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力”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络热词,搜索词条,你会发现这样一句话:“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呀!”原来“给力”也可以与我们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所以,我这个小学语文教师今天也“潮”一把,谈谈小语课堂由谁给力?一节课给不给力由谁评判?
(一)
《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将原本形容词的“给力”活用为动词。依葫芦画瓢,“给力小语课堂”,由谁给力呢?我觉得,教材的编者可以给力,执教的教师更应该给力。
先谈编者可以给力。世上美文千千万,但选入我们教材的就那么几篇,这浩繁的工程用“沙里淘金”形容一点不为过。而这完全取决于教材的编者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完美解读,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虽不都出自名家之手,但一定经得起时间的历练;虽不是一时一地的应景之作,但一定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虽不全是文道结合的上乘之作,但一定主题积极格调高雅;虽不是语言训练的万能容器,但一定有为了学生语言的习得而量身定做……说到“量身定做”,就自然想到了苏教版国标本的“文包诗”。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委特意为优秀的古诗词量身定做的新装,是献给广大师生的一道文化点心。“文”因“诗”起承转合,“诗”因“文”水到渠成。编者将作者生平、诗词背景、诗词鉴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浅显而优美的更适宜小学生的“文”,它比单纯的古诗词更给力。
再说老师可以在与学生“倾心对话”中给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倾心对话,让我们知晓学生在“课堂攀登”过程中何时扶一把,他们在“文本之林”中最想发现最想探究什么;教师与文本倾心对话,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与心境;教师与编者交流,领会他们“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充分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效应。课文《珍珠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很多人因文中提到“人与鸟的和谐”而将文本的主题定位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它当成一篇宣传“环保”的文章。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了解了作者冯骥才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读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在那荒唐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情,缺乏信任,少了关爱。好在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百废待兴,人与人之间也在用“信赖”弥合十年浩劫带来的罅隙。和很多有良知的作家一样,冯骥才先生从心底流淌出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于是,他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散文。这也正是教材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入以“诚实与信任”为专题的这一单元的缘由了。如果我们在读文本时把握了这一点,在课堂上适时地带领学生回顾“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那学生对文本的品味就真的给力了。
我们还可以在“反思自我”上给力小语课堂。反思自我首先要反思自我的不足。某地在组织全市学科带头人进行教学答辩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在教学实践中,你的薄弱环节在哪儿?”这本是一道易于回答的问题,却让很多学科带头人懵了,根子在很多老师都没有反思过这个问题。试想,没有对自己教学薄弱环节的反思,也就没有了在这个环节上的给力。在反思教学方法不足的同时,我们还要反思自己是否缺失了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对学情的全面了解。大学者钱理群曾撰文盛赞当年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刘老先生有一次给学生讲授《月赋》,讲了半个小时突然停了下来:“我不上了!请诸位改在下星期三晚上七点半到操场上上课。”学生都觉得奇怪——他为什么要等到下星期三才继续上这一课,而且要等到晚上七点半,还要在操场上呢?回宿舍一查日历,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有满月,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你想想,校园草地上,学生们围成一圈,老先生端坐当中,当头一轮皓月,师生畅谈《月赋》,那是怎样的一个学习场景和生命形态啊?用当下的话说,这样的课才给力!其实,如果当下的小学语文老师也能试着追寻刘老先生的教学真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享受上课、享受学习、享受语文,那我们天天都有这样“给力”的课堂。
(二)
“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呀!”这话到底应该由谁来说,是我们的学生抑或听课的老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连云港市一所高级中学来了一位部队转业的校长。因历史的原因,他自己的水平不高,但喜欢听课,而且听课的方式仍为今天的老师们津津乐道——每次听课,他总是坐在教室的前面,面朝学生,瞪大双眼。他看什么呢?他在看学生是否入神地听,静心地思,愉悦地表达。说白了,他在看这节课是否让学生觉得“给力”。
可当下,不少小语课堂(公开课尤甚)哗众取宠,不着边际地让学生“品味”,无止境地让学生“感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讲解文本出乎别人意料之中,拓展链接于人储备之外,这一切只为了得到听课老师的一句评价:“给力!”结果是学生在老师的“品味”、“感悟”中越发“水中望月,雾里看花”,到头来几百字的课文都没读通读熟,甚至只有20多个字的一首古诗都不能背诵。本校一位老师在执教《生命桥》一课时,课前安插“媒子”——让一位学生在教师讲到动情处簌簌泪下,其他孩子也有如高超的演员,配合教师“做课”。那位学生出色地完成了老师导演的表演任务,也由此引来了听课老师的唏嘘——给力!其实,“这样的课,有太多的个人功利色彩,于学生却无实质的帮助……这样的课,只能说是看似‘精彩纷呈’,学生并无真正受益的‘装饰品’”。(支玉恒语)
