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嘉峪关黑山岩画中的生殖崇拜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ng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种表示,是一种遍及世界的历史、文化现象。原始人类炽盛的生殖崇拜情绪,表达了他们祈求生殖、繁育人口的愿望。在嘉峪关黑山岩画中,除了狩猎岩画、农耕岩画之外,还有一部分就是表现人类自身繁衍的生殖崇拜岩画。
  [关键词]嘉峪关;黑山岩画;生殖崇拜
  [中图分类号]K87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4-0015-02
   嘉峪关黑山岩画因发现于甘肃嘉峪关西北20公里的黑山一带而得名。岩画分布在四道鼓芯沟、红柳沟、磨子沟和石关峡等地。石刻一般出现在起伏的悬崖陡壁上和较平的崖面上,以平凿的方法浅琢在发亮的黑色岩石上,手法粗糙,技法简单,但画面古拙,形象生动,物象粗犷有力,具有独特的风格。黑山岩画发现于1972年春天,由嘉峪关市动力厂黑山湖农场职工在山中牧羊时发现并报告当时的文教局,文教局随即派人作了初步勘查。之后又在1978年、1987年、2007年和2008年进行了多次普查,在普查过程中陆续有新的岩画被发现。现已发现200多幅。
   嘉峪关黑山岩画,画面大小不一,画面内容丰富,内容大致有人物、动物、围猎、舞蹈、宗教等先民生活内容。在这些纪实性的岩画中,还有一些是表现生殖崇拜的。近年来,许多研究岩画的专著中,生殖崇拜和生殖巫术的有关内容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类题材在岩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生殖崇拜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表达了原始先民祈求生殖、繁育人口的愿望。
   嘉峪关黑山岩画中有多种表现生殖崇拜的画面,或以人物舞蹈画面表现生殖崇拜,或以动物交配为题材表现生殖崇拜,或以弓箭的双重含义来表现生殖崇拜,或以足迹、蹄印型表现生殖崇拜。这些岩画展现了嘉峪关古代少数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 对于研究甘肃古代少数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舞蹈画面中表现的生殖崇拜
  黑山岩画中以人为题材的生殖崇拜画面多表现在舞蹈中,“有裸体女舞人,乳房突起,旁边一物似婴儿”。①  “另外磨子沟的M2图中刻4个舞人,分上、下两组。上组两人左手叉腰,右手舞蹈,身形强悍;下组两人牵手对舞,壮实男子面对单薄女子,男子裸露着被夸大了的生殖器”。 ②这是一幅带有明显意图的生殖崇拜岩画。这幅岩画说明了男性在生殖中所具有的地位,直接表达了先民的生殖崇拜思想。“一个精干而勇健的舞蹈者也必是精干和勇猛的猎者和战士,在这一点跳舞实有助于性的选择和人种的改良”。③由于远古时代兽多人少,人的生殖繁衍非常重要,所以对性产生了神秘感和崇拜。从母系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漫长岁月里,原始人群都沉浸在这种繁衍子孙为特征的游戏欢乐中,舞蹈正是这种性的炫耀思想的表现。在黑山四道鼓芯沟S94图中所刻舞蹈者列成一排,右边第一人穿长袍,束腰,左手叉腰,右手长袖舞动,头顶有羽毛状饰物向后弯曲,生殖器突出,在舞者的右前方,刻一束腰状物体,竖与地上,上下均呈平面,也“疑为性崇拜物”。④在黑山岩画中有许多集体舞蹈画面,类似于藏族的“锅庄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彝族的“踢脚舞”等。黑山岩画中的集体舞,多是排列成队,场面隆重。从舞者叉腰、伸臂的姿势和动作,可看出是古老的“连臂舞”形式。“连臂舞是一种宗教仪式,与生殖交媾紧密关联。马家窑文化彩陶上连臂舞的人身上有挺立的阳具,就是生殖崇拜的表征”。 ⑤S28可谓一幅大型的舞蹈图,画面中人物众多,形态各异。队伍分三排,排列较为整齐,在第二排下靠右边,刻一人,身躯细长,似未着衣裸体者叉腿站立,裆部生殖器突出。左侧另有两人,是正跪在地上做祷告的巫师。这幅画显然不是纯粹的集体舞蹈,而是一种反映生殖崇拜的祭祀舞蹈。S57岩画也是由11人组成的集体舞蹈,在刻画的人物中,舞者身着长裙,腰部凹进,胸前突出了乳房。“连臂舞”与交媾以及生殖崇拜有密切关系。因此嘉峪关黑山岩画集体舞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意义。
   二、以动物为题材的生殖崇拜
   以动物为题材的生殖崇拜岩画中有表现动物交媾状态的画面,如S8《围猎》图中的两只梅花鹿,刻于牛的正下方,两鹿交媾状,一只在下,一只在上。下面的一只短角,体瘦长,后身弓起,后腿前弯。上面的一只,身大,长角,尾翘,生殖器插于下鹿体内,后腿伸直着地。S47图中右上方两只北山羊正在交配,公羊体形较大,角特征明显,刻画状态自然。这些画面中反映出雄性力量、雌性相互发生作用,最终达到期盼繁衍、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黑格尔说:“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具体地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 ⑥他认为,生殖器崇拜是东方人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用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动物生殖器的画面,在黑山岩画中也较为多见,如多头公牛刻画有生殖器,如S37的野牛,刻于沟谷左侧岩石上。画面高40厘米,宽30厘米。上下各刻一牛,上一牛双角内弯呈环形,大团尾,双腿足,有粗壮的生殖器;下边1牛形状与上一牛相同,头上扬,双腿前伸,奔跑状,有细长的生殖器。两头牛均敲凿刻成。S89刻一狗于沟谷右侧岩壁,刻有宽大的耳朵,长尾拖于地上,四足刻画分明,身下突出了生殖器。在超自然力的影响下,表达了牲畜增殖的愿望,暗示生殖力的传递。
   三、弓箭型生殖崇拜
