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二战初期,美国政府对英帝国表现出不妥协的立场。随着二战的进行,美国基于自己的战略考虑,反殖民主义态度开始软化。在艾德礼政府时期,美国由于自己的外交与战略考虑对英帝国表现出不同的政策,但是在这些不同的政策背后是美国对英国财政的支持。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采取了支持英帝国的政策。但是随着冷战的加剧,基于与苏联竞争的需要,美国又在一定程度上敦促英国加快非殖民化的步伐。纵观英国非殖民化的全过程,美国政府对英帝国的态度是复杂的,而英国政府的考虑才是英国非殖民化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 民族自决,非殖民化,冷战
中图分类号 K10 D5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14—0091—06
美国政府的反殖民主义态度往往与英国的非殖民化联系在一起,甚至表现为一种正向联系。但是,美国政府对英国非殖民化的影响是复杂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国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英国政府也颇受美国政府的影响,但是英国非殖民化主要是英国利益考虑的结果。
虽然英国的非殖民化主要发生在二战之后,但是由于二战对英国非殖民化的深远影响,所以本文认为,探讨二战期间及以后英美政府在英国非殖民化问题上的博弈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二战期间英美政府在英帝国问题上的争论
二战是英国非殖民化进程的前奏,没有二战,很难想象英国的非殖民化在战后会迅猛地展开。尼赫鲁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仍然持悲观主义态度,认为印度摆脱英国的控制仍然遥遥无期。二战改变了这一切,大大加速了英国非殖民化的进程。美国政府的态度对这一转变有一定的影响。
二战开始的时候,美国拒绝参加战争,英国在帝国问题上的僵硬态度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非常确切的事实是我们不会为了维持英帝国而战斗。我们不想如此直率,但是我们也不想你们有任何的幻想。如果你们的战略家计划在战争中维持英帝国,他们迟早会发现他们在战略上是孤立的。”
当日本把美国拖入战争的时候,美国的反殖态度也渗入了英美政府的关系之中。
按照格里玛的观点,民族自决的思想是殖民帝国瓦解的主要原因之一,罗斯福总统沿用并发展了威尔逊的民族自决观念,抓住每一个机会劝说丘吉尔支持这一观念并授予印度等殖民地独立。
赫尔在战争中长期担任美国国务卿,他认为应该从经济层面瓦解英帝国,因而劝说英国放弃帝国特惠制并采取自由贸易的政策。在美国政府中,处理殖民问题的关键人物是副国务卿威利斯(Sumnel Welles),他是美国政府中反帝的主要代表人物,1943年辞职之后,他把反对英帝国的努力推广到了美国的公众领域,之后又把英帝国推上了联合国的审判台。
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国的反殖民主义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美国不顾英国的反对,坚持在大西洋宪章中保留了民族自决的条款,而这一条款在战后成为英国原殖民地民族领袖追求独立时运用的主要思想武器。
可是似乎不能到此为止,我们应该发问的是:为什么美国没有乘胜追击使得民族自决的范围超越丘吉尔的限制呢?正如历史呈现的那样,丘吉尔通过把这一条款的对象指向希特勒侵略的欧洲地区反而成为他维护现状的工具。
美国政策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英美不同身份的政治家博弈的结果。作为民主政治家,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在与英国贵族政治家的博弈中,特别是在交涉英帝国问题时往往败下阵来。平民政治家最终无法劝服顽固的贵族政治家。
当然这种用个人性格来解释历史的观点是有失深刻的,实际上美国政府的战略考虑才是更为重要的。
首先是战争的优先权问题。罗斯福、赫尔和威利斯都明白是德意日而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是战争的首要问题。当殖民地问题影响到英美的战争合作时,美国并没有采取过于激烈的行动。正如赫尔所言,“困难在于当一方(指英国)不肯让步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干预”。实际上在“退出印度”运动的关键时期,威利斯限制了他的下属,因为这些人主张不顾后果地反对英帝国,而威利斯认为强硬的政策会破坏英美的同盟,从而损害对德意日的战争。
