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要立足教学目标和基础知识,兼顾游戏设计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创新游戏形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学生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游戏法运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
有关游戏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较多,但专门针对中职学前教育的研究较少。笔者基于这一主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探讨“游戏法如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运用”这一问题。
一、立足目标,注重基础
游戏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运用,首要前提是立足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知识,这是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立足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还可以保证音乐教学不会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偏离教学方向;注重基础性知识,不仅仅可以为游戏法的设计提供基础性知识结构,更可以有力推动学生知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具体到教学中,可从两方面开展:一要在课程准备阶段,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游戏法设计;二要梳理知识结构,并保证基础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铺开。
以《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为例。笔者结合课程标准,对这一教学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梳理,发现该章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有效把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明确教学目标后,笔者结合教学辅导用书,对这一章节的基本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归纳而成一个树状知识结构,此为基础性知识的总结环节。在上述两个过程结束后,笔者设计了名为“猜猜我是谁”的竞赛型游戏,即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发展的特点”知识点,培养“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
二、坚持教育,兼顾趣味
坚持游戏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运用的教育性,同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和知识储备,兼顾教学的趣味性,是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游戏法的设计保持教育性,既可以发挥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进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游戏内容的科学性、游戏设计的合理性、游戏形式的规范性;趣味性则覆盖面较广,体现在游戏形式、游戏内容等诸多方面。
以《学前儿童打击乐活动》为例。笔者将幼儿园中应用的真实案例《动物音乐会》引入到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既作为游戏,又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中游戏法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结合学生已经学过打击乐的学情,笔者创设了三个情景:青蛙在唱歌,小鸭在跳舞,孔雀在开屏,分别用铃鼓、圆舞板、碰铃这三个乐器模拟三个情境中发出的声音,借此让学生掌握旋律。笔者接着创造了一个故事:老虎想开一个动物音乐会,想邀请青蛙、小鸭、孔雀出席,但是只有一个名额,只能通过比赛从三者中确定一个。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通过乐器模拟三个小动物进行竞赛,最后决出了胜利的小组。整个课堂异常热烈。这既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識和合作意识,又用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创新形式,尊重主体
坚持游戏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保持形式多样性和创新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是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条件。游戏形式的创新,可从同一形式的多样性和不同形式的多元化着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如具备一定挑战的猜谜游戏、符合一定场景的竞赛游戏等。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要注重适当尺度,即并非教师完全不管,而是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主导者为辅助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这也是出于中职学生特定学习特点的考虑。
以《学前儿童歌唱活动》为例。笔者参考当前较为流行的音乐选秀综艺节目模式,设计了一个游戏,将其作为游戏法,渗透到了本节课的教学中。具体模式为:教师搜集不同学前儿童的歌唱活动视频素材,进行筛选后提供给学生,同时教师担任主持人;学生扮演评委的角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评委,手中握有投票权;教师接着逐次播放学前儿童歌唱视频,学生作为评委进行“Yes”或“No”的投票,最终选出得票率最高的视频。在这个投票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了学前儿童歌唱的表象特点,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概括和深化。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并实现了教学形式上的创新。
四、强调规则,培养合作
坚持游戏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对游戏基本规则的强调和重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是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条件。对游戏规则的强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更是对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将游戏规则贯穿于整个游戏过程,而不能“简单说一遍”即过。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需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中开展游戏,在开展游戏中学会音乐。另外,这两者的运用,需要注重不同年级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以《学前儿童韵律活动》为例。这一章节的教学,笔者改编了《龟兔赛跑》的故事,设计了教学游戲。笔者先让学生再次重温了《龟兔赛跑》这一故事,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对龟兔奔跑速度不同的认知。笔者播放了事先选取的音乐,该音乐时快时慢,笔者引导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在音乐快时模仿兔子快速奔跑的动作,另一组则在音乐慢的时候模仿乌龟缓慢向前的动作,要求每组同学必须保持速率一致,通过这种形式开展两组之间的比赛。经过笔者亲身试验,发现这一教学形式可有效创新原有韵律活动的教学框架,将学生一贯的模仿式学习,改变成创造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进而培养了其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游戏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同时,笔者认为,其有效性的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放宽学习场景,多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游戏与音乐结合的精髓。
参考文献:
[1]文春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3(7):161-162.
