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合”意即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教材整合”是指以选定的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有序的整合手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本质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序的归纳、概括和综合。本文试以《秦王扫六合》一课为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进行相关的阐析。
  一、整合教学目标,提炼教学主线
  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历史课离不开一条清晰而明确的教学主线,缺少了教学主线的课堂必然是杂乱无章的。“教学主线”是什么?如果把一节成功的历史课比喻成一根美丽的珍珠项链,那么零散的各知识点就是堆在一起的一颗颗珍珠,而教学主线则是那根串起珍珠的线,有了这根线,零散的珍珠才会变成美丽的项链;同样,有了这个教学主线,零散的知识点才能被有机地串连在一起,形成一幅完美的历史画卷。教学主线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解读的视角,是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体现了教材各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贯穿课堂各教学环节的主脉,所以教学主线的生成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在设计《秦王扫六合》时,教师在对本课内容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2)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3)情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教学目标明确后,就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一般情况下,应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出发,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为落脚点进行整合。经过整合不难发现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中心人物是秦始皇,而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又紧紧围绕着“统一”,在此基础上,笔者提炼出一条清晰而明确的教学主线——“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
  二、整合教学过程,紧扣教学主线
  教学主线明确后,我开始围绕本课的核心“统一”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按照“实现统一、巩固统一”的思路,把课本知识高度整合为“建国篇”和“治国篇”,通过“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这根线将两篇串联起来,从而把全课内容整合成一幅多彩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在这个历史画卷上,有荆轲刺秦王的悲怆、秦王扫六合的威风,有秦始皇治国安邦的雄才、开疆拓土的伟业,当然也有更多留待后人评说的是是非非。而所有这些正是我们今天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的依据。
  在“建国篇”中,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秦国能完成统一?”使学生认识到:(1)秦的统一是符合历史的潮流的,是应该给予肯定的;(2)秦的统一,除其他客观原因外,与秦始皇的主观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秦始皇对人才的重用。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逐渐改变秦始皇在学生心目中脸谱化的形象。
  在“治国篇”中,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详细剖析,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的不朽功业:郡县制的推行,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长城灵渠的修筑,辽阔疆域的形成等。焚书坑儒是本课的难点,而能够成功地突破这一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在探究“如何看待焚书坑儒”时,笔者通过著名史学家郭沫若的“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和毛泽东的“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两段材料,同时结合善于思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辨欲望,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焚书坑儒”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统一。
  三、遵循认知规律,升华教学主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升华教学主线。初中生思维品质的特点是片面性和表面性比较突出,辩证思维能力正在形成阶段,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本课教学中,笔者以电视剧《秦始皇》的片头曲导入新课,引出课题“秦王扫六合”和中心人物秦始皇,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提起秦始皇,你会想到哪些与他有关的历史故事或名胜古迹?”“在你的眼中,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出学生一系列的符合其认知特点的片面的评价:有的说秦始皇是暴君,有的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提供支撑自己看法的相关佐证)。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教师及时抛出了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1)主要依据是其主要事迹或活动(这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基础,即所谓有理有据);(2)一分为二的观念(既要看到他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他阻碍社会发展的一面,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方法,按照“实现统一、巩固统一”的思路,探求本课的教学主线——“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依托这一主线,引领学生“走近秦始皇”,借助这一主线,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在探究完本课的知识点后,再次抛出最初的问题“现在,在你的眼中,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次是要求学生重新对秦始皇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的前后呼应,学生会在教学主线的升华中对秦始皇的看法经历从模糊、片面到清晰、完整的过程,从而完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片面到客观公正的蜕变。
  我国优秀教师张文武说“教学主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有了这根“教学主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便可以做到高屋建瓴,简约而清晰;有了这根“教学主线”,我们的历史课堂便可以宛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了这根“教学主线”,我们的历史课本便可以成为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流畅洒脱、绚丽多彩。因此,诚如张文武老师所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努力钻研、积极探索,寻求新颖的教学主线,赋予课堂以灵魂。”(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外实验”栏目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实验的一部分,结合“课外实验”栏目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课外实验”栏目有效探究的教学策略,以及做好“课外实验”栏目教学、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外实验;探究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义务教育化学人教版实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效果欠佳,物理成绩尤其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农村初中生源质量下降是主要因素,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明确目标和要求,当遇到小小的困难就产生退却念头,成绩欠佳又造成心理失落,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在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中,多数智力水平不低,而是非智力因素不好,影响了智力因素的发挥。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职教育出现了困境。如何让中职教育走出困境,实现中职生的职业稳定和长远发展,是值得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以北京市外事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例,从职业指导的角度,研究了针对中职生开展职业教育的措施及其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
摘 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得十分具体,分析得十分透彻,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塞得满满的,是非常不可取的。近些年来,教育工作者也逐渐关注到了语文教学的空白艺术。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中“空白”艺术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式。  关键词:语文
一、内涵阐述  模型建构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模型建构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模型建构能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可见,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及知识,自主构建一定的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二、
摘 要:根据认知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陈述性知识往往得到重视和强化,程序性知识则被忽略。用思维导图辅助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很好地挖掘学习者的程序性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把语言分析法教学法和语篇分析教学法结合起来,把预读、略读、跳读、细读等相关活动按其特点和目的穿插到思维导图各层级的分支图形中,促使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表
在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总会关心地问道:“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这一环节,教师大都希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及时说出学习中的困惑,以便实现课堂上的补差补缺。但每每令老师失望的是,此时,几乎没人举手!当老师满含期望,与有的学困生四目相对时,他们有的显得局促不安,千方百计躲避老师的目光;有的则显得异常镇静,装得若无其事。当教师点名要求他们回答时,他们
[摘 要]  作文评语是语文教师评论学生作文优劣得失的批语,写好作文评语是指导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评语的实施必须讲究一个“巧”字,应凸显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充分体现习作评价的实效化。对“拙作”评语,要突出一个“趣”字;对“中作”评语,要落实一个“能”字;对“佳作”评语,要彰显一个“赏”字。真正使作文评语既发挥其评价功能,又体现其导向作用,从而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感受荷叶的可爱、夏日的乐趣,积累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体验夏日的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荷叶的可爱,感悟夏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激情导入  1.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荷叶小水珠 摇篮 亮晶晶 停机坪透明 翅膀 蹲下笑嘻嘻  2.读歌谣:生字宝宝搬家了,你还认识
摘要:运用大量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通过师生双边互动,实现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发展,是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深入和有效的重要保证。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基础,更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策略和手段。本文以《原子结构的模型》为例,浅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经验和认识。   关键词:提问方式;学生思维;课堂教学    通过大量科学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