的准备?比如看什么样的资料和书?
阿来:这是很多方面的,当然积累是很重要的。以写《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我看云南的地方史料,其实都不是坊间平时能找到的那些书,就是大量资料性的。我看过一本在丽江生活过9年的一个叫顾彼得的俄国人写的书,叫《被遗忘的王国》,我看过一本在丽江住过20年的美国人约瑟夫·洛克写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那本书的体量就更大了,几十万字。近代以来,各种材料写丽江的书,那我就看得更多了。
还有很多书,它不是当时看进去,比如关于水的知识,关于地理的知识,这些它不是你临时把所有东西都补起来。这些常识的积累,在那儿别人都没看出来,我一看就明白了。我就会问,哎,这个水去哪儿了?所以书的内容要丰富,简单的文章也要丰富,要有很深的知识积累,不然就真是简单的文章。
本刊记者:您如何看待我们目前的课堂教育?
阿来: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方法,就想拼命告诉学生一个东西怎么美,但他实际上体会不到。我们现在教学总是就课文谈课文,它始终就在这里面转,有这个功夫,完全可以找类似的文章去做比较学习。你要否定他的美就要找一个更美的,你要肯定他的好,你也可以找一篇类似文章来表达,当然这个也有难度,这个难度就在于老师平常读不读书?读书多了自然就有,還有就是老师要有鉴赏力,他得见过真正美的东西。这种比较学习很简单,我讲这篇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就给他比这个课文涉及更多的丽江人文地理,这篇文章是在那个基础上的一个提炼和集中。
地理知识是文学写作的一个必要素养,所有事情,我们首先讲一个空间,空间不是假的,是一个硬的存在,时间倒反而不好把握,时间不断在流逝,但空间是永远在的。时间不断流逝,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我们刚说一句话,就有过去三秒钟,然后它不会回来了,但空间相对固化。我们也常常用“空间”这个词,但我们很少真正体会空间的意义,反过来讲写文章,文章的结构就是空间,就是要建筑一个表达空间。不会说我事先设计,我们建立一个摩天大楼,我们肯定要事先设计,我们要盖个小房子,过去农村里,哪有什么设计,房子就该这么盖,这要搭个灶台,就要留出灶台的空间;要留个烟囱,就留个烟囱的空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延展,根据实际需要来展开的。
开始走上文学之路以前,他还有过一段五年的教师经历。师范学校两年的汉语正规训练之后,他便开始了汉语教师的生活,从语文到历史,从偏远的山寨到县中学,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两年完成“三级跳”的优秀教师,有关文字的事儿他做起来天然的游刃有余。
阿来善于审视空间,在作品中创造了多样的空间叙述形式,尤其是以村庄、住宅和身体等为代表的空间叙述,从《格拉长大》到《空山》三部曲,都会有一个叫“机村”的故事发生地,通过笔下这些空间发生的变化去表现时代变迁,而《一滴水经过丽江》便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阿来探寻丽江历史文化之时的一篇随笔,他化作一滴水,以一滴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从玉龙雪山上融化的那一刻开始旅程,从群山之间的奔流到杜鹃山茶花的相伴,再到纳西族人村庄,这滴水转入地下,几百年过后再冒出地面,四方街已然是声名远播。
“所有事情,我们首先讲一个空间,空间不是假的,是一个硬的存在,时间倒反而不好把握,时间不断在流逝,但空间是永远在的。”永远的玉龙雪山,永远的纳西族村庄,永远奔流的雪水。从这一滴水开始,阿来与我们分享了生命的欢欣,读书的快乐,作为一名好老师应该有的历练。
修炼 命运选择他做了一名“文化勘探员”
阿来出生在一个叫马塘的偏远藏族村寨,跟所有山寨孩子一样,五六岁就得赤着脚在山地草坡上放牛放羊。童年时期的阿来,关于外面世界的想象都来自于地质勘探队员讲的新鲜事儿,他渴望有一天也能像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一样,当一名地质勘探队员,去“勘探”远方的世界。所以在恢复高考的时候,他填报了若干所地质学校,但是命运却让他上了一所师范院校,也许正因如此我们才多了一位“勘探”藏族地区的“文化勘探员”。
从州府马尔康的师范院校毕业之后,阿来便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山寨,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从马尔康)要坐大半天汽车,然后公路就到了尽头,接下来,还要骑马或步行三天,翻越两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在谈到这个山寨时,阿来回忆说。