其次,在战争后期,美国在思考如何维持战后的亚太秩序这个问题时,已经具有帝国主义倾向。美国海军部大臣诺克斯(Frank Knox)建议以承认英帝国的合法性为代价来吞并日本的委任统治地,罗斯福的计划是夺取法国的托姆图群岛(Tuamotu Archipelago)和马奎斯岛(Marquesas)来建设美国的空军基地。这样的帝国态度无疑会授人以柄,从而削弱美国的反殖效果。
因而,二战时期,美国政府反殖倾向总是屈服于战争优先权与安全的需要。而英国政府抓住了美国的这一心理,同时英国也尽力采取措施向美国证明自己的帝国态度是温和的、向前看的。1940年,英国政府推出了发展殖民地的第二个法案。1943年7月,殖民大臣斯坦利在议会宣称英国“致力于领导殖民地实现英帝国框架下的自治”。
二、杜鲁门、艾德礼政府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分与合
战后英国执政的是艾德礼政府。
在印度政策上,艾德礼顶住保守党和自己党内的压力,最终在蒙巴顿总督的帮助下授予了印度独立。这一态度受到美国的欢迎,对美国人来说,这才是英国最光荣的时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印度独立的进程中并没有特别重要的影响,艾德礼退出印度的决策更多的是不得已的结果。二战结束后,英国已经很难再获得印度的合作。总督韦维尔指出,国大党为了攫取权力将不惜使用暴力,而国大党的制衡者穆斯林联盟“对我们的最大支持不过是在政府和国大党冲突时保持中立”,王公虽然支持英国政府,但是没有多少能量,韦威尔也排除了英国依靠军队的可能性,“用印度的军队来镇压他们自己的人民将是极不明智的”。财政大臣道尔顿基于英国的财政困难也要求加紧撤退,“我很清楚,我们不能依靠武力维持印度,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给他们管理自己事务的自由,即使这样做的代价是导致不幸的印度内战”。剩下的只有退却,而且由于印度严重的种族冲突,为了避免卷入印度的内战,艾德礼和蒙巴顿都加速了印度独立的时间表。
贝文由于其巴勒斯坦的政策而获得了反犹的名声。但是正如路易斯教授指出的,他的这一名声更多来源于政策而不是个人感情。当他升任外相后,他很快认识到英国在中东不能根据私人情感执行亲犹的政策。他对艾德礼说:“克莱米,对于巴勒斯坦,根据我外交部同僚的看法,我们错了,我们必须重新思考。”
贝文执行这一政策必须从他对英国的定位上去得到解释。虽然战后的英国经济已经非常虚弱,但是贝文决定继续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而为了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中东的战略地位和石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几乎全部都是阿拉伯人的世界, 要维持英国的利益而没有阿拉伯人的善意是不可想象的。这就决定了英国必须执行亲阿拉伯人的政策。
正是在这一点上,英美政府出现了分歧。正如杜鲁门所言,投我选票的是犹太人而不是阿拉伯人㈣㈣。杜鲁门决定支持犹太人建国的活动。美国支持犹太人的政策使得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处境日益艰难,甚至丘吉尔都支持撤退,“我们还能从(继续留下)中获得什么益处呢?”艾德礼政府最后撤出了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的例子显示了由美国支持的民族主义对英帝国的危害将是何等严重。
1947年,随着捷克危机和柏林危机的爆发,美苏的冷战加剧了。为了冷战的需要,美国认为有必要延续英帝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说:“现在英国的海外义务是如此的广泛和重要,以致他们的突然消解将导致不利于美国安全的局面。”
在英国旷日持久的镇压马来亚共产党的活动中,美国并没有干预,实际上基于英国维持马来亚秩序的政策表现了反共的特色,美国实际上采取了纵容的政策,因为“东南亚面临着共产主义的压力”。
美国对非洲显然并不感兴趣。这一方面表明了美国此时在非洲并没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在于此时的非洲与美国的冷战活动并没有太大的关联,美苏的冷战战火还没有烧到非洲大陆。
美国对英伊石油公司的态度表明了在冷战和支持英帝国之间存在矛盾。穆萨迪克对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后,英国失去了在海外的最大投资。英国希望在美国的支持下对伊朗动武。但是美国认为使用武力可能使得苏联在伊朗的影响扩大。这一态度遭到了英国的强烈反对,英国政府对美国国务卿说:“你面前的选择是:或者伊朗走入共产主义,或者英国破产。”美国最终勉强支持了英国对伊朗实行经济封锁的政策。
