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做到文道统一,寓道于文,就能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寓道于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渗透爱党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融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于一体,传承了“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传统。“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形式。小学语文教材很多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应该有机地在小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让它们在小学生的心田里扎根发芽,结出丰硕的行为之果。如何把小学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利用识字教学,培养爱国意识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祖国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每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剖析汉字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熏陶的有效时机。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适度地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培养其爱国意识。
如:在教学“龟”字时,教师可以采用字理析字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它的字形,理解它的內涵。出示图片:一只正面的乌龟,学生介绍乌龟的外形特点。再出示象形字“龟”,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后,认识到象形字的“龟”像侧视的乌龟。随后,教师一步步直观地展示“龟”字的演变过程,依次写出了“龟”的金文、篆体、楷体。这样,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规律,记住了“龟”的字形特点:“?”是龟的头部,中间“田”是龟的龟壳,“乚”是龟的尾巴,同时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有趣、神奇,为祖国拥有这样富有魅力的文字而感到骄傲。
在教学“信”字时,教师可以这样讲解:“信”中的“亻”表示人,“言”字表示语言,意思是信是为人之本,我们要一言九鼎,言而有信。听了讲解,学生轻松地记住了“信”的字形,明白了它的内涵,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随后,可以利用《仓颉造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这样一来,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掌握了识记字形的方法,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结合阅读教学,培养爱国情怀
语文学科的优势是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不少课文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它们有的反映祖国锦绣的河山,有的反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的反映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祖国山河的壮丽、民族的伟大,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1. 领略祖国风光,激发爱国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是赞美祖国锦绣河山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草原》《观潮》等。不论是东北景色诱人的小兴安岭,还是南海上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不论是辽阔的陈巴尔虎旗大草原,还是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无一不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之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优美的语言,欣赏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激发了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感。如:在执教《观潮》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景象,惊叹祖国山河的壮丽。接着,细细品味描写大潮声音、形态的词句,体会比喻句的妙处,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随后,教师可以采用比赛读、想象读、配乐读、范读等多样化的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 了解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绪
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很多小学课文就是其客观的见证,它们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组课文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在理解本组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教《盘古开天地》时,引导学生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赵州桥》时,让学生了解赵州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设计,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样在学习课文中,学生体会到“中国人了不起”“祖国真伟大”,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绪。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琅琅上口、意境深远的古诗词代代传诵,千古不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描绘的意境,感悟中国古典文学之美,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 感受人物形象,激发爱国热情
小学课文中所塑造的领袖、英雄人物都是热爱祖国的典型范例。范例胜过训诫。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充分利用爱国人物所具有的爱国热情去感染、熏陶学生,可以说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脉络、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五壮士动作、语言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他们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品关键词“打”“走“”砸”“跳”,从而体会五壮士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景、体会感情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用心去读,动情去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树立五壮士高大的形象。这样,学生不但积累了精彩的语言,而且在读中感受到中国人自强不息、不可欺侮的思想精髓,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教育,激发爱国情感,从而取得人道统一的效果。 三、善利作文教学,提高爱国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自己的感知,把课文描述的情景反映到大脑,引发思维活动。在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从祖国大好的山河、优秀的传统文化、高尚的英雄人物中,逐渐认识到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及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强不屈的实质,从而激起了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而恰当的语言训练能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认识更为明确。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获取写作题材,在语言表达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具体情景中观察、体验。首先,教师应当让学生理解“祖国”的概念,明白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家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属于祖国的。家乡的变化是祖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具体表现。爱家乡就是爱祖国的表现。随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漫步家乡的小河畔、攀登家乡的秀丽的青山、游览家乡的风景区、参观家乡的工业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从而获取了叙写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看到的、听到的情景描绘出来。如指导学生写作文《家乡的一角》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方位或移步换景的顺序观察景物,接着设计一些问题,唤起学生的记忆,如“你最喜欢家乡的哪处景物?”“那儿是什么样的?你为什么喜欢它?”“它美在哪儿?”“你觉得它像什么”“它似乎在跟你说什么”……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在脑子里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随后,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把家乡的美景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这样,学生在写作中自然地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渗透在对家乡美景的描绘中。
当代的小学生都生活在幸福和平的年代里,让他们了解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曾经蒙受的耻辱后,写一写自己的感想,也不失为习作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景、品词析句、以读激情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侵略者毁灭圆明园时的残暴与野蛮,从中激发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和對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接着让学生明白侵略者之所以那么肆无忌惮,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课后,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中国的百年噩梦和今日的强大,从而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此时,学生心中的感想颇多。教师可以紧抓这个教育契机,指导学生写《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这样,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祖国繁荣和民族复兴而奋发图强的远大理想,提高爱国素养。
四、开展综合活动,升华爱国精神。
