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田间观察和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稻田蜘蛛优势种黄褐新园蛛(Neosconascylla)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年黄褐新园蛛发生3~4代,第4代不完整,以第2、3代历期最短,第4代(越冬代)历期最长;以成蛛、亚成蛛或幼蛛越冬,其分布图式为聚集分布;属结网型蜘蛛。雌蛛、雄蛛均可多次交配,雌蛛一生最多可产卵12次,卵囊含卵量26~185粒,平均82粒。幼蛛期40~120d,成蛛期33~176d。除第2代外,各世代性比均为雌多于雄。
全文查看链接
1龄幼蛛在卵囊内,体呈淡黄色,附肢半透明。头胸部的颈沟和放射沟都不明显,腹部圆形。2龄幼蛛背腹均出现淡黄色斑块,腹部由1龄幼蛛的圆形变为椭圆形,腹部斑纹较1龄幼蛛明显,且具4个黑色斑块。腹末2个斑块向下有由浓及淡的黑色条纹,颈沟及中窝也较1龄幼蛛明显。3龄幼蛛腹部变为浅黄色,头胸部黄褐色,腹背出现4个黑色斑块。4龄幼蛛腹部背面的斑纹较1~3龄幼蛛有很大变化,4块明显的黑斑缩小成点,纵纹消失,仅剩几条横纹。末端横纹两端隐约与黑色斑块相联。头胸部的放射沟和颈沟不明显。整个腹面都有黑色斑块分布。5龄幼蛛背甲黄褐色,颈沟清晰可见。前眼列后曲,后眼列平直,前中眼间距大于后中眼。6龄幼蛛背甲黄褐色,中窝及颈沟处均呈淡黑色,两侧有黑色纵纹,腹部椭圆形,背面黄色。7龄幼蛛背甲黄褐色,中央及两侧缘有黑色纵纹,放射沟清晰可见。腹部椭圆形,背面黄色,前端有2个黑点,中部有2个半月形弯曲黑斑,后部分布有3条黑色纵纹、4条黑色横纹。腹部末端中部黑褐色,两侧红褐色或红黄色。幼蛛生长发育到7龄大多成熟,7龄雄蛛触肢末端膨大并已变为黑色,触肢器结构较清晰,雌性个体腹部大多可见清晰的生殖厣结构,但也有部分雌性个体到8龄时生殖厣结构才清晰可见。从表7可知,随着蜕皮次数的增加,黄褐新园蛛身体逐步变长,在身体各部分中,腹部长度和第1对步足生长最快,其他部分也都发生较大变化。
全文查看链接
各世代成活率也存在较大差异,第3代最高,达62%,第1代最低,为40%,各世代平均成活率为50%。雌蛛的耐旱力强于耐饥力,雌蛛最长耐旱历期为74d,最长耐饥历期为51d。各世代间成活率的差异可能与各世代所处季节的积温差异有关。
全文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