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sh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以来,“大语文观”逐渐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突破课堂和教材的束缚,拓展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让语文教学时时发生。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合理地挖掘、整合与利用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助手。文章围绕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与价值进行阐述,探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策略,以助力于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课程资源;初中语文;大语文;生成性资源
  新课改之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并没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概念,新课改之后,尤其在“互联网 教育”深度融合的当下,我们深刻感受到传统课程观与资源观的局限性,只有树立新型的语文课程资源观念,才能满足语文教学需要。
  当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对课程资源予以重视,并提高了对教师的课程资源利用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第四大点中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要求,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因此,只有积极地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有效开发与利用一切有益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资源,才能切实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与价值
  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从空间上讲,它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从功能上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则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从其定义可以看出,语文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的概念。狭隘的课程资源则主要将语文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是极为局限而不合理的。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與利用实现了对课堂容量的扩展,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材,而是从室内拓展到室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开阔了语文视野。其次,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除了教材与书本,学生能够利用更加丰富的材料,通过更多元化的途径来进行语文自主性学习,如图书馆、电脑、少年宫、综合实践、素质拓展基地等都能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再次,有益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课程资源的辅助教学之下,能够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立足课本,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教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教材的课程资源主体地位都不会发生变化,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要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在当前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忽视对教材的深度开发,不能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语文教材资源。二次开发是相对于一次开发而言的,其主体由专家学者变为语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整合、挖掘、拓展,能更好地实现“用教材教”的目标。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类型的散文。课文中收录了《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昆明的雨》几篇课文,分别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但通过这几篇散文的学习,学生还是难以对散文的类型特点、写法、语言特点有深入感受和体会。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群文整合的方式,让学生对之前接触过或者老教材中收录过的比较典型的优秀散文进行群文学习,如写人记事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托物言志散文《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议论散文《谈生命》,写景抒情散文《春》《济南的冬天》等。
  教师在群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多文本进行阅读、比较、讨论,细读、细品,多思、多悟,能将散文阅读推向深入,达到“学文识类”的教学目的。同时,实现了教材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理解散文的写法,学会反复品味和赏析散文的语言,提高赏析文章的能力。
  (二)紧跟时代,让信息技术教学进课堂
  在“互联网 教育”深度融合的当下,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甚至有专家将其从语文课程资源中独立出来,称之为“信息资源”。
  首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大有裨益。信息技术图文声像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神经,让静态的文字、图片实现媒体化呈现。比如,对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寓言四则》等神话寓言故事的教学,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文信息的动态化呈现,创设学习情境,通过视频、语音、动画带来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社戏》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鲁迅有深入了解,可以让学生上网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信息,尤其是其文学成就、代表作以及政治主张,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再次,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途径。一方面,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语文知识的搜集与整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微课、在线课程等促进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三)留心观察,把握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课堂的价值在于生成,教师按照设计按部就班“顺利”打造的课堂未必是好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极易被教师所束缚。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反映了学生最真实的思维、想法与状态,教师不能视而不见或选择性地略过,而要将其作为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来进行教学。
  一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见解。如在《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女娲造了亚当和夏娃之后,他们的子女又结合生育人类,这样来说不是乱套了,这是近亲结婚呀!”其他学生哈哈大笑。对这种意料之外的“惊喜”,教师不要批评打击学生的“捣乱”,而要表扬其肯动脑筋、懂科学,然后再转向神话的浪漫创作手法上,让其明白文学创作与科学之间的差异。善于动脑、敢于质疑是宝贵的学习品质,也是有价值的核心素养,应当得到重视和呵护。   二是善于挖掘错误资源。错误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成性教育资源,同样反映着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和学习水平,将典型错误作为教学案例,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应。比如,在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屈原太傻了,选择投江自杀是懦弱者的逃避行径。”笔者敏锐地觉察到持这样的观点的学生不在少数。对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偏离错误,笔者进行正面引导:“屈原刚正不阿的性情与黑暗的官场无法相融,尽管他一再努力和明志,也没办法引起当权者的认可,他唯有以死来警示当朝者和世人,以死来保持自己身心与思想的清白……”学生的错误思想得到了及时的纠正。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和利用,语文课堂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四)延伸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
