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需要美的艺术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创造,需要长期不懈地探索和创新。周恩来同志说:“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用跟踪的办法是不能超越别人的。”叶圣陶先生也说:“要是生搬硬套,学习好经验,可能得到坏结果。”这就是说模仿只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体会别人的教学艺术的个性特点,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创造,这样产生出来的教学艺术,才是属于自己的艺术。德国启蒙时期的美学家席勒说:“美育是通过艺术来进行的。”基于上述思想并针对语文是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等的综合艺术的特点,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寻求各种艺术形式与教材中美的因素的最大切合点。我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也在加强对学生进行艺术的即美的教育。
  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系列必要的条件。如社会条件、学校条件、个人条件等。然而其关键还在教师的自身条件。要创造美的教学艺术,就要努力充实和提高教师自身的本质力量。
  首先,正确的教育审美理想和较高的审美修养是创造语文教学中美的教学艺术的前提。
  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培养人的自觉和自由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艺术创造中的一切思想和感情活动都受着教育审美理想的制约。
  所谓教育审美理想,是指教师对至善至美的教育境界描绘的一种蓝图。它体现了教师对教育的审美要求和愿望,反映教师的教育审美态度。教育审美理想体现了教师内在固有尺度的要求,体现着教师进行教学艺术创造的目标,激励着人们追求和创造教学艺术的热情,吸引着人们为创造美的教学而努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若不确立正确的教育审美理想,就不可能自觉地去创造语文教学艺术。正确的教育审美理想的确立,是教师自觉地进行语文教学艺术创造的首要前提。
  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是指教师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修养,才能更好地感受美并获得美的享受。审美修养越高,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就越深刻。语文教学各方面都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教材中,每篇课文都体现了作者复杂、热切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这些都蕴藏在文章整体情境中,而不是从文章中任何一词一句中获得。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写美好事物的有:安静闲适的苏州园林,千姿百态的北京立交桥,甜美爽口的糖葫芦,雄伟典雅的北京图书馆新馆……写美的意境的有:《背影》中悲凉伤感的情调,《春》里昂扬清新的格调,《香山红叶中》朦胧纯真的意境,《孔乙己》里阴暗灰冷的氛围……能否发现这多姿多彩的美,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适当的审美修养。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艺术的创造。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而且这种修养应成为职业素质的有机成分,深深渗透于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之中。教师不光能运用娴熟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能自觉地使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使教学提高到审美化的境界。让学生在美的沐浴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缺乏审美修养的教师则相反。在他们手中,很有魅力的教学内容也被他们教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教学艺术的创造。
  其次,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是创造语文教学中美的教学艺术的基础。
  正确的教育审美理想是自觉进行教学艺术创造的首要前提。它的确立,为教学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可能。从教育审美理想到创造出教学艺术,还需经过长期的磨炼和艰苦地探索。
  在教师活动中,用以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是科学文化知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中文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宽泛的一般文化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课堂教学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1 ]教师只有具备比教材高深和广阔得多的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教材的结构和各个方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和准确地讲授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只能看学生是否进行积极的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维系着”。[2 ]这根线其实就是兴趣。我在讲授《从三到万》这篇杂感时先从笑话入手,分析笑话的内涵(主体部分),然后设计问题,以“笑话对我们有何启示”来分析开头部分,学生再围绕目标进行自学,最后以“我们应怎么做”来结束结论部分。这样整个课堂气氛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教师略加点拨,就完成了知识点的传授,教与学都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钱梦龙老师指出:“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也应成为‘家’的话,那么最好成为‘杂家’。”教师只有在娴熟地运用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才谈得上美的教学艺术的创造,才能把教学审美理想变成现实的教学艺术。
  最后,饱满的教学热情是语文教学中美的教学艺术创造的动力。
  美的教学艺术的创造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劳动,其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情感是美的教学艺术创造的最活跃因素。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种介绍、传达、引导的艺术。我认为如果给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的抒情性文学配乐,让乐曲本身的音乐美和蕴藏在作品中的节奏、韵律之美交互作用,就会给学生插上审美想象的翅膀。于是我在教授《老山界》中“深夜露宿”一段时,就采用此法。学生初读课文,似有毛骨悚然之感,更不了解作者写景目的何在。但当我给学生配乐让其朗读时,谁也读不出恐惧感,听的学生脸上还逐渐泛出微笑。由此,我看到了他们对文中景色描写的作用的理解,对战士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的革命意志的理解。这样作者所借之景和所托之情在乐曲中与读者的思想感情逐渐汇合交融,最后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美育。只有技巧而无情感的教师,顶多只能称为教书匠,成不了艺术家。一个缺乏热情的语文教师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不可能创造出美的教学艺术。
  在本文即将停笔之际,笔者衷心祝愿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艺术的美的教学,成为美的艺术的教学!
  
  参考文献:
  [1][2]肖坤琪.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国内社会力量在高校图书馆治理方面的参与诉求不断增强,但受到诸多历史和客观因素例如观念、经济条件、制度缺位等的影响,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图书馆治理
面对初中农村学生的实际,对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进行反思,我深深感悟到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切实加强数学的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扬弃和补充.  探究性学习就是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要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有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只有好的问题才能够促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让学生参与探究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参与的重要性。历史“教学”的含义,不仅是教给学生“双基”知识,更应该教
目的比较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的单光子/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SPECT/CT)平面与断层显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4例疑似
一、回归原点——课程价值    1.明确目标前提,牢固树立三维目标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针对不同的课堂特点,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析教学疑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感悟和方法体验。初中语文课本按单元整合也应当注意到将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告知学生,学生明确了基
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最早开展的是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已经达成不少的共识,但还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基本达成的共
【摘 要】 创建优秀班级的体会:一、挚爱学生、为人师表;二、营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三、严格常规管理,培养规范意识;四、用信心、耐心、爱心做好后进生工作;五、用综合素质评价学生。  【关键词】 创建优秀班级 为人师表 学习环境 常规管理 信心、耐心、爱心    综合素质评价班级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如果把一个班级比喻成在浩瀚学海中鼓帆前进的大船,班主任就是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