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窗观楼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f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暇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抱着双臂,静静地站在写字间的窗后,观察城市林立的楼群。
  城市的楼群形形色色,点式楼、弧形楼、柱式楼、电梯楼不一而足;外墙不同的装饰,缤纷各异,色泽纷呈,气象万千;墙外悬挂的空调机箱,楼顶的太阳能用具,大同小异的窗户,格调不一的阳台,昭示着现代物质文明,也演绎着住户各不相同的情趣和心境。
  城市道路谜一样迷离婉转,考量着一个人的方向感、方位感、归属感。如果在楼层不高的窗后,你抬眼看到的天空,是被密密耸立的楼群切割过的,一些蓝灰色的忧郁的碎片。
  这就是现代都市,小区连着小区,楼群接着楼群,推波涌浪般,在时光进程中伸展蜿蜒。城市楼群又如竹园中的春笋,争着向高处生长,长出了遮天蔽日之势,长出了可以仰望的城市美丽,也长出了压抑、沉闷、逼仄和忧虑。
  常态生活中,终日在楼群间游走的人们,远远看去,恰似一群群觅食的游鱼,在楼群的溪涧里,东奔西突,聚散无痕。
  在夏日,太阳白晃晃地挂在楼顶上,那些于大街上于炎热中行走的人,或者躲进树荫里,或者躲进楼影里,那看似清涼的荫蔽,何尝不是他们幸福的水草?
  在冬日,一阵寒风刮过,这风,就在楼群之间回荡起来,乍然之间,你听到的,尽是门窗的声响,建筑物发出的奇奇怪怪的声音,树叶瑟缩着,钢筋水泥冷峻着,人们在楼群之间,一如涉足于荒郊野林。听到的是别样的风的啸叫,感到的正是冬的冷酷凄迷。
  如果是在夜晚,看满城灯火闪烁,星光迷离,那又别是一番滋味了。如果下着雨,也许会想起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的名句,但“芭蕉雨声”似乎变得迢迢遥遥,躁动的城市,躁动的人心,再也难以浸入那样一种情景了。
  不断壮大的城市,它成就着什么,也吞噬着什么,它随人类的发展而成长。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个檐台到另一个檐台,它总是为人所用,从没想过远走高飞。
  人类善于吸收自然界的能量,却也在日复一日地消耗着尘世间的美丽。城市拥有由人类智慧赋予的能量,正是人类自身这种无原则的赋予,制造出不可小视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有人因此发出感慨:繁华散尽之日,尘埃落定之时,就是灾难纤毫毕现之际。
  城市的发展,最无法回避的,就是以牺牲原生生态为代价。人类获得了很多享受,却也失去了很多美好,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一边无奈,一边留恋;一边沉醉,一边欣喜的渊薮中辗转反侧。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城市的楼群,一如砍伐过的森林留下的树桩,正在成为一道让人欢喜让人忧的风景。
  观与看,是一种人生的关照。当然,隔窗观楼不同于隔岸观火,隔岸观火,观的是莫测的他变;隔窗观楼,揣的是忧患的情怀。
  (编辑 之之/图 锦跃)
其他文献
那年我去洛阳,为新出的一本书做巡回讲座,和阔别多年的老同学朗麟会面。白天忙于行程,无法深聊,入夜后,他说带我去吃本地正宗的夜宵。  那一条街道上都是十几二十年的老店子,来得迟了,连露天场地都没有座位。鸽子汤格外鲜美,烤串也恰到火候,卖烟和果盘的小贩穿插其中。  夜市的食物风味浓郁,大盆大碗,看起来略微粗糙,不够精致。但是,好就好在,不用拼斗劝酒,没有生意场的压力,卷起袖子,丢开筷子,手剥卤味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