  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广阔的生活天地就是最好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契机,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应用结合起来,让生活实践成为有益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材中也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板块,教师要将语文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建立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
  以写作教学为例,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学生写作的关键,也是难点。学生的作文之所以不真实,主要由于缺乏真实的实践体验。为此,教师可以建立协作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联系。比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作主题为“怎样选材”,如何让学生写作的选材真实而新颖?这就需要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进行选材。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本章节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行写作,以主题实践活动为素材,以活动的进行为线索,以活动的内容细节为主体,在写作中融入自己在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更加真实,而且学生所选择的材料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是别人未使用过的,同时又有自己新的体验和感悟,感情也就丰富了起来,这样的材料必然是新颖的。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为“学写游记”,学生可以在写作之前在家长的陪同下参与有意义的研学性旅行活动,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记录真实的旅行见闻、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并将其作为材料写进自己的作文中。这样在获得真实的活动体验后,学生会有话可写、有情可发,写出的内容也就有血有肉、生动真实了。
  三、结语
  曹雪芹诗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课改的东风就是“好风”,可凭之力就是课程资源之力。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狭隘课程观念,培育课程资源意识,以海纳百川、不辞细壤的谦卑态度来吸收和运用有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因素,挖掘与利用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欧敏华.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特色课程实践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22):68-71.
  [3]李化斌.如何优化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文语文(下旬刊),2019(2):6-8.
  [4]丛 林.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9(18):278.
  [5]胡玲玲.巧用错误资源提升思维品质——也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J].中学课程资源,2018(12):20-21.
  [6]张
其他文献
【摘要】 科技发展使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拉近了技术与学科知识内容的联系,教师要了解多媒体的应用优势,合理利用多媒体,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实践化学 多媒体应用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教学得到了广泛重视。虽然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的历史教学问题逐渐得到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依然存在着问题,初中是学习历史阶段的起步时期,学好历史的阶段特征,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历史,还有利于将来的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將结合初中历史教育经验,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揭示阶段特征。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阶段特征教学 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
【摘要】 问题导学以精心设计的“问题组”为载体,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再思考,并将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以说、写、画等形式外化。本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实行)》以及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结合问卷调查以及课堂实际教学经验等,对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与实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问题导学 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獻标识
【摘要】 随着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手段进行改进,根据当前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来不断的创新自身的教学手段,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变得十分高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有效性 教学   【
在张大千那个年代,隋唐的人物画很少有人得见,因此尽管环境恶劣,即便要耗尽家产,张大千毅然决定动身前往敦煌。  1941年3月,张大千携夫人、子侄及学生数人,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敦煌之旅。他粗记耗资5000两黄金,到青海塔尔寺请藏族画工制作画布,又购买了数百斤矿质颜料,还大量使用金粉、翡翠、珍珠等贵重原料。  耗时近三年,张大千满载而归,摹得壁画340幅。1943年至1957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分别在
【摘要】 当前在学校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来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施力度,将信息化道德教育作为当前的教育手段,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基于思想政治课程内部德育存在的弊端和信息化德育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信息化德育能够一定程度上对德育教学进行丰富,提升教学效率和说服力度,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让学生产生兴趣。   【关键词】 德育 实效性 信息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
【摘要】 在新高考和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了解、学习并灵活运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夯实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
【摘要】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具备较为完善的阅读思维,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写作都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因此在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当运用多文本阅读来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得到了扩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多文本阅读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同治年间,老九(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和左宗棠都位列封疆。这个时候,老九又给左宗棠取了一个“外号”,叫做“左太冲”。  太冲,是指魏晋名人左思(约250至305年),字太冲,左思之才为世所称,是著名的“洛阳纸贵”传主。左宗棠恰好也姓左,因而老九在信中多次讳称其为“太冲”。一是暗讽左宗棠自诩有才;二是指其“太冲动”,就好像人们称某人为“女神”,其实是“女神经”一样,寓意双关。  在这方面,老九似乎比兄
【摘要】 互助合作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培养和树立良好集体观念的重要载体。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以促进和提升学生集体观念的有效养成和树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开展的探知新知、解决问题活动,实际是群体力量下的团队活动。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策略及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