在艾德礼政府期间,美国对英帝国时而反对,时而纵容,时而漠视。但是在美国政府这些不同政策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事实,这就是美国对英国的财政支持对维护英帝国是至关重要的。凯恩斯在1946年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英国存在国家破产的危险,而如果要维持英国在海外的政治和军事开支,美国的贷款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英国大规模的退出国际义务将是不可避免的。1949年贝文确认了凯恩斯的结论,“美国政府帮助了英国维持在中东的地位”。
三、艾森豪威尔政府与丘吉尔、艾登政府的分歧
1951年丘吉尔重新执政。虽然工党在英帝国问题上已经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保守党维持英帝国的态度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在保守党看来,帝国对英国经济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正如麦克米伦所言,与英帝国相伴随的威望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是重要的。
丘吉尔认为为了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帝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丘吉尔是非常现实的政治家,他更清楚英国的帝国政策必须建立在美国的支持之上。这一帝国思维使得他对英美同盟推崇备至,但是艾森豪威尔总统似乎并不怎么赞同丘吉尔的看法,“他形成了一个孩子般的信仰,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仅仅在英美合作的基础上得到解决”。
丘吉尔的这一态度使得他在帝国问题上表现了一定的克制,这从他的埃及政策上可以看得出来。
1952年,当英国人在开罗被刺杀后,他生气地称呼埃及人是“低劣的野蛮人”。丘吉尔力主对埃及采取强硬政策,他对艾登的温和态度很不满意,“如果……你在暴力面前准备投降,在威胁和困扰中想撤出军队,它将在英国的公众中引起深刻反感”。
但是丘吉尔明白对埃及采取强硬政策必须得到美国的支持。
1953年,他给艾森豪威尔写信说:“我亲爱的朋友,无疑我们寻求或者需要你们的军事、物质和金融的支持……我们应该向独裁者(指纳吉布)显示我们有一致的计划。”
艾森豪威尔在和自己的同僚商量后认为支持英国的强硬政策会使得埃及向苏联靠拢,因而拒绝了丘吉尔的请求,他回信说,如果美国和英国站在一起反对埃及政府,这给人的印象就是英美联合起来给埃及最后通牒。
当美国拒绝支持英国的时候,丘吉尔虽然悲叹英美同盟的不够坚固,最后还是决定和埃及达成协议。
丘吉尔在把首相的位子让给艾登的时候并不放心,苏伊士危机验证了他的顾虑。在纳赛尔对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后,艾登估计如果英国攻击埃及,美国可能会采取默许的态度。他有理由认为美国对埃及也是不满的,因为是美国首先决定拒绝支持埃及的阿斯旺水坝计划。正是这一考虑使得英国背着美国,与法国和以色列合谋策划了入侵埃及的行动。
入侵苏伊士的直接结果是英国的石油供应马上出现问题,之后英镑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正如麦克米伦对内阁的报告所言,美元的援助是必需的。
艾森豪威尔对把自己蒙在鼓里的艾登非常生气,他迅速给艾登打电话说:“安东尼,你是不是疯了?你欺骗了我。”
这种生气实际上有更深层的原因。英法的入侵遭到了阿拉伯世界的普遍谴责。正如杜勒斯所言,军事行动只能为苏联对中东的渗透打开大门,也会使得阿拉伯世界形成一个对西方持敌意的共同体。艾森豪威尔总统也认为支持英法是很不明智的:“如果我们支持英法的代价是失去整个阿拉伯世界,我们怎么可能支持他们?”
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拒绝提供石油供应,也不肯解救英国的英镑危机。英镑贬值和经济危机的压力终于使得艾登最后无条件地退出了苏伊士运河。
许多人认为苏伊士危机是英国非殖民化的转折点,这一观点并不完全正确。英国在中东的地位并没有恶化到无法可守的地步。在新的战略评估中,总参谋部认为,虽然昔兰尼加军事设施的价值看起来非常有限,但是塞浦路斯与马耳他的价值看起来得到了提升。在约旦、伊拉克、亚丁、肯尼亚基地、军事设施、军队部署仍然各就各位。英国与约旦的条约并没有破坏,巴格达条约也仍然维持,英国在科威特等波斯湾的王公地区仍然有重要的影响力。艾登的继任者麦克米伦似乎并没有马上实行非殖民化的打算。
同时,美国之反对英法留有很大余地。美国固然不想让中东投入苏联的怀抱,但是更不能失去西欧盟友。在危机的后期,当赫鲁晓夫威胁要用原子武器对付英法的时候,美国也对莫斯科做了同样的回敬。当艾登宣布放弃战争后,美国迅速着手解救英镑和英国的经济危机。这也是后来杜勒斯把苏伊士危机称之为“家庭内部的暴力争吵”的原因。