[2]俞顺贤.浅谈理实一体化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商情,2016(50).
关键词:游戏法运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
有关游戏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较多,但专门针对中职学前教育的研究较少。笔者基于这一主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探讨“游戏法如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运用”这一问题。
一、立足目标,注重基础
游戏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运用,首要前提是立足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知识,这是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立足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还可以保证音乐教学不会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偏离教学方向;注重基础性知识,不仅仅可以为游戏法的设计提供基础性知识结构,更可以有力推动学生知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具体到教学中,可从两方面开展:一要在课程准备阶段,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游戏法设计;二要梳理知识结构,并保证基础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铺开。
以《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为例。笔者结合课程标准,对这一教学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梳理,发现该章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有效把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明确教学目标后,笔者结合教学辅导用书,对这一章节的基本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归纳而成一个树状知识结构,此为基础性知识的总结环节。在上述两个过程结束后,笔者设计了名为“猜猜我是谁”的竞赛型游戏,即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发展的特点”知识点,培养“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
二、坚持教育,兼顾趣味
坚持游戏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运用的教育性,同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和知识储备,兼顾教学的趣味性,是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游戏法的设计保持教育性,既可以发挥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进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游戏内容的科学性、游戏设计的合理性、游戏形式的规范性;趣味性则覆盖面较广,体现在游戏形式、游戏内容等诸多方面。
以《学前儿童打击乐活动》为例。笔者将幼儿园中应用的真实案例《动物音乐会》引入到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既作为游戏,又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中游戏法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结合学生已经学过打击乐的学情,笔者创设了三个情景:青蛙在唱歌,小鸭在跳舞,孔雀在开屏,分别用铃鼓、圆舞板、碰铃这三个乐器模拟三个情境中发出的声音,借此让学生掌握旋律。笔者接着创造了一个故事:老虎想开一个动物音乐会,想邀请青蛙、小鸭、孔雀出席,但是只有一个名额,只能通过比赛从三者中确定一个。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通过乐器模拟三个小动物进行竞赛,最后决出了胜利的小组。整个课堂异常热烈。这既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識和合作意识,又用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创新形式,尊重主体
坚持游戏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保持形式多样性和创新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是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条件。游戏形式的创新,可从同一形式的多样性和不同形式的多元化着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如具备一定挑战的猜谜游戏、符合一定场景的竞赛游戏等。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要注重适当尺度,即并非教师完全不管,而是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主导者为辅助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这也是出于中职学生特定学习特点的考虑。
以《学前儿童歌唱活动》为例。笔者参考当前较为流行的音乐选秀综艺节目模式,设计了一个游戏,将其作为游戏法,渗透到了本节课的教学中。具体模式为:教师搜集不同学前儿童的歌唱活动视频素材,进行筛选后提供给学生,同时教师担任主持人;学生扮演评委的角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评委,手中握有投票权;教师接着逐次播放学前儿童歌唱视频,学生作为评委进行“Yes”或“No”的投票,最终选出得票率最高的视频。在这个投票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了学前儿童歌唱的表象特点,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概括和深化。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并实现了教学形式上的创新。
四、强调规则,培养合作
坚持游戏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对游戏基本规则的强调和重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是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条件。对游戏规则的强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更是对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将游戏规则贯穿于整个游戏过程,而不能“简单说一遍”即过。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需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中开展游戏,在开展游戏中学会音乐。另外,这两者的运用,需要注重不同年级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以《学前儿童韵律活动》为例。这一章节的教学,笔者改编了《龟兔赛跑》的故事,设计了教学游戲。笔者先让学生再次重温了《龟兔赛跑》这一故事,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对龟兔奔跑速度不同的认知。笔者播放了事先选取的音乐,该音乐时快时慢,笔者引导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在音乐快时模仿兔子快速奔跑的动作,另一组则在音乐慢的时候模仿乌龟缓慢向前的动作,要求每组同学必须保持速率一致,通过这种形式开展两组之间的比赛。经过笔者亲身试验,发现这一教学形式可有效创新原有韵律活动的教学框架,将学生一贯的模仿式学习,改变成创造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进而培养了其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游戏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同时,笔者认为,其有效性的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放宽学习场景,多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游戏与音乐结合的精髓。
参考文献:
[1]文春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3(7):161-162.
[2]俞顺贤.浅谈理实一体化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商情,20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