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荷兰艺术家霍