这个山寨没有通公路,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路,遇到天气不好时,能到学校上学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尽管教学条件如此简陋,仍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寂静的冬夜,漫长的春天,从海明威到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惠特曼,聂鲁达……阿来开始了大量的阅读。而这些孤灯下的“修炼”,都让他的教学独特有成效,很受教育系统看重,他在山村学校待了不到一年,就被调到通公路的中学,第二年又调到县中学教书,阿来称这是"三级跳远"。
“过去我们的年代,婴儿刚刚要换食品,都是母亲拿一个馍在嘴里嚼嚼嚼,嚼成半流质的嘴对嘴哺育,吐到小孩嘴里吃。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把课文讲得太细,从字到词到段落,相当于在做这种工作,你说烦不烦啊!”阿来教过语文和历史,对于文科的课,他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
比如说历史课,只要识字的人谁都能读懂课本,但是老师基于课本的两千字如何延展开去,这是十分考验功底的。语文课更是这样,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老师始终是停留在课本层面,把课文翻来覆去地讲,这种方式实在过于落后。比如讲《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老师就给学生讲丽江,比这个课文涉及更多的丽江人文地理,因为这篇文章就是在丽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的提炼和集中,讲这些他们一下就明白了。这些教学的改善都要求老师本身需要储备丰富的知识。
文化表达 从教师到作家,用文学手段表达民族文化
20世纪80年代时期,各种新的概念开始涌进人们的生活,改革开放如同时代浪潮一般开始席卷人们的生活,有的人开始接受来自西方世界的文化做时代的“弄潮儿”,有的人借助时代浪潮“下海”追求财富,有的人被时代刺激出旺盛创作力追求更高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的是所有人都在改变自己的命运。
偏远的马尔康县城,经常会聚集一批志向高远的“文学爱好者”,文学改变命运的神话也在小县城流传。阿来身边的同事有的写诗有的写通讯,时不时能弄到几元钱,请客吃饭。阿来的一个老师有一天找到阿来说,县文化馆有个笔会,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啥叫“笔会”,老师说就是会写文章的人在一起交流,可以吃两天伙食,但是得先交“作业”。阿来当晚写了首诗交上去,而不久便发表在《西藏文学》上,成为“笔会”的最高成果。
阿来由此开始了诗歌创作,此时的他25岁。
文学上逐渐崭露头角,让阿来从县中学调到阿坝州文化局《新草地》文学刊物做编辑。他开始研究历史和宗教,理性的翅膀开始慢慢伸展。他还在写诗发表诗,他的诗越写越长,而且细节刻画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沉溺于这种刻画,他发现自己更喜欢故事,喜欢智性的叙述。他开始写小说,写短篇、中篇。短篇小说还在《四川文学》发表了,而且是头条。他的小说没有生长期,出来就是一枚散发清香的山野果子。
那时候的小说也是“新潮”滚滚,谁新谁就一夜出名。阿来小说的语言顽强地表现出它的异质,而且天成,他在小说方面迅速得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成功。他的小说多反映他所熟悉的藏族人生活,沉浸于对那些生活内在的体验,看不出“风俗”、“新奇”。他意识到创作必须要和民族文化建立起联系,他要用文学手段把民族文化表达出来,成为民族的代言人。这就是那个时候阿来的文学野心。
1989年,“三十而立”的阿来送给了自己一份礼物,漫游若尔盖大草原,他怀着满腔激情,走出家门,翻越雪山,在若尔盖大草原上激情行走,而这次行走也成为他创作上的转折点。他行走了两个月,有时风餐露宿,有时与藏民们坐在草地上看疾走的白云,喝酒啃干牦牛肉,感受自然馈赠给他的一切。每日获得丰美的精神食粮,他日益强壮,很幸福,一个人在草原上的幸福。
他又写诗了,《30周岁时漫游若尔盖大草原》,诗中我们能看到阿来激情四溢,而立之年的他却是如获新生。两个月后,阿来回来,又开始写小说,这是洗礼之后重新开始,又一次起步。阿来回忆说:“那一年的5月,我坐在窗前,面对着不远处山坡上一片嫩绿的白桦林,听见从村子里传来的杜鹃啼鸣声……我打开电脑,多年来在对地方史的关注中积累起来的点点滴滴,忽然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隐约而又生机勃勃、含义丰富的面貌。于是,《尘埃落定》的第一行字便落在屏幕上了……那是一种自然的流淌。” 无论是《尘埃落定》中见证历史的土司庄园,还是《格拉长大》和《空山》中的故事发生地“机村”,阿来善于审视空间,在作品中创造多样的空间叙述形式,尤其是以村庄、住宅和身体等为代表的空间叙述,通过笔下这些空间发生的变化去表现时代变迁,而《一滴水经过丽江》便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感受力 好老师要教会学生自己读书
文字的形成就是作者感受的表达,保持写作就要保持敏锐的感受力。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如何去保持和培养感受力?