所以说,把一节课给力不给力的判断权交给听课的老师,那我们的小语教学只会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我们的小语课堂应该交由学生评判!“给力”的小语课堂应该是,学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上课如登山,登上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文化的高山,从山脚一步步向上攀登,眼界变得开阔,情感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孙双金老师就是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提炼出这些观点的。且看他《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段教学——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生: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丽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原来是“儿童多处春光美”呀!(教师板书。)
生:我觉得儿童很有发现的眼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拉着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读第七自然段。)我从那个男孩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看出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师:真聪明!孩子们有发现的眼睛,你也有发现的眼睛。还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儿童是朝气蓬勃的,是快乐的小天使。
师:儿童是朝气蓬勃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喷发”……
师:你讲得太好了!能不能读得更好?(学生深情地读。)从这里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儿童像一群群小天使,是神圣的。
生2:儿童是春天的天使,他报告我们春天来了。
师:多美的语言!这是你们的感悟。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1:冰心奶奶非常喜欢儿童。
生2:第6自然段把春天写得这样饱满,这样烂漫,实际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这样饱满,这样烂漫。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我们读读这段(学生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写出了哪些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特点?
生:第一点是在春天的感召下,儿童和花儿一样欢畅活泼;第二点是生命力同样旺盛;第三点是一样的快乐。
……
在上述片段中,学生的情与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说明这样的课堂他们很给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一)
《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将原本形容词的“给力”活用为动词。依葫芦画瓢,“给力小语课堂”,由谁给力呢?我觉得,教材的编者可以给力,执教的教师更应该给力。
先谈编者可以给力。世上美文千千万,但选入我们教材的就那么几篇,这浩繁的工程用“沙里淘金”形容一点不为过。而这完全取决于教材的编者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完美解读,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虽不都出自名家之手,但一定经得起时间的历练;虽不是一时一地的应景之作,但一定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虽不全是文道结合的上乘之作,但一定主题积极格调高雅;虽不是语言训练的万能容器,但一定有为了学生语言的习得而量身定做……说到“量身定做”,就自然想到了苏教版国标本的“文包诗”。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委特意为优秀的古诗词量身定做的新装,是献给广大师生的一道文化点心。“文”因“诗”起承转合,“诗”因“文”水到渠成。编者将作者生平、诗词背景、诗词鉴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浅显而优美的更适宜小学生的“文”,它比单纯的古诗词更给力。
再说老师可以在与学生“倾心对话”中给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倾心对话,让我们知晓学生在“课堂攀登”过程中何时扶一把,他们在“文本之林”中最想发现最想探究什么;教师与文本倾心对话,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与心境;教师与编者交流,领会他们“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充分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效应。课文《珍珠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很多人因文中提到“人与鸟的和谐”而将文本的主题定位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它当成一篇宣传“环保”的文章。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了解了作者冯骥才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读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在那荒唐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情,缺乏信任,少了关爱。好在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百废待兴,人与人之间也在用“信赖”弥合十年浩劫带来的罅隙。和很多有良知的作家一样,冯骥才先生从心底流淌出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于是,他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散文。这也正是教材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入以“诚实与信任”为专题的这一单元的缘由了。如果我们在读文本时把握了这一点,在课堂上适时地带领学生回顾“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那学生对文本的品味就真的给力了。
