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作文,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及真情实感,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当前学生作文的程式化、成人化的现象相当普遍,反映少年儿童的童心、童真、童趣的作品却廖廖无几。“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作文素养呢?
一、大量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一)朗读、背诵、欣赏词句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没有大量的阅读不可能有丰富的积累。通过对优美片断的阅读、背诵、欣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使其对作者产生敬仰之情,萌发羡慕之心。随着量的增加,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汇,提高审美能力。学生语言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润物无声。
(二)课外阅读
叶圣陶语: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小学生仅是讲语文书、看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扩大阅读面。读书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书中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的感染,使其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深化,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当然,对所读的书,应加以选择。阅读可以从趣味性入手,选择科学小故事、成语小故事、名人趣事,适当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积累语言。丰富的语言积累应该是大量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有了丰富的语言,才有可能笔随人意,甚至妙笔生花。
二、勤于动笔,丰富想象空间
作文练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适当的强化练习,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勤练笔,写感受、写想象,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我们都应看到,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好素材。如一个省略号、一个空白、一幅插图,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更有好多文章可以让学生写感想、续编,学了《一路花香》一文后想象作文《两只水罐相遇后》;学了《石榴》之后仿写《水蜜桃》。除了仿写,还可将古诗文用现代语言加以描绘,如《望洞庭》,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洞庭的美景描述出来。由于表达的需要,课文中有的情节写得较简单,这时可指导学生扩写,如《普罗米修斯盗火》,“当普罗米修斯把火带到人间时,人们欣喜若狂”这部分是略写,教师可指导学生扩写,突出高兴的场面。这些训练方法,不仅拓展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作文,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结晶。因此,在平时练习作文时,教师应放胆让学生展开想象,给其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作文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日常生活就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细心观察,都会有独到的人生感受。同时,让学生留心身边的零星小事,有时甚至一个梦境,都是作文的内容。记得一次语文课上,窗外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闪电夹着雷声,下起了大雨,学生望着窗外,表情各异,有的捂着耳朵,趴在桌上;有的站起来朝外张望;有的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思路根本无法回到课本中去,于是,我让学生跑到窗边,趴在窗户上看雨中的景色。看完后,让学生交流,稍作整理,一篇口头作文就成了,然后让学生以《夏日暴雨》为题,把看到的情景写下来。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表达时就信手拈来,涉笔成趣。
四、改革作文批改模式,激发作文兴趣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叶老曾说过:“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所以在作文的批改上,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改,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在实际操作中,我是这样做的:1.激发动机,晓之以理。古今中外许多名作家都有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这样就把修改作文的重要性融于故事之中。2.鼓励每个学生阅读修改。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轻声读,把不顺口的语句及错别字改正,然后再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重点写得怎样。最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每次修改后,至少要克服两个毛病,并在作文后注明,以利于教师检查。3.互评互改,共同提高。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小组成员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如果意见不能统一,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解决。一方面,通过互改,共同推敲最佳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互帮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互改,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养成谦虚好学的品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举行“作文朗读会”,挑选几篇好的作文,让学生当堂有感情地朗读,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文章,不是说老师可以清闲了,相反,要做好“教练”的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
一、大量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一)朗读、背诵、欣赏词句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没有大量的阅读不可能有丰富的积累。通过对优美片断的阅读、背诵、欣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使其对作者产生敬仰之情,萌发羡慕之心。随着量的增加,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汇,提高审美能力。学生语言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润物无声。
(二)课外阅读
叶圣陶语: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小学生仅是讲语文书、看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扩大阅读面。读书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书中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的感染,使其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深化,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当然,对所读的书,应加以选择。阅读可以从趣味性入手,选择科学小故事、成语小故事、名人趣事,适当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积累语言。丰富的语言积累应该是大量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有了丰富的语言,才有可能笔随人意,甚至妙笔生花。
二、勤于动笔,丰富想象空间
作文练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适当的强化练习,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勤练笔,写感受、写想象,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我们都应看到,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好素材。如一个省略号、一个空白、一幅插图,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更有好多文章可以让学生写感想、续编,学了《一路花香》一文后想象作文《两只水罐相遇后》;学了《石榴》之后仿写《水蜜桃》。除了仿写,还可将古诗文用现代语言加以描绘,如《望洞庭》,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洞庭的美景描述出来。由于表达的需要,课文中有的情节写得较简单,这时可指导学生扩写,如《普罗米修斯盗火》,“当普罗米修斯把火带到人间时,人们欣喜若狂”这部分是略写,教师可指导学生扩写,突出高兴的场面。这些训练方法,不仅拓展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作文,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结晶。因此,在平时练习作文时,教师应放胆让学生展开想象,给其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作文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日常生活就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细心观察,都会有独到的人生感受。同时,让学生留心身边的零星小事,有时甚至一个梦境,都是作文的内容。记得一次语文课上,窗外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闪电夹着雷声,下起了大雨,学生望着窗外,表情各异,有的捂着耳朵,趴在桌上;有的站起来朝外张望;有的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思路根本无法回到课本中去,于是,我让学生跑到窗边,趴在窗户上看雨中的景色。看完后,让学生交流,稍作整理,一篇口头作文就成了,然后让学生以《夏日暴雨》为题,把看到的情景写下来。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表达时就信手拈来,涉笔成趣。
四、改革作文批改模式,激发作文兴趣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叶老曾说过:“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所以在作文的批改上,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改,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在实际操作中,我是这样做的:1.激发动机,晓之以理。古今中外许多名作家都有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这样就把修改作文的重要性融于故事之中。2.鼓励每个学生阅读修改。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轻声读,把不顺口的语句及错别字改正,然后再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重点写得怎样。最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每次修改后,至少要克服两个毛病,并在作文后注明,以利于教师检查。3.互评互改,共同提高。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小组成员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如果意见不能统一,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解决。一方面,通过互改,共同推敲最佳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互帮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互改,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养成谦虚好学的品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举行“作文朗读会”,挑选几篇好的作文,让学生当堂有感情地朗读,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文章,不是说老师可以清闲了,相反,要做好“教练”的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