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受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_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一、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竞争,教师队伍也要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已形成了规律。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执教者只注重学生成绩,而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师在教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为了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与之区分,所以努力地强调要除以2,而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果学生还是把除以2的任务交还给了老师。其实教材从数学格求三角形面积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才是学生知识表成的过程,是让学生去数、去拼、去旋转、去移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而课件只能帮助学生解决空间的抽象思维但也不能过分的依赖。
  在一次听课中有这样一段:教师让学生计算25+25+24+25。学生算出100%的结果是99。教师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又问学生是怎样计算的,结果得出了不相同的解法。学生A:从左往右计算,是按照老师教的运算顺序做的;学生B:25+25=50,24+25=49,50+49=99;学生C:3个25(25X3)是75,75+24=99;学生D:多1就是4个25,所以25X4—1=99。从结果去看,所有学生都是满分,但如果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思维的角度年未完生D是满分,C是优秀,学生A、B是良好、合格。
  二、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是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的,即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的能力,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之处。毛泽东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变化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然后让每组同学分别提问。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如谁与谁同样多?谁最多?谁最少?红组共投中多少个?……这样从学生生的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但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了数学内在价值。
  再看以下教学设计:1/2+1/4和4/5-3/8,7/20-2/15。1、练习2/4+1/4,43/40-15/40,21/60-8/60(练习后要求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及其依据,突出“因为它们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加减”)。2、把上面三题中不是最简的分数都化成最简的分数。学生完成后得到如下板书:1/2+1/4=2/1+1/4+3/4,4/5-3/8=32/40、15/40=17/40,7/20-2/15=21/60-8/60=13/60。3、教师揭示课题并提出:这三题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结果是怎样得到的?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想一想,对于1/2+1/3,4/5-3/10,你有办法计算吗?我国《学记》中早就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大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强调了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以上教学法设计教师说得并不多,但学生通过动笔、动脑、观察,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就活生生地呈现在黑板上。
  其实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和“通分”这里要着重解决“化异为同”执教者把重点放于帮助学生建立“转化”思想,从而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
  三、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數学本身来自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既然是来自生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何不把教学设计多联系到生活中去呢?儿童始终有他们特别的一面,很容易从现实生活中学到且比较快地学到社会、家庭、长辈的风气及言行。为什么不把他们的这一特点引到教学中去呢?因此,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他文献
在初中生物学课程实施中,尝试运用认知访谈深度诊断学生学习问题,为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实施针对性指导提供实证。在初中运用认知访谈方法,需要教师学习其一般方法,并在实践
近几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师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据课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困惑或问题:教学思路不明晰、精读课和略读课各如何处理、课堂上教师该讲啥?讨论就是合作吗?如何进行拓展训练等等。那么,如何解决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呢?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明确精读课文与
作为一名中职音乐教师,除了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指挥、音乐相关理论等掌握之外,还必须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博学多才可以使教师个人魅力得以提升,还会获得学生的“崇拜”,课堂教学则显得自如而流畅,更富有张力,和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更能赢得学生的欢迎。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一、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积累操作经验;指导学生自觉思考,积累数学思维经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积累探究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与方法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新课程中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
最近几年,专家学者为了使英语教学变得更加有效,不断探索求新的教学方法。其中“情景教学法”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消除在缺乏语言环境下所产生的畏难情绪。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从而从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和气氛,需要相互之间交流和沟通,需要有实践的练习机会。如何有效在英语课堂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知,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又称为工具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理性特质,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然而,由于这门课的特殊性,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每次上课,都表现得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致使数学变成了一门弱科,家长为之寒心,教师为之伤神。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矫正学生的不关心没兴趣的状态,教师不仅要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还要竭力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