我们还可以在“反思自我”上给力小语课堂。反思自我首先要反思自我的不足。某地在组织全市学科带头人进行教学答辩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在教学实践中,你的薄弱环节在哪儿?”这本是一道易于回答的问题,却让很多学科带头人懵了,根子在很多老师都没有反思过这个问题。试想,没有对自己教学薄弱环节的反思,也就没有了在这个环节上的给力。在反思教学方法不足的同时,我们还要反思自己是否缺失了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对学情的全面了解。大学者钱理群曾撰文盛赞当年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刘老先生有一次给学生讲授《月赋》,讲了半个小时突然停了下来:“我不上了!请诸位改在下星期三晚上七点半到操场上上课。”学生都觉得奇怪——他为什么要等到下星期三才继续上这一课,而且要等到晚上七点半,还要在操场上呢?回宿舍一查日历,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有满月,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你想想,校园草地上,学生们围成一圈,老先生端坐当中,当头一轮皓月,师生畅谈《月赋》,那是怎样的一个学习场景和生命形态啊?用当下的话说,这样的课才给力!其实,如果当下的小学语文老师也能试着追寻刘老先生的教学真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享受上课、享受学习、享受语文,那我们天天都有这样“给力”的课堂。
(二)
“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呀!”这话到底应该由谁来说,是我们的学生抑或听课的老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连云港市一所高级中学来了一位部队转业的校长。因历史的原因,他自己的水平不高,但喜欢听课,而且听课的方式仍为今天的老师们津津乐道——每次听课,他总是坐在教室的前面,面朝学生,瞪大双眼。他看什么呢?他在看学生是否入神地听,静心地思,愉悦地表达。说白了,他在看这节课是否让学生觉得“给力”。
可当下,不少小语课堂(公开课尤甚)哗众取宠,不着边际地让学生“品味”,无止境地让学生“感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讲解文本出乎别人意料之中,拓展链接于人储备之外,这一切只为了得到听课老师的一句评价:“给力!”结果是学生在老师的“品味”、“感悟”中越发“水中望月,雾里看花”,到头来几百字的课文都没读通读熟,甚至只有20多个字的一首古诗都不能背诵。本校一位老师在执教《生命桥》一课时,课前安插“媒子”——让一位学生在教师讲到动情处簌簌泪下,其他孩子也有如高超的演员,配合教师“做课”。那位学生出色地完成了老师导演的表演任务,也由此引来了听课老师的唏嘘——给力!其实,“这样的课,有太多的个人功利色彩,于学生却无实质的帮助……这样的课,只能说是看似‘精彩纷呈’,学生并无真正受益的‘装饰品’”。(支玉恒语)
所以说,把一节课给力不给力的判断权交给听课的老师,那我们的小语教学只会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我们的小语课堂应该交由学生评判!“给力”的小语课堂应该是,学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上课如登山,登上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文化的高山,从山脚一步步向上攀登,眼界变得开阔,情感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孙双金老师就是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提炼出这些观点的。且看他《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段教学——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生: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丽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原来是“儿童多处春光美”呀!(教师板书。)
生:我觉得儿童很有发现的眼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拉着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读第七自然段。)我从那个男孩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看出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师:真聪明!孩子们有发现的眼睛,你也有发现的眼睛。还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儿童是朝气蓬勃的,是快乐的小天使。
师:儿童是朝气蓬勃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喷发”……
师:你讲得太好了!能不能读得更好?(学生深情地读。)从这里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儿童像一群群小天使,是神圣的。
生2:儿童是春天的天使,他报告我们春天来了。
师:多美的语言!这是你们的感悟。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1:冰心奶奶非常喜欢儿童。
生2:第6自然段把春天写得这样饱满,这样烂漫,实际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这样饱满,这样烂漫。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我们读读这段(学生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写出了哪些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特点?
生:第一点是在春天的感召下,儿童和花儿一样欢畅活泼;第二点是生命力同样旺盛;第三点是一样的快乐。
……
在上述片段中,学生的情与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说明这样的课堂他们很给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