但是,苏伊士危机仍然有重要意义,它昭示了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无法独自——甚至在有同盟的情况下——胜利地完成任务。丘吉尔在评论艾登的失败时说,“我从来不敢在没有和美国协调之前就干……”苏伊士运河事件彻底击败了英国追求独立于美国成为国际第三势力的企图,美国对英国的影响力大大上升,甚至麦克米伦成为首相也咨询了白宫的意见。
四、苏伊士危机后英美政府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协调与分歧
危机后不久,由于健康原因艾登辞职,丘吉尔 向女王推荐麦克米伦为首相。在百慕大和华盛顿会谈中,麦克米伦成功地弥补了英美的裂缝,英美特殊关系重新确立,英帝国得以继续存在。但是,这次麦克米伦承认了英国小伙伴的地位,也在形式上确立了美国的冷战需要大于英国的帝国游戏这一前提,英国也不再支持在联合国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席位的议案。
麦克米伦开始怀疑帝国的经济价值,为此他做出了审核帝国的决定。审核的结果表明帝国对英国的经济繁荣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黄金海岸在1957年获得独立,改名为加纳。这一独立揭开了黑非洲新的一页。英国的其他非洲殖民地要求同样的权利。地方总督对麦克米伦说,拒绝这些民族主义者的要求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革命。麦克米伦也认识到放弃帝国的形式更有利于维持英国和这些殖民地的联系,而拒绝只能引起更大的敌意。麦克米伦同时发现,授予那些肯合作的民族主义者以独立才是免得这些非洲国家投入苏联怀抱的最好办法。正如内阁报告所言:“如果西方政府不情愿授予殖民地独立,这将疏离非洲的舆论并把他们推入苏联的怀抱。”这样英国的非殖民化与冷战实际上合流了。
不久麦克米伦任命年轻的麦克劳德为殖民大臣,麦克米伦也决定去感受一个真实的非洲,他的结论是从北部吹来的变革之风是无法阻挡的。
刚果危机加速了英国非殖民化的进程。刚果危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表明苏联势力已经渗入非洲大陆。冷战的战火已经烧到了黑非洲,也到了采取果断措施来使得英国的殖民地留在西方的一边而不是走入苏联怀抱的时候了。
麦克米伦的审核和考虑、国际形势的发展便利了麦克劳德在帝国问题上的激进政策。麦克劳德很快采取了加速英国非殖民化的政策。这种急速的非殖民化反映了冷战的需要,为了获得这些国家的善意,必须在出现最坏的结果之前作最好的打算。
1964年,工党政府重新执政。威尔逊首相继续配合美国的冷战需要。虽然英国民众反对美国的越战,威尔逊政府仍然决定站在总统的一边。当被问及原因时,威尔逊幽默地说:“我们不能踢我们债权人的小鸡鸡。”但是经济问题最终使得威尔逊政府决定实行完全的非殖民化,1967年10月,英镑再次贬值,威尔逊政府最终作出了放弃苏伊士以东防务的决定。
这一决定是在越战时期发生的。美国觉得英国政府走得太快了,美国国务卿拉斯克(Dean Rusk)悲叹说:“这是英国从世界事务中退却的标志,它对人类社会都是灾难性的损失……在我们在世界上处于困难的时候,英国说他们不干了。”
约翰逊总统也给威尔逊首相去信希望首相重新考虑英国的决定。
威尔逊最终还是拒绝了总统的请求,1971年,英国退出了苏伊士以东的防务。
退出苏伊士以东防务的决定标志着英国最终放弃了英帝国,英国的非殖民化进程基本完成。虽然英国还面临着罗德西亚和南非的种族问题,但是从形式上来说,他们都是独立的。英国在南非和罗得西亚的难题在于:为了赢取非洲人的善意,英国必须支持非洲人多数统治的原则,但是在当地的白人统治者拒绝与英国政府合作的时候,英国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一问题的旷日持久表明英国政府放弃了先前的思维。艾德礼政府和随后的保守党政府认为在英国衰落的时候可以依靠帝国维持英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威尔逊则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这就是:继续控制帝国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而这是英国的财力物力等不能支持的。为此,他甚至不顾美国的反对,决定撤出苏伊士以东的防务,在南非和罗得西亚的种族问题上,也采取更为消极的政策。威尔逊之后的政府虽然对这一态度有小的反复,但是它已经成为英国政府的主流。