把小学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而是要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尊严,推动祖国的强盛、发展。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综合活动,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对祖国的认同感,升华爱国精神。如:开展“古诗词知识知多少”的竞赛和“诗歌朗诵会”;举行“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设计“中华传统文化之旅”手抄报等。在开展语文综合活动中,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情感在学生的心田深处扎根发芽,进而升华为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文道统一,寓道于文,通过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活动等教学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把小学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祖国的认同感,进而升华为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寓道于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渗透爱党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融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于一体,传承了“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传统。“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形式。小学语文教材很多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应该有机地在小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让它们在小学生的心田里扎根发芽,结出丰硕的行为之果。如何把小学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利用识字教学,培养爱国意识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祖国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每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剖析汉字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熏陶的有效时机。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适度地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培养其爱国意识。
如:在教学“龟”字时,教师可以采用字理析字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它的字形,理解它的內涵。出示图片:一只正面的乌龟,学生介绍乌龟的外形特点。再出示象形字“龟”,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后,认识到象形字的“龟”像侧视的乌龟。随后,教师一步步直观地展示“龟”字的演变过程,依次写出了“龟”的金文、篆体、楷体。这样,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规律,记住了“龟”的字形特点:“?”是龟的头部,中间“田”是龟的龟壳,“乚”是龟的尾巴,同时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有趣、神奇,为祖国拥有这样富有魅力的文字而感到骄傲。
在教学“信”字时,教师可以这样讲解:“信”中的“亻”表示人,“言”字表示语言,意思是信是为人之本,我们要一言九鼎,言而有信。听了讲解,学生轻松地记住了“信”的字形,明白了它的内涵,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随后,可以利用《仓颉造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这样一来,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掌握了识记字形的方法,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结合阅读教学,培养爱国情怀
语文学科的优势是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不少课文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它们有的反映祖国锦绣的河山,有的反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的反映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祖国山河的壮丽、民族的伟大,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1. 领略祖国风光,激发爱国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是赞美祖国锦绣河山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草原》《观潮》等。不论是东北景色诱人的小兴安岭,还是南海上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不论是辽阔的陈巴尔虎旗大草原,还是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无一不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之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优美的语言,欣赏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激发了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感。如:在执教《观潮》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景象,惊叹祖国山河的壮丽。接着,细细品味描写大潮声音、形态的词句,体会比喻句的妙处,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随后,教师可以采用比赛读、想象读、配乐读、范读等多样化的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 了解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绪
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很多小学课文就是其客观的见证,它们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组课文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在理解本组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教《盘古开天地》时,引导学生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赵州桥》时,让学生了解赵州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设计,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样在学习课文中,学生体会到“中国人了不起”“祖国真伟大”,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绪。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琅琅上口、意境深远的古诗词代代传诵,千古不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描绘的意境,感悟中国古典文学之美,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 感受人物形象,激发爱国热情
小学课文中所塑造的领袖、英雄人物都是热爱祖国的典型范例。范例胜过训诫。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充分利用爱国人物所具有的爱国热情去感染、熏陶学生,可以说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脉络、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五壮士动作、语言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他们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品关键词“打”“走“”砸”“跳”,从而体会五壮士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景、体会感情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用心去读,动情去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树立五壮士高大的形象。这样,学生不但积累了精彩的语言,而且在读中感受到中国人自强不息、不可欺侮的思想精髓,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教育,激发爱国情感,从而取得人道统一的效果。 三、善利作文教学,提高爱国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自己的感知,把课文描述的情景反映到大脑,引发思维活动。在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从祖国大好的山河、优秀的传统文化、高尚的英雄人物中,逐渐认识到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及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强不屈的实质,从而激起了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而恰当的语言训练能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认识更为明确。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获取写作题材,在语言表达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具体情景中观察、体验。首先,教师应当让学生理解“祖国”的概念,明白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家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属于祖国的。家乡的变化是祖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具体表现。爱家乡就是爱祖国的表现。随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漫步家乡的小河畔、攀登家乡的秀丽的青山、游览家乡的风景区、参观家乡的工业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从而获取了叙写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看到的、听到的情景描绘出来。如指导学生写作文《家乡的一角》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方位或移步换景的顺序观察景物,接着设计一些问题,唤起学生的记忆,如“你最喜欢家乡的哪处景物?”“那儿是什么样的?你为什么喜欢它?”“它美在哪儿?”“你觉得它像什么”“它似乎在跟你说什么”……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在脑子里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随后,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把家乡的美景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这样,学生在写作中自然地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渗透在对家乡美景的描绘中。
当代的小学生都生活在幸福和平的年代里,让他们了解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曾经蒙受的耻辱后,写一写自己的感想,也不失为习作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景、品词析句、以读激情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侵略者毁灭圆明园时的残暴与野蛮,从中激发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和對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接着让学生明白侵略者之所以那么肆无忌惮,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课后,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中国的百年噩梦和今日的强大,从而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此时,学生心中的感想颇多。教师可以紧抓这个教育契机,指导学生写《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这样,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祖国繁荣和民族复兴而奋发图强的远大理想,提高爱国素养。
四、开展综合活动,升华爱国精神。
把小学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而是要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尊严,推动祖国的强盛、发展。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综合活动,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对祖国的认同感,升华爱国精神。如:开展“古诗词知识知多少”的竞赛和“诗歌朗诵会”;举行“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设计“中华传统文化之旅”手抄报等。在开展语文综合活动中,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情感在学生的心田深处扎根发芽,进而升华为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文道统一,寓道于文,通过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活动等教学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把小学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祖国的认同感,进而升华为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