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侵蚀工资”折射分配不公

来源 :浙江人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qcd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近日出版。书中指出,1990年至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至41.4%;而同期营业余额占GDP比例从21.9%增加到29.6%。可以说,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低收入为代价的。
  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的“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如果用公众最朴素的民间话语来表述,其实就是那句经典的民生哀叹: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不仅没有带来员工收入的同步增长,反而直接以职工低收入为代价,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市场机制失灵的表现。
  市场嵌入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市场都必然嵌入社会之中。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中原本存在的诸多不公,不仅会带到市场中来,并且会经由市场进一步放大。因此,“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折射和放大。要解决“利润侵蚀工资”问题,使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更加公平,不仅需要完善市场,同时也需要健全社会。这或许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就当前而言,我认为比所谓“工资立法”之类更重要的,是利用税收机制来平衡二次分配,通过税收的调节作用来“反哺”被利润侵蚀的工资。也就是说,对大幅增长的利润保持相对较高的税收提取比例,而对日益萎缩的工资收入实施减税甚至部分免税,从而矫正“利润侵蚀工资”造成的分配不平衡局面。利润侵蚀工资,税收保护工资,这才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分配规则。
  以此比照现实,虽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15年下降了12%,可个人所得税却有65%来自工薪所得,工薪收入阶层是绝对的纳税主体。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只是“利润侵蚀工资”,同时还是“税收侵蚀工资”——税收机制对分配公平的矫正作用非但没能发挥,反而更加剧了分配的不公平性。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7%的公众期待能调高目前的个税起征点。在初次分配中遭遇不公的职工,很自然会去寻求二次分配过程中的税收保护,这是公众在遭遇“利润侵蚀工资”境况时,对税收机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一种本能期待。这种合理的期待应该获得积极的回应,“利润侵蚀工资”当有税收机制来平衡。
其他文献
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尤其重要,需要一种创业教育的观念。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