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分析

来源 :健康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9月到2016年10月期间1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根据随机划分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具体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5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对照组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循证护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与心律失常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观察患者的满意度和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心功能情况显著低于实验组,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对其给予循证护理,不仅可以减少心律失常总发病率,而且还能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当冠状动脉发生突发性、持久性的闭塞状况,促使血流中断,最终造成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的损伤与坏死,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冠心病,若是未对其给予及时治疗,或是治疗方法的不恰当,则会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直接威胁。据相关统计发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5%患者可能伴有心律失常,在一小时内死亡几率达到50%[1]。伴随医学快速发展,循证护理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除了可以提升患者的治愈率,还能明显改善并发症的发病率[2]。本文在我院中随机选择了2014年9月到2016年10月期间1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58例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应用效果相对比较理想,详细研究如下。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9月到2016年10月期间1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将全部患者具体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5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验组;28例患者为女性,30例患者为男性,年龄在45岁到82岁期间,平均年龄(63.5±2.5)岁;对照组:24例患者为女性,34例患者为男性,年龄在44岁到80岁期间,平均年龄(62±2)岁。全部患者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均伴有心律失常疾病。在116例患者中,梗死部位:17例患者为前壁,32例患者为前间壁,19例患者为广泛前壁,27例患者为下壁,21例患者为高侧壁。排除标准:患者在一个月内采取较大手术或者精神障碍等。对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等资料进行对比,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患者中,其主要是以常规护理为主,具体护理流程为:对患者进行24小时的心电监护,并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观察,同时向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和按时服药,卧床休息以及吸氧护理等[3]。
  实验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潜在问题进行及时控制,避免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结合相关文献,其循证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监测。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后的1周到2周属于急性期,其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达到70%左右,因此,对患者给予全面观察,若是患者出现头昏晕厥或心悸等症状时,需要及时采取相关抢救措施[4]。第二,危险因素的控制。其危险因素包括心功能情况与生活习惯等,只有对其进行全面掌握和把控,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第三,情绪管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患病期间经常出现焦虑和低落等情绪,护理人员认真完成心理护理工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情绪,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5]。第四,给药护理,心律失常主要发作于凌晨五点或中午十二点,護理人员需要根据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给药护理,同时对患者药物反应进行实时观察。第五,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引导患者进行四肢的锻炼,可以预防血栓发生,若是患者锻炼中出现胸闷状况,需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并继续卧床休息。
  1.3 观察标准
  当两组患者出院时,对患者住院时间、心律失常情况和卧床时间等对比分析,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同时利用NYHA心功能分级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估,其分级标准为:Ⅰ级,患者可以自由活动,且日常生活不会造成呼吸困难和胸痛等症状;Ⅱ级,患者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等症状;Ⅲ级,患者体力活动受到明显的限制,日常生活经常出现呼吸困难或心悸等;Ⅳ级患者无法进行体力活动。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 、%表示,并对其给予t、X2检验,P<0.05时,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
  对照组患者心功能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对比如表2。
  3 讨论
  由于心律失常属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因此,对其患者给予优质的护理,不仅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而且还能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6]。目前,在临床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其护理效果相对比较理想。本文选择1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58例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其满意度为96.5%,心律失常发病率为5.1%,且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存
  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应用可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患者给予循证护理,不仅可以减少心律失常总发病率,而且还能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霞,李小红,WangXia,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8):121-121.
  [2]梁俊杰.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1):153-154.
  [3]王明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199-200.
  [4]张桂荣.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7(2):123-124.
  [5]刘丽霞.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6,29(27):178-179.
  [6]阎雪.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8):995-996.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
目的 对急诊清创缝合患者应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100例于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阑尾炎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对照组
摘要:目的 比较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和小切口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科收治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84例,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行小切口手术,观察组42例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效果,并实施有效护理。结果 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肠功能恢复时间及离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术,麻醉方式为腰硬外麻
目的:研究泌尿外科患者留置双J导管的并发症观察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应用数字随机抽选的方式,从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泌尿外科接收治疗并留置双J导管的患者中,选择100例
摘要: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妇科治疗的12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中药及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较对照组的80%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0%,盆腔积液有所减少,血β-HCG下降超过5
目的:分析医院病案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以及开发利用现状.方法:探讨医院病案系统应用现状,总结管理及开发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结果:医院病案信息系统应用广泛,
目的:通过对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的研究分析,来全面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质量.方法:选取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子宫
目的:分析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护理措施及效果.力法:研究对象为我院随机选取的60例行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患者,研究时间为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研究对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