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及途径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x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表明,历史教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大责任。本文阐述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以期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人文精神 意义 途径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在中国,“人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中,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呢? 简单来说,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呢?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把尊重他人、促进人身体素质和精神品质健康成长等放在首位。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尊重和爱护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1.通过历史人物进行教学
  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古到今,众多文人墨客、英雄好汉深深令我们折服。他们正是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教材。
  如汉代的司马迁受宫刑而修《史记》,留下了富含哲理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言,他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升华了人的生命意义,延伸了人的生命价值;又如清代大儒张载所概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思想警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告诫他们,文人的责任和使命之大、肩负之多。
  这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及其思想主张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从他们身上流露出一种安民济世的人文情怀,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历史人物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的奋斗精神,树立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道德意识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2.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杜威曾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所以,教师不应单纯地讲解教材、背诵历史事件,而应通过不同的专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发展、变革与进步,教材的全面性,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优势。
  教师应深入研究教科书的内容,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3.开设专题讲座
  历史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致使不少学生认为历史非常无趣,要记忆的内容又多,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能吸收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对此,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和历史有关的专题讲座,通过精彩的讲座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文精神。
  如通过《在历史中的国民素养》《沧海桑田的变革》等一系列讲座,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看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开发和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
  历史课程中涵盖的社会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以及蕴含丰富历史内容的景观等一系列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鼓励学生去参观,并展开调查。在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精神。
  如在讲授《农耕时代》时,教师可以在学校的批准下,带领学生参观省博物馆,让学生在博物馆里亲自观察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如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这么一来,学生对于这个板块的学习就能更得心应手了。
  三、结语
  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时代的新命题,教师要充分发挥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最大功效,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真正含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建岭.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
  [2]李萍.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
  (作者单位:江西省武宁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教科书中的习题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典型性,中考命题者常常以此为基础命题,下而以教科书第l30页第6题为例,看看它在中考中的一此变式。  习题再现:把一些书分给几名同学.如果每人分3本,那么余8本:如果前面的每名同学分5本,那么最后一人就分不到3本.这些书有多少本?共有多少人?  思路分析:设共有X人,根据“每人分3本,那么余8本”,可得共有书(3x 8)本,再根据“前面的每名同学分5本.那么最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