纵观英国非殖民化的全进程,美国的反殖民主义态度对英国非殖民化的影响是有限的,美国的反殖态度并不是英帝国解体的重要原因。我们也毋宁说,战后的英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是英美同盟的产物:在英帝国不影响冷战的大局时,美国采取漠视的态度,在英帝国影响冷战的大局时,美国拒绝支持英国的帝国游戏,在英帝国与共产主义对垒的地方,美国采取纵容的政策。因而,不是美国的反殖民主义态度,而是美国的冷战政策影响了英国的非殖民化进程,而英国政府自己的考虑才是英国非殖民化的决定因素。
责任编辑 王公悫
关键词 民族自决,非殖民化,冷战
中图分类号 K10 D5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14—0091—06
美国政府的反殖民主义态度往往与英国的非殖民化联系在一起,甚至表现为一种正向联系。但是,美国政府对英国非殖民化的影响是复杂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国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英国政府也颇受美国政府的影响,但是英国非殖民化主要是英国利益考虑的结果。
虽然英国的非殖民化主要发生在二战之后,但是由于二战对英国非殖民化的深远影响,所以本文认为,探讨二战期间及以后英美政府在英国非殖民化问题上的博弈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二战期间英美政府在英帝国问题上的争论
二战是英国非殖民化进程的前奏,没有二战,很难想象英国的非殖民化在战后会迅猛地展开。尼赫鲁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仍然持悲观主义态度,认为印度摆脱英国的控制仍然遥遥无期。二战改变了这一切,大大加速了英国非殖民化的进程。美国政府的态度对这一转变有一定的影响。
二战开始的时候,美国拒绝参加战争,英国在帝国问题上的僵硬态度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非常确切的事实是我们不会为了维持英帝国而战斗。我们不想如此直率,但是我们也不想你们有任何的幻想。如果你们的战略家计划在战争中维持英帝国,他们迟早会发现他们在战略上是孤立的。”
当日本把美国拖入战争的时候,美国的反殖态度也渗入了英美政府的关系之中。
按照格里玛的观点,民族自决的思想是殖民帝国瓦解的主要原因之一,罗斯福总统沿用并发展了威尔逊的民族自决观念,抓住每一个机会劝说丘吉尔支持这一观念并授予印度等殖民地独立。
赫尔在战争中长期担任美国国务卿,他认为应该从经济层面瓦解英帝国,因而劝说英国放弃帝国特惠制并采取自由贸易的政策。在美国政府中,处理殖民问题的关键人物是副国务卿威利斯(Sumnel Welles),他是美国政府中反帝的主要代表人物,1943年辞职之后,他把反对英帝国的努力推广到了美国的公众领域,之后又把英帝国推上了联合国的审判台。
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国的反殖民主义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美国不顾英国的反对,坚持在大西洋宪章中保留了民族自决的条款,而这一条款在战后成为英国原殖民地民族领袖追求独立时运用的主要思想武器。
可是似乎不能到此为止,我们应该发问的是:为什么美国没有乘胜追击使得民族自决的范围超越丘吉尔的限制呢?正如历史呈现的那样,丘吉尔通过把这一条款的对象指向希特勒侵略的欧洲地区反而成为他维护现状的工具。
美国政策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英美不同身份的政治家博弈的结果。作为民主政治家,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在与英国贵族政治家的博弈中,特别是在交涉英帝国问题时往往败下阵来。平民政治家最终无法劝服顽固的贵族政治家。
当然这种用个人性格来解释历史的观点是有失深刻的,实际上美国政府的战略考虑才是更为重要的。
首先是战争的优先权问题。罗斯福、赫尔和威利斯都明白是德意日而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是战争的首要问题。当殖民地问题影响到英美的战争合作时,美国并没有采取过于激烈的行动。正如赫尔所言,“困难在于当一方(指英国)不肯让步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干预”。实际上在“退出印度”运动的关键时期,威利斯限制了他的下属,因为这些人主张不顾后果地反对英帝国,而威利斯认为强硬的政策会破坏英美的同盟,从而损害对德意日的战争。
其次,在战争后期,美国在思考如何维持战后的亚太秩序这个问题时,已经具有帝国主义倾向。美国海军部大臣诺克斯(Frank Knox)建议以承认英帝国的合法性为代价来吞并日本的委任统治地,罗斯福的计划是夺取法国的托姆图群岛(Tuamotu Archipelago)和马奎斯岛(Marquesas)来建设美国的空军基地。这样的帝国态度无疑会授人以柄,从而削弱美国的反殖效果。