阿来认为首先还是多读。阅读就是培养鉴赏能力,鉴赏能力就是感受力。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春秋时代孔子的招收“三千门生”至今每年的百万高考生,中国是教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已然几千年,无一例外强调多读的重要性。写《一滴水经过丽江》之前,阿来便读了不下几十万字的关于云南的历史资料。
“好老师真正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读书,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赋予学生这种能力。”阿来对“好老师”的谈了自己的定义。如今的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已经大大得到改善,但很多老师仅仅是把教学当一份工作来对待。虽然老师做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创新,但这其中许多看似创新的教学方法,其实脱离了课本,脱离了文字,并非真正的创造性教学,阿来并不认可。
“现在我们有点急于让学生去表达,当然适度的训练是可以,但是我们急于表达其实不对。学生时代就是适合集中人文性、知识性学习的时候,而且这个时候他有两个好处,一是这个年纪记忆力好,东西记得住;二是人不世故,敏感、敏锐,感受力强。对美好的东西,还有理想,以后经历多了他就不太相信这些了。”
多读是基础,也是根本。提到如今的“研学旅行”,在阿来看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以多读为基础,一定要从课本的基础延展开去。研学旅行其实过去古代就有,叫修(游)学,二十年前去日本,他们的学生就举着小旗子修学游,就到诗、文章里面写过的历史胜地去看看,但是这个也是对老师有要求,要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不能光凭课本里面有一两篇文章,要多阅读相关的书。书本知识学了就到外面,历史学往博物馆一扎,老师哪用讲那么多。博物馆看一个罐子就明白了什么意思,有些课直接就在博物馆讲,看着那些东西讲,汉代什么样子,汉代出土那么多陶俑,那些陶俑都是按照当时的生活场景捏的,一讲一看就明白。
走出去之后,学生要写游记,如何写?“读了三篇文章,就天天让他写作文,写出来就还是那几句话。要是一个人读了一百篇文章,你不要求他写,他某天看到某种东西,突然一触发,他自己就想写。”
“读多了自然就会写。敏锐的感受力之下,他会有写作的自觉,会有表达的欲望。”
人物专访
本刊记者:《一滴水经过丽江》入选部编本语文教材,您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是带入了怎样的情感?
阿来:情感的带入就是水也是生命。你想它的历程,我们把它拟人化写作后,没有情感,那冷冰冰的水,非常客观的水,那是化学课上讲的,H2O分子化的水,那就没有意义。我们把它拟人化写作也是方便带上我们情感。因为这个时候它也是一个生命,我们也是一个生命,而且你看这个生命多好,它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从简单到丰富的过程,如同我们的生命历程。
这篇文章表达的最主要的情感是生命的欢欣。我们的生命出现了,跟人的生命一样,这个水它在不断是经历,它在地表上流动的时候,它有明亮,它也有非常长的黑暗期。就像我们人生的一些低潮一样,看不见,时间缓慢,当它重新一露头,又看到美好人间。其实人的生命都是这样,人说超越,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生命跟别人不一样,做好事做得不一样,有些连环杀手,我觉得它就是想要自己跟别人的生命不一样。个别杀手他杀人并不是仇恨某个人,有些就是追求一个极致的体验。更不说我们正常说的建功立业,更多的就是说使自己的经历丰富。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纯到丰富,从窄小到壮大。
本刊记者:学生在写作游记之前,应该做怎样的准备?比如看什么样的资料和书?
阿来:这是很多方面的,当然积累是很重要的。以写《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我看云南的地方史料,其实都不是坊间平时能找到的那些书,就是大量资料性的。我看过一本在丽江生活过9年的一个叫顾彼得的俄国人写的书,叫《被遗忘的王国》,我看过一本在丽江住过20年的美国人约瑟夫·洛克写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那本书的体量就更大了,几十万字。近代以来,各种材料写丽江的书,那我就看得更多了。
还有很多书,它不是当时看进去,比如关于水的知识,关于地理的知识,这些它不是你临时把所有东西都补起来。这些常识的积累,在那儿别人都没看出来,我一看就明白了。我就会问,哎,这个水去哪儿了?所以书的内容要丰富,简单的文章也要丰富,要有很深的知识积累,不然就真是简单的文章。
本刊记者:您如何看待我们目前的课堂教育?
阿来: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方法,就想拼命告诉学生一个东西怎么美,但他实际上体会不到。我们现在教学总是就课文谈课文,它始终就在这里面转,有这个功夫,完全可以找类似的文章去做比较学习。你要否定他的美就要找一个更美的,你要肯定他的好,你也可以找一篇类似文章来表达,当然这个也有难度,这个难度就在于老师平常读不读书?读书多了自然就有,還有就是老师要有鉴赏力,他得见过真正美的东西。这种比较学习很简单,我讲这篇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就给他比这个课文涉及更多的丽江人文地理,这篇文章是在那个基础上的一个提炼和集中。
地理知识是文学写作的一个必要素养,所有事情,我们首先讲一个空间,空间不是假的,是一个硬的存在,时间倒反而不好把握,时间不断在流逝,但空间是永远在的。时间不断流逝,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我们刚说一句话,就有过去三秒钟,然后它不会回来了,但空间相对固化。我们也常常用“空间”这个词,但我们很少真正体会空间的意义,反过来讲写文章,文章的结构就是空间,就是要建筑一个表达空间。不会说我事先设计,我们建立一个摩天大楼,我们肯定要事先设计,我们要盖个小房子,过去农村里,哪有什么设计,房子就该这么盖,这要搭个灶台,就要留出灶台的空间;要留个烟囱,就留个烟囱的空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延展,根据实际需要来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