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准则进行一切教学活动,同时改变对学生的管理思想。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程标准;思维直观行动性;适度管理
“有效教学”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都不陌生,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得、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有效率指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简洁的、省时的。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
1 《课程标准》为准则
课程标准是国家下发的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那么要想让我们的教学有效,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课标为准则。
大家看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朗读目标是: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学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学段)
粗略看,四个学段的朗读目标十分相似,但仔细推敲起来,要求是有差别的。第一学段只提“学习用”是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示范,重视朗读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强调的实践过程,里面已经含有养成相关习惯的意思。第三学段是“能用”强调的是能力的达成。前三个阶段都是朗读课文,而第四阶段则是扩大到课文以外的其他阅读材料。课标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指导作用,只有以课标为准则的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學。
薛法根老师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领域赫赫有名,他的公文包里有三大件,第一件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面密密麻麻的圈画着一些词语,下面还做了各种颜色的批注。薛老师解释说这是他对课标关键词的统计梳理,这样做能更好地理解课标,理解当下的语文教学。他说:课标是语文教学的宪法。
要想让我们的教学有效我们必须熟悉课标,理解课标,一切教学行为都应以《课程标准》为准则。
2 适度管理是保障
有效教学的效果、效用和效率最终都是要通过课堂落实在我们的教育主体——学生身上。要让一个班五十甚至六十的孩子在教室里里安安静静的坐40分钟太难了, 因为越小的孩子思维的直观行动性就越强,他要通过与事物的接触进行感知思考,活动过程就是他思考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有声音就要看看怎么回事,他们看见新鲜事物就想摸摸,他们要跳要闹,就是不要安静。而这样的孩子让我们的教学无法进行,所以我们约束他们,管理他们,让他们遵守各种规矩。遵守的捷径就是——害怕。不怕管不住他们,但是过度的怕对孩子的的危害非常大。因为怕,他不敢与有一点点老师不同,更不敢有质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要听话,长时间下去听话变成了习惯,他的求异思维,他的深层次的思考能力,他的潜能、他的创造性、批判性也就丧失了。怎样才能把握好管理的的度,具体做法:
2.1 亲和的师生关系
正如古语所言: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虽然达不到雷夫.艾斯奎斯的水平,通过信任让学生遵守规则,但我们能让学生在怕中体会到一点的快乐、自由与爱意。我曾带领学生进行过很多活动:
53人分两个茶叶蛋,每人都少得可怜,但他们脸上却挂着甜甜的笑;用两节课时间领着他们做风车;利用很多时间学唱古诗;我带他们捉虫子,打雪仗,采树叶、跳大绳、踢毽子·大冬天我们到户外哈气,跺脚,观察天空,感受冬天的寒冷······而每一次活动后都会进行练笔。因此这些活动不但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训练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减少为了他们对我的惧怕。
记得第一年下乡支教,第一次见面孩子们对我很淡漠,疏离。
我说:“知道你们见过我吗?”
孩子们说:“没有!”
面无表情,也许是换老师换多了的原因,一点好奇和热情都没有。
我说:
“那你们来猜猜我吧!”
孩子们眼睛一下子就亮了,问:
“猜什么?”
我说:
“什么都行,先猜猜我的年龄。”
他们猜开了:
“五十多、二十多、三十多”······
听着他们稚嫩的声音我笑了起来。随着他们的猜我会说:
“我有那么老吗?”
“哎呀,你把老师想得太年轻了。”
“在你眼里我那么温柔啊!””
就这样我们猜了一节课,也笑了一节课。我们建立了亲和的师生关系。
2.2 适度的惩罚
但是当学生违反原则性问题的时候,我会很严厉的的惩罚,各种各样。
因为我觉得专科老师特别不好做,上课对学生管理深了不行,浅了更不行。于是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如果哪位同学专科课堂不注意听讲故意捣乱,那这位同学下周的这节专科课就到老师办公室,在我的全程陪伴下写作文,写什么呢?就写自己在专科课的所作所为
为什么写作文呢,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是他对自己言行深层次思考的过程,是是非对错的判断过程,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所以这是我最常用的办法——犯错误写作文。在班主任的眼皮子底下精神高度紧张,不敢溜号,不敢有小动作,还要把作文写得精彩,一节课下来孩子累坏了,再也不想来了,上专科课也就老实了。有惩罚也要有奖励,评选专科课文明守纪星,只要三被评上三次可以不写一次语文作业。
2.3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光有奖励与惩罚是不够的。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要鼓励学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一切的事情按照他们的想法做。这是我常对学生说这样的话:
“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
“你的发言真的是与众不同!”
“这件事就按你说的办!”
“你的想法真独特老师都没想到!”
·······
这样的评价让他们更积极的思考,争着发表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有了思考的兴趣,渐渐地他们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他们的深层次的思考能力就形成了。
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有效,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思考去尝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3).
[2]小学语文教师杂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5).