因而,二战时期,美国政府反殖倾向总是屈服于战争优先权与安全的需要。而英国政府抓住了美国的这一心理,同时英国也尽力采取措施向美国证明自己的帝国态度是温和的、向前看的。1940年,英国政府推出了发展殖民地的第二个法案。1943年7月,殖民大臣斯坦利在议会宣称英国“致力于领导殖民地实现英帝国框架下的自治”。
二、杜鲁门、艾德礼政府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分与合
战后英国执政的是艾德礼政府。
在印度政策上,艾德礼顶住保守党和自己党内的压力,最终在蒙巴顿总督的帮助下授予了印度独立。这一态度受到美国的欢迎,对美国人来说,这才是英国最光荣的时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印度独立的进程中并没有特别重要的影响,艾德礼退出印度的决策更多的是不得已的结果。二战结束后,英国已经很难再获得印度的合作。总督韦维尔指出,国大党为了攫取权力将不惜使用暴力,而国大党的制衡者穆斯林联盟“对我们的最大支持不过是在政府和国大党冲突时保持中立”,王公虽然支持英国政府,但是没有多少能量,韦威尔也排除了英国依靠军队的可能性,“用印度的军队来镇压他们自己的人民将是极不明智的”。财政大臣道尔顿基于英国的财政困难也要求加紧撤退,“我很清楚,我们不能依靠武力维持印度,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给他们管理自己事务的自由,即使这样做的代价是导致不幸的印度内战”。剩下的只有退却,而且由于印度严重的种族冲突,为了避免卷入印度的内战,艾德礼和蒙巴顿都加速了印度独立的时间表。
贝文由于其巴勒斯坦的政策而获得了反犹的名声。但是正如路易斯教授指出的,他的这一名声更多来源于政策而不是个人感情。当他升任外相后,他很快认识到英国在中东不能根据私人情感执行亲犹的政策。他对艾德礼说:“克莱米,对于巴勒斯坦,根据我外交部同僚的看法,我们错了,我们必须重新思考。”
贝文执行这一政策必须从他对英国的定位上去得到解释。虽然战后的英国经济已经非常虚弱,但是贝文决定继续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而为了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中东的战略地位和石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几乎全部都是阿拉伯人的世界, 要维持英国的利益而没有阿拉伯人的善意是不可想象的。这就决定了英国必须执行亲阿拉伯人的政策。
正是在这一点上,英美政府出现了分歧。正如杜鲁门所言,投我选票的是犹太人而不是阿拉伯人㈣㈣。杜鲁门决定支持犹太人建国的活动。美国支持犹太人的政策使得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处境日益艰难,甚至丘吉尔都支持撤退,“我们还能从(继续留下)中获得什么益处呢?”艾德礼政府最后撤出了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的例子显示了由美国支持的民族主义对英帝国的危害将是何等严重。
1947年,随着捷克危机和柏林危机的爆发,美苏的冷战加剧了。为了冷战的需要,美国认为有必要延续英帝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说:“现在英国的海外义务是如此的广泛和重要,以致他们的突然消解将导致不利于美国安全的局面。”
在英国旷日持久的镇压马来亚共产党的活动中,美国并没有干预,实际上基于英国维持马来亚秩序的政策表现了反共的特色,美国实际上采取了纵容的政策,因为“东南亚面临着共产主义的压力”。
美国对非洲显然并不感兴趣。这一方面表明了美国此时在非洲并没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在于此时的非洲与美国的冷战活动并没有太大的关联,美苏的冷战战火还没有烧到非洲大陆。
美国对英伊石油公司的态度表明了在冷战和支持英帝国之间存在矛盾。穆萨迪克对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后,英国失去了在海外的最大投资。英国希望在美国的支持下对伊朗动武。但是美国认为使用武力可能使得苏联在伊朗的影响扩大。这一态度遭到了英国的强烈反对,英国政府对美国国务卿说:“你面前的选择是:或者伊朗走入共产主义,或者英国破产。”美国最终勉强支持了英国对伊朗实行经济封锁的政策。
在艾德礼政府期间,美国对英帝国时而反对,时而纵容,时而漠视。但是在美国政府这些不同政策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事实,这就是美国对英国的财政支持对维护英帝国是至关重要的。凯恩斯在1946年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英国存在国家破产的危险,而如果要维持英国在海外的政治和军事开支,美国的贷款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英国大规模的退出国际义务将是不可避免的。1949年贝文确认了凯恩斯的结论,“美国政府帮助了英国维持在中东的地位”。
