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9月到2016年10月期间1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根据随机划分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具体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5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对照组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循证护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与心律失常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观察患者的满意度和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心功能情况显著低于实验组,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对其给予循证护理,不仅可以减少心律失常总发病率,而且还能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当冠状动脉发生突发性、持久性的闭塞状况,促使血流中断,最终造成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的损伤与坏死,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冠心病,若是未对其给予及时治疗,或是治疗方法的不恰当,则会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直接威胁。据相关统计发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5%患者可能伴有心律失常,在一小时内死亡几率达到50%[1]。伴随医学快速发展,循证护理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除了可以提升患者的治愈率,还能明显改善并发症的发病率[2]。本文在我院中随机选择了2014年9月到2016年10月期间1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58例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应用效果相对比较理想,详细研究如下。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9月到2016年10月期间1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将全部患者具体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5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验组;28例患者为女性,30例患者为男性,年龄在45岁到82岁期间,平均年龄(63.5±2.5)岁;对照组:24例患者为女性,34例患者为男性,年龄在44岁到80岁期间,平均年龄(62±2)岁。全部患者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均伴有心律失常疾病。在116例患者中,梗死部位:17例患者为前壁,32例患者为前间壁,19例患者为广泛前壁,27例患者为下壁,21例患者为高侧壁。排除标准:患者在一个月内采取较大手术或者精神障碍等。对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等资料进行对比,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患者中,其主要是以常规护理为主,具体护理流程为:对患者进行24小时的心电监护,并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观察,同时向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和按时服药,卧床休息以及吸氧护理等[3]。
实验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潜在问题进行及时控制,避免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结合相关文献,其循证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监测。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后的1周到2周属于急性期,其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达到70%左右,因此,对患者给予全面观察,若是患者出现头昏晕厥或心悸等症状时,需要及时采取相关抢救措施[4]。第二,危险因素的控制。其危险因素包括心功能情况与生活习惯等,只有对其进行全面掌握和把控,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第三,情绪管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患病期间经常出现焦虑和低落等情绪,护理人员认真完成心理护理工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情绪,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5]。第四,给药护理,心律失常主要发作于凌晨五点或中午十二点,護理人员需要根据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给药护理,同时对患者药物反应进行实时观察。第五,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引导患者进行四肢的锻炼,可以预防血栓发生,若是患者锻炼中出现胸闷状况,需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并继续卧床休息。
1.3 观察标准
当两组患者出院时,对患者住院时间、心律失常情况和卧床时间等对比分析,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同时利用NYHA心功能分级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估,其分级标准为:Ⅰ级,患者可以自由活动,且日常生活不会造成呼吸困难和胸痛等症状;Ⅱ级,患者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等症状;Ⅲ级,患者体力活动受到明显的限制,日常生活经常出现呼吸困难或心悸等;Ⅳ级患者无法进行体力活动。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 、%表示,并对其给予t、X2检验,P<0.05时,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
对照组患者心功能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对比如表2。
3 讨论
由于心律失常属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因此,对其患者给予优质的护理,不仅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而且还能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6]。目前,在临床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其护理效果相对比较理想。本文选择1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58例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其满意度为96.5%,心律失常发病率为5.1%,且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存
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应用可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患者给予循证护理,不仅可以减少心律失常总发病率,而且还能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霞,李小红,WangXia,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8):121-121.
[2]梁俊杰.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1):153-154.
[3]王明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199-200.
[4]张桂荣.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7(2):123-124.
[5]刘丽霞.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6,29(27):178-179.
[6]阎雪.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8):995-996.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当冠状动脉发生突发性、持久性的闭塞状况,促使血流中断,最终造成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的损伤与坏死,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冠心病,若是未对其给予及时治疗,或是治疗方法的不恰当,则会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直接威胁。据相关统计发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5%患者可能伴有心律失常,在一小时内死亡几率达到50%[1]。伴随医学快速发展,循证护理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除了可以提升患者的治愈率,还能明显改善并发症的发病率[2]。本文在我院中随机选择了2014年9月到2016年10月期间1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58例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应用效果相对比较理想,详细研究如下。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9月到2016年10月期间1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将全部患者具体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5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验组;28例患者为女性,30例患者为男性,年龄在45岁到82岁期间,平均年龄(63.5±2.5)岁;对照组:24例患者为女性,34例患者为男性,年龄在44岁到80岁期间,平均年龄(62±2)岁。全部患者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均伴有心律失常疾病。在116例患者中,梗死部位:17例患者为前壁,32例患者为前间壁,19例患者为广泛前壁,27例患者为下壁,21例患者为高侧壁。排除标准:患者在一个月内采取较大手术或者精神障碍等。对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等资料进行对比,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患者中,其主要是以常规护理为主,具体护理流程为:对患者进行24小时的心电监护,并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观察,同时向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和按时服药,卧床休息以及吸氧护理等[3]。
实验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潜在问题进行及时控制,避免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结合相关文献,其循证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监测。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后的1周到2周属于急性期,其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达到70%左右,因此,对患者给予全面观察,若是患者出现头昏晕厥或心悸等症状时,需要及时采取相关抢救措施[4]。第二,危险因素的控制。其危险因素包括心功能情况与生活习惯等,只有对其进行全面掌握和把控,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第三,情绪管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患病期间经常出现焦虑和低落等情绪,护理人员认真完成心理护理工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情绪,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5]。第四,给药护理,心律失常主要发作于凌晨五点或中午十二点,護理人员需要根据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给药护理,同时对患者药物反应进行实时观察。第五,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引导患者进行四肢的锻炼,可以预防血栓发生,若是患者锻炼中出现胸闷状况,需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并继续卧床休息。
1.3 观察标准
当两组患者出院时,对患者住院时间、心律失常情况和卧床时间等对比分析,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同时利用NYHA心功能分级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估,其分级标准为:Ⅰ级,患者可以自由活动,且日常生活不会造成呼吸困难和胸痛等症状;Ⅱ级,患者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等症状;Ⅲ级,患者体力活动受到明显的限制,日常生活经常出现呼吸困难或心悸等;Ⅳ级患者无法进行体力活动。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 、%表示,并对其给予t、X2检验,P<0.05时,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
对照组患者心功能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对比如表2。
3 讨论
由于心律失常属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因此,对其患者给予优质的护理,不仅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而且还能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6]。目前,在临床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其护理效果相对比较理想。本文选择1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58例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其满意度为96.5%,心律失常发病率为5.1%,且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存
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应用可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患者给予循证护理,不仅可以减少心律失常总发病率,而且还能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霞,李小红,WangXia,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8):121-121.
[2]梁俊杰.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1):153-154.
[3]王明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199-200.
[4]张桂荣.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7(2):123-124.
[5]刘丽霞.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6,29(27):178-179.
[6]阎雪.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8):99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