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分为4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治疗寻常痤疮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寻常痤疮 中药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097-01
寻常痤疮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具有一定得损容性,多发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为对称性分布,常伴有皮脂溢出。皮损可表现为白头、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重者可表现结节、囊肿及瘢痕[1]。本病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生活带来了不少烦恼和痛苦。笔者于2012年8月~2013年9月门诊治疗寻常痤疮患者80例,使用中药组方治疗和对照组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治疗的寻常痤疮患者80例。入选标准均符合寻常痤疮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②有严重的心、肝、肾病变或全身的严重疾病;③2w内使用抗炎及外用药物;④对所用药物中某一成分过敏者;⑤因特殊情况不能坚持治疗或总疗程未达到4w。在患者知情前提下,按患者个人意愿,分为两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20,20±3.30)岁;病程20d~3年,平均病程(1.62±1.03)个月;对照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22.50±4.20)岁,病程15d~4年,平均病程(1.85±1.20)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组分型治疗方法
2.1 肺经风热型
症见颜面炎症丘疹、潮红或有痒痛,中央可有白头或黑头粉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治宜宣肺泄热。方用 枇杷清肺饮 加减:枇杷叶15g、桑白皮15g、黄柏10g、黄连6g、生石膏20g、白花蛇舌草30g、公英15g、鱼腥草15g、甘草6g,1剂/d,水煎服,早晚各1次,疗程4w,随访2个月。
2.2 热毒蕴结型
症见炎症性丘疹或脓疱为主,脓疱多发生于丘疹的顶端,周围有红晕,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2g、野菊花15g、公英15g、地丁15g、大黄6g、生地15g、丹皮10g、皂刺10g、黄芪10g、茵陈15g、生薏仁15g、白花蛇舌草30g、黄芩15g,甘草6g。1剂/d,水煎服,早晚各1次,疗程4w,随访2个月。
2.3 痰湿血瘀型
症见皮损以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和凹凸不平的瘢痕为主,或伴有小脓疱、丘疹粉刺和色素沉着。舌红或暗红有瘀点,脉弦滑或细弦。治宜凉血祛瘀,解毒散结。方用凉血四物汤加减:生地15g、当归10g、赤芍12g、红花10g、桃仁10g、夏枯草15g、桑白皮12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20g、陈皮10g、浙贝10g、丹皮12g、僵蚕10g、公英15g、甘草6g,1剂/d,早晚各1次,疗程4w,随访2个月。
2.4 冲任不调型
本症见于女子,面部痤疮皮损的发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月经前面部皮疹明显增多加重,月经后皮疹减少减轻,或伴有月经不调,月经量少,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不止。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宜养阴清热,调理冲任。方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12g、郁金15g、白芍12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公英15g、丹参15g、生山楂20g、益母草15g、白花蛇舌草20g、甘草6g,1剂/d,水煎服,早晚各1次,疗程4w,随访2个月。
2.5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维生素B6 20mg,口服3次/d;维生素c 200mg,口服3次/d;复合维生素2片,口服3次/d;罗红霉素胶囊150mg,口服2次/d。疗程4w,随访2个月。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配合外用甲硝唑凝胶,2~3次/d,每晚外用0.025%维A酸乳膏1次。
2.6 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w及治疗后1、2个月计数每例患者的皮损(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以皮损减少率来判断疗效。皮损减少率=(治疗前皮损数-治疗后皮损数)/治疗前皮损数×100%。痊愈:皮损减少率≥90%;显效:皮损减少率60%~89%;有效:皮损减少率20%~59%;无效:皮损减少率<20%或加重。总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3 结果
治疗组共40例,其中痊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共50例,其中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两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2个月,其中治疗组复发2例,按原治疗方案中药治疗3w,痊愈,未复发。对照组复发15例,按中药治疗组方案治疗2~4w,痊愈,未复发。
4 讨论
寻常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原因复杂,中医称"粉刺"、"肺风粉刺"等。如《黄帝内经》中就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的记载。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2]。"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与雄激素、皮肤腺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和痤疮杆菌感染等原因有关,部分还与遗传、免疫和内分泌障碍等因素有关。我科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药进行辨证论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认为寻常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①肺经风热型; ②热毒蕴结型;③痰湿血瘀型;④冲任不调型。运用中医药进行分型调理,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明显提高痤疮的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结节,瘢痕等皮疹,比西医更有效地控制病情反复,同时有助于患者建立工作生活的信心,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5.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65-1167.