三、艾森豪威尔政府与丘吉尔、艾登政府的分歧
1951年丘吉尔重新执政。虽然工党在英帝国问题上已经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保守党维持英帝国的态度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在保守党看来,帝国对英国经济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正如麦克米伦所言,与英帝国相伴随的威望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是重要的。
丘吉尔认为为了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帝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丘吉尔是非常现实的政治家,他更清楚英国的帝国政策必须建立在美国的支持之上。这一帝国思维使得他对英美同盟推崇备至,但是艾森豪威尔总统似乎并不怎么赞同丘吉尔的看法,“他形成了一个孩子般的信仰,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仅仅在英美合作的基础上得到解决”。
丘吉尔的这一态度使得他在帝国问题上表现了一定的克制,这从他的埃及政策上可以看得出来。
1952年,当英国人在开罗被刺杀后,他生气地称呼埃及人是“低劣的野蛮人”。丘吉尔力主对埃及采取强硬政策,他对艾登的温和态度很不满意,“如果……你在暴力面前准备投降,在威胁和困扰中想撤出军队,它将在英国的公众中引起深刻反感”。
但是丘吉尔明白对埃及采取强硬政策必须得到美国的支持。
1953年,他给艾森豪威尔写信说:“我亲爱的朋友,无疑我们寻求或者需要你们的军事、物质和金融的支持……我们应该向独裁者(指纳吉布)显示我们有一致的计划。”
艾森豪威尔在和自己的同僚商量后认为支持英国的强硬政策会使得埃及向苏联靠拢,因而拒绝了丘吉尔的请求,他回信说,如果美国和英国站在一起反对埃及政府,这给人的印象就是英美联合起来给埃及最后通牒。
当美国拒绝支持英国的时候,丘吉尔虽然悲叹英美同盟的不够坚固,最后还是决定和埃及达成协议。
丘吉尔在把首相的位子让给艾登的时候并不放心,苏伊士危机验证了他的顾虑。在纳赛尔对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后,艾登估计如果英国攻击埃及,美国可能会采取默许的态度。他有理由认为美国对埃及也是不满的,因为是美国首先决定拒绝支持埃及的阿斯旺水坝计划。正是这一考虑使得英国背着美国,与法国和以色列合谋策划了入侵埃及的行动。
入侵苏伊士的直接结果是英国的石油供应马上出现问题,之后英镑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正如麦克米伦对内阁的报告所言,美元的援助是必需的。
艾森豪威尔对把自己蒙在鼓里的艾登非常生气,他迅速给艾登打电话说:“安东尼,你是不是疯了?你欺骗了我。”
这种生气实际上有更深层的原因。英法的入侵遭到了阿拉伯世界的普遍谴责。正如杜勒斯所言,军事行动只能为苏联对中东的渗透打开大门,也会使得阿拉伯世界形成一个对西方持敌意的共同体。艾森豪威尔总统也认为支持英法是很不明智的:“如果我们支持英法的代价是失去整个阿拉伯世界,我们怎么可能支持他们?”
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拒绝提供石油供应,也不肯解救英国的英镑危机。英镑贬值和经济危机的压力终于使得艾登最后无条件地退出了苏伊士运河。
许多人认为苏伊士危机是英国非殖民化的转折点,这一观点并不完全正确。英国在中东的地位并没有恶化到无法可守的地步。在新的战略评估中,总参谋部认为,虽然昔兰尼加军事设施的价值看起来非常有限,但是塞浦路斯与马耳他的价值看起来得到了提升。在约旦、伊拉克、亚丁、肯尼亚基地、军事设施、军队部署仍然各就各位。英国与约旦的条约并没有破坏,巴格达条约也仍然维持,英国在科威特等波斯湾的王公地区仍然有重要的影响力。艾登的继任者麦克米伦似乎并没有马上实行非殖民化的打算。
同时,美国之反对英法留有很大余地。美国固然不想让中东投入苏联的怀抱,但是更不能失去西欧盟友。在危机的后期,当赫鲁晓夫威胁要用原子武器对付英法的时候,美国也对莫斯科做了同样的回敬。当艾登宣布放弃战争后,美国迅速着手解救英镑和英国的经济危机。这也是后来杜勒斯把苏伊士危机称之为“家庭内部的暴力争吵”的原因。
但是,苏伊士危机仍然有重要意义,它昭示了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无法独自——甚至在有同盟的情况下——胜利地完成任务。丘吉尔在评论艾登的失败时说,“我从来不敢在没有和美国协调之前就干……”苏伊士运河事件彻底击败了英国追求独立于美国成为国际第三势力的企图,美国对英国的影响力大大上升,甚至麦克米伦成为首相也咨询了白宫的意见。