作者单位
吉林省松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学校 吉林省松原市 138000
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准则进行一切教学活动,同时改变对学生的管理思想。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程标准;思维直观行动性;适度管理
“有效教学”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都不陌生,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得、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有效率指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简洁的、省时的。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
1 《课程标准》为准则
课程标准是国家下发的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那么要想让我们的教学有效,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课标为准则。
大家看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朗读目标是: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学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学段)
粗略看,四个学段的朗读目标十分相似,但仔细推敲起来,要求是有差别的。第一学段只提“学习用”是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示范,重视朗读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强调的实践过程,里面已经含有养成相关习惯的意思。第三学段是“能用”强调的是能力的达成。前三个阶段都是朗读课文,而第四阶段则是扩大到课文以外的其他阅读材料。课标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指导作用,只有以课标为准则的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學。
薛法根老师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领域赫赫有名,他的公文包里有三大件,第一件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面密密麻麻的圈画着一些词语,下面还做了各种颜色的批注。薛老师解释说这是他对课标关键词的统计梳理,这样做能更好地理解课标,理解当下的语文教学。他说:课标是语文教学的宪法。
要想让我们的教学有效我们必须熟悉课标,理解课标,一切教学行为都应以《课程标准》为准则。
2 适度管理是保障
有效教学的效果、效用和效率最终都是要通过课堂落实在我们的教育主体——学生身上。要让一个班五十甚至六十的孩子在教室里里安安静静的坐40分钟太难了, 因为越小的孩子思维的直观行动性就越强,他要通过与事物的接触进行感知思考,活动过程就是他思考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有声音就要看看怎么回事,他们看见新鲜事物就想摸摸,他们要跳要闹,就是不要安静。而这样的孩子让我们的教学无法进行,所以我们约束他们,管理他们,让他们遵守各种规矩。遵守的捷径就是——害怕。不怕管不住他们,但是过度的怕对孩子的的危害非常大。因为怕,他不敢与有一点点老师不同,更不敢有质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要听话,长时间下去听话变成了习惯,他的求异思维,他的深层次的思考能力,他的潜能、他的创造性、批判性也就丧失了。怎样才能把握好管理的的度,具体做法:
2.1 亲和的师生关系
正如古语所言: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虽然达不到雷夫.艾斯奎斯的水平,通过信任让学生遵守规则,但我们能让学生在怕中体会到一点的快乐、自由与爱意。我曾带领学生进行过很多活动:
53人分两个茶叶蛋,每人都少得可怜,但他们脸上却挂着甜甜的笑;用两节课时间领着他们做风车;利用很多时间学唱古诗;我带他们捉虫子,打雪仗,采树叶、跳大绳、踢毽子·大冬天我们到户外哈气,跺脚,观察天空,感受冬天的寒冷······而每一次活动后都会进行练笔。因此这些活动不但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训练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减少为了他们对我的惧怕。
记得第一年下乡支教,第一次见面孩子们对我很淡漠,疏离。
我说:“知道你们见过我吗?”
孩子们说:“没有!”
面无表情,也许是换老师换多了的原因,一点好奇和热情都没有。
我说:
“那你们来猜猜我吧!”
孩子们眼睛一下子就亮了,问:
“猜什么?”
我说:
“什么都行,先猜猜我的年龄。”
他们猜开了:
“五十多、二十多、三十多”······
听着他们稚嫩的声音我笑了起来。随着他们的猜我会说:
“我有那么老吗?”
“哎呀,你把老师想得太年轻了。”
“在你眼里我那么温柔啊!””
就这样我们猜了一节课,也笑了一节课。我们建立了亲和的师生关系。
2.2 适度的惩罚
但是当学生违反原则性问题的时候,我会很严厉的的惩罚,各种各样。
因为我觉得专科老师特别不好做,上课对学生管理深了不行,浅了更不行。于是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如果哪位同学专科课堂不注意听讲故意捣乱,那这位同学下周的这节专科课就到老师办公室,在我的全程陪伴下写作文,写什么呢?就写自己在专科课的所作所为
为什么写作文呢,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是他对自己言行深层次思考的过程,是是非对错的判断过程,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所以这是我最常用的办法——犯错误写作文。在班主任的眼皮子底下精神高度紧张,不敢溜号,不敢有小动作,还要把作文写得精彩,一节课下来孩子累坏了,再也不想来了,上专科课也就老实了。有惩罚也要有奖励,评选专科课文明守纪星,只要三被评上三次可以不写一次语文作业。
2.3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光有奖励与惩罚是不够的。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要鼓励学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一切的事情按照他们的想法做。这是我常对学生说这样的话:
“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
“你的发言真的是与众不同!”
“这件事就按你说的办!”
“你的想法真独特老师都没想到!”
·······
这样的评价让他们更积极的思考,争着发表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有了思考的兴趣,渐渐地他们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他们的深层次的思考能力就形成了。
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有效,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思考去尝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3).
[2]小学语文教师杂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5).
作者单位
吉林省松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学校 吉林省松原市 1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