【关键词】 寻常痤疮 中药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097-01
寻常痤疮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具有一定得损容性,多发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为对称性分布,常伴有皮脂溢出。皮损可表现为白头、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重者可表现结节、囊肿及瘢痕[1]。本病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生活带来了不少烦恼和痛苦。笔者于2012年8月~2013年9月门诊治疗寻常痤疮患者80例,使用中药组方治疗和对照组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治疗的寻常痤疮患者80例。入选标准均符合寻常痤疮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②有严重的心、肝、肾病变或全身的严重疾病;③2w内使用抗炎及外用药物;④对所用药物中某一成分过敏者;⑤因特殊情况不能坚持治疗或总疗程未达到4w。在患者知情前提下,按患者个人意愿,分为两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20,20±3.30)岁;病程20d~3年,平均病程(1.62±1.03)个月;对照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22.50±4.20)岁,病程15d~4年,平均病程(1.85±1.20)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组分型治疗方法
2.1 肺经风热型
症见颜面炎症丘疹、潮红或有痒痛,中央可有白头或黑头粉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治宜宣肺泄热。方用 枇杷清肺饮 加减:枇杷叶15g、桑白皮15g、黄柏10g、黄连6g、生石膏20g、白花蛇舌草30g、公英15g、鱼腥草15g、甘草6g,1剂/d,水煎服,早晚各1次,疗程4w,随访2个月。
2.2 热毒蕴结型
症见炎症性丘疹或脓疱为主,脓疱多发生于丘疹的顶端,周围有红晕,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2g、野菊花15g、公英15g、地丁15g、大黄6g、生地15g、丹皮10g、皂刺10g、黄芪10g、茵陈15g、生薏仁15g、白花蛇舌草30g、黄芩15g,甘草6g。1剂/d,水煎服,早晚各1次,疗程4w,随访2个月。
2.3 痰湿血瘀型
症见皮损以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和凹凸不平的瘢痕为主,或伴有小脓疱、丘疹粉刺和色素沉着。舌红或暗红有瘀点,脉弦滑或细弦。治宜凉血祛瘀,解毒散结。方用凉血四物汤加减:生地15g、当归10g、赤芍12g、红花10g、桃仁10g、夏枯草15g、桑白皮12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20g、陈皮10g、浙贝10g、丹皮12g、僵蚕10g、公英15g、甘草6g,1剂/d,早晚各1次,疗程4w,随访2个月。
2.4 冲任不调型
本症见于女子,面部痤疮皮损的发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月经前面部皮疹明显增多加重,月经后皮疹减少减轻,或伴有月经不调,月经量少,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不止。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宜养阴清热,调理冲任。方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12g、郁金15g、白芍12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公英15g、丹参15g、生山楂20g、益母草15g、白花蛇舌草20g、甘草6g,1剂/d,水煎服,早晚各1次,疗程4w,随访2个月。
2.5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维生素B6 20mg,口服3次/d;维生素c 200mg,口服3次/d;复合维生素2片,口服3次/d;罗红霉素胶囊150mg,口服2次/d。疗程4w,随访2个月。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配合外用甲硝唑凝胶,2~3次/d,每晚外用0.025%维A酸乳膏1次。
2.6 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w及治疗后1、2个月计数每例患者的皮损(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以皮损减少率来判断疗效。皮损减少率=(治疗前皮损数-治疗后皮损数)/治疗前皮损数×100%。痊愈:皮损减少率≥90%;显效:皮损减少率60%~89%;有效:皮损减少率20%~59%;无效:皮损减少率<20%或加重。总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3 结果
治疗组共40例,其中痊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共50例,其中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两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2个月,其中治疗组复发2例,按原治疗方案中药治疗3w,痊愈,未复发。对照组复发15例,按中药治疗组方案治疗2~4w,痊愈,未复发。
4 讨论
寻常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原因复杂,中医称"粉刺"、"肺风粉刺"等。如《黄帝内经》中就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的记载。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2]。"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与雄激素、皮肤腺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和痤疮杆菌感染等原因有关,部分还与遗传、免疫和内分泌障碍等因素有关。我科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药进行辨证论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认为寻常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①肺经风热型; ②热毒蕴结型;③痰湿血瘀型;④冲任不调型。运用中医药进行分型调理,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明显提高痤疮的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结节,瘢痕等皮疹,比西医更有效地控制病情反复,同时有助于患者建立工作生活的信心,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5.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65-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