四、苏伊士危机后英美政府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协调与分歧
危机后不久,由于健康原因艾登辞职,丘吉尔 向女王推荐麦克米伦为首相。在百慕大和华盛顿会谈中,麦克米伦成功地弥补了英美的裂缝,英美特殊关系重新确立,英帝国得以继续存在。但是,这次麦克米伦承认了英国小伙伴的地位,也在形式上确立了美国的冷战需要大于英国的帝国游戏这一前提,英国也不再支持在联合国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席位的议案。
麦克米伦开始怀疑帝国的经济价值,为此他做出了审核帝国的决定。审核的结果表明帝国对英国的经济繁荣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黄金海岸在1957年获得独立,改名为加纳。这一独立揭开了黑非洲新的一页。英国的其他非洲殖民地要求同样的权利。地方总督对麦克米伦说,拒绝这些民族主义者的要求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革命。麦克米伦也认识到放弃帝国的形式更有利于维持英国和这些殖民地的联系,而拒绝只能引起更大的敌意。麦克米伦同时发现,授予那些肯合作的民族主义者以独立才是免得这些非洲国家投入苏联怀抱的最好办法。正如内阁报告所言:“如果西方政府不情愿授予殖民地独立,这将疏离非洲的舆论并把他们推入苏联的怀抱。”这样英国的非殖民化与冷战实际上合流了。
不久麦克米伦任命年轻的麦克劳德为殖民大臣,麦克米伦也决定去感受一个真实的非洲,他的结论是从北部吹来的变革之风是无法阻挡的。
刚果危机加速了英国非殖民化的进程。刚果危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表明苏联势力已经渗入非洲大陆。冷战的战火已经烧到了黑非洲,也到了采取果断措施来使得英国的殖民地留在西方的一边而不是走入苏联怀抱的时候了。
麦克米伦的审核和考虑、国际形势的发展便利了麦克劳德在帝国问题上的激进政策。麦克劳德很快采取了加速英国非殖民化的政策。这种急速的非殖民化反映了冷战的需要,为了获得这些国家的善意,必须在出现最坏的结果之前作最好的打算。
1964年,工党政府重新执政。威尔逊首相继续配合美国的冷战需要。虽然英国民众反对美国的越战,威尔逊政府仍然决定站在总统的一边。当被问及原因时,威尔逊幽默地说:“我们不能踢我们债权人的小鸡鸡。”但是经济问题最终使得威尔逊政府决定实行完全的非殖民化,1967年10月,英镑再次贬值,威尔逊政府最终作出了放弃苏伊士以东防务的决定。
这一决定是在越战时期发生的。美国觉得英国政府走得太快了,美国国务卿拉斯克(Dean Rusk)悲叹说:“这是英国从世界事务中退却的标志,它对人类社会都是灾难性的损失……在我们在世界上处于困难的时候,英国说他们不干了。”
约翰逊总统也给威尔逊首相去信希望首相重新考虑英国的决定。
威尔逊最终还是拒绝了总统的请求,1971年,英国退出了苏伊士以东的防务。
退出苏伊士以东防务的决定标志着英国最终放弃了英帝国,英国的非殖民化进程基本完成。虽然英国还面临着罗德西亚和南非的种族问题,但是从形式上来说,他们都是独立的。英国在南非和罗得西亚的难题在于:为了赢取非洲人的善意,英国必须支持非洲人多数统治的原则,但是在当地的白人统治者拒绝与英国政府合作的时候,英国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一问题的旷日持久表明英国政府放弃了先前的思维。艾德礼政府和随后的保守党政府认为在英国衰落的时候可以依靠帝国维持英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威尔逊则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这就是:继续控制帝国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而这是英国的财力物力等不能支持的。为此,他甚至不顾美国的反对,决定撤出苏伊士以东的防务,在南非和罗得西亚的种族问题上,也采取更为消极的政策。威尔逊之后的政府虽然对这一态度有小的反复,但是它已经成为英国政府的主流。
纵观英国非殖民化的全进程,美国的反殖民主义态度对英国非殖民化的影响是有限的,美国的反殖态度并不是英帝国解体的重要原因。我们也毋宁说,战后的英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是英美同盟的产物:在英帝国不影响冷战的大局时,美国采取漠视的态度,在英帝国影响冷战的大局时,美国拒绝支持英国的帝国游戏,在英帝国与共产主义对垒的地方,美国采取纵容的政策。因而,不是美国的反殖民主义态度,而是美国的冷战政策影响了英国的非殖民化进程,而英国政府自己的考虑才是英国非殖民化的决定因素。
责任编辑 王公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