   弓箭是性行为的象征物。魏勒在《性崇拜》中:“男性生殖器还被象征为箭,箭的两羽意味着睾丸。爱神丘比特通常被表现为拿着一张弓和一支箭或一盒箭,这些都是在合法的夫妻生活中激发的关于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岩画学家陈兆复也认为,在原始艺术中弓箭具有双层的涵义,“它们经常出现在狩猎和战争的岩画中。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弓箭作用的另外一层寓意,即生殖崇拜的意义”。⑦黑山岩画中的弓箭型岩画,除了大量的狩猎型岩画之外,其中有关弓箭的岩画,其实就是一种生殖崇拜的象征,它们是作为生殖崇拜型岩画而存在的。 黑山岩画中包含弓箭的画面较多,其中最典型的是刻于磨子沟拐弯处一崖壁上,编号M1岩画中刻画的一手持弓箭的人,人物体形刻画突出,一手叉腰,一手持弓,着长靴,分腿站立的姿势很雄壮,尤其是手中的弓箭,刻画比较夸张,弓形粗壮,这一画面尽显男性的雄姿。这种以弓和箭作为生殖交感巫术的岩画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出现过,新疆呼图壁生殖崇拜岩画、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南方的仓源岩画中也有太阳弓箭型的岩画。这些具有弓箭型的岩画,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它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它的现实意义。
   四、足迹、蹄印型生殖崇拜
   足迹、蹄印型岩画是远古时期生殖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北方岩画中,从地理分布上来说不是非常广泛。黑山岩画四道鼓芯沟岩画的S9(2)和S9(4)各刻一个蹄印。除了这些蹄印岩画之外,反映人的手印岩画也有一些。“在与黑山遥相对峙的祁连山冰沟农场和酒泉城西周家后寺等处发现了很多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的人手石印”。⑧这类岩画在黑山岩画中也有存在,陈兆复先生解释说:“它(‘人与脚印’岩画)是空幻的艺术,它联系着另外一个世界,那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可能是人们认为或猜想存在于别处的世界。”⑨足迹岩画的出现,恰好与我国远古时期的一些神话传说不谋而合,这不应当是一种无意的巧合,而是具有某些关联。
   黑山生殖崇拜岩画的存在,是生殖崇拜观念和野性表现意念交织的产物。古代人身处密林山谷,凭借两性的生殖,增加人口,增强自身力量。先民们为祈求生存发展,扩大野生动物和家畜繁殖,扩大获取食物的范围,便将这种欲望以艺术、宗教形式诉诸岩画。从黑山岩画反映的内容和岩画所处地貌,以及岩画经历的年代,可以看出当时该区域人类生存环境恶劣。远古先民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为求得生存所做的努力,其繁衍自身就成为当时最为迫切的需要。其中生殖崇拜就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嘉峪关黑山岩画中的生殖崇拜,表现人类为生存和繁衍自身而所做的不懈努力,是人类遗迹的文化遗存。
  [注  释]
  ①②④⑧杨惠福、张军武:《嘉峪关黑山岩画》,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第100页、第31页、第109页。
  ③〔德〕格鲁塞著、蔡慕辉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7页、第159页。
  ⑤邵学海:《先秦艺术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
  ⑥〔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0页。
  ⑦陈兆复:《古代岩画》,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⑨陈兆复:《外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其他文献
首先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参加今天的会议,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去年的活动也邀请了我,但很遗憾,我没能参加,不过我一直在关注着考察的进行。使我感到很惊奇的一点是,考察的专家学者们调研了如此多的古遗址、博物馆,但大家都不是搞考古专业的,因此,我认为大家的考察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途径。这种途径主要表现在“三结合”上,即书斋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遗址出土物相结合,多领域、多
华夏酒谜拾零
期刊
谢尔盖耶夫修道院   位于莫斯科东北70公里处的谢尔盖耶夫镇是俄罗斯著名东正教圣地。该镇在苏联时期的名称为“扎戈尔斯克”,苏联解体后1991年恢复旧名“谢尔盖耶夫”。镇中心有被16世纪修建的城墙包围起来的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市内其他地方也有14~18世纪修建的众多教堂。   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建于14世纪中叶,由著名的宗教活动家谢尔盖·拉多涅什斯基创建。据介绍,这位不同寻常的爱国宗教圣徒在宣扬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该流域起源、发展并形成的土木结构建筑是世界两大建筑体系之一,它的形成与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金秋时节,兰州的天空是这样晴朗。  蓝天和白云往往会使人浮想联翩。我知道每当此时,老一代陇剧艺术家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5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年大庆之际,大型新编历史剧《枫洛池》赴首都北京演出56天、三进中南海的难忘经历,想起朱德、周恩来、习仲勋、陈毅……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庞和他们充满深情的话语。这一点,在我对老艺术家们的采访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印证。  青春色彩  李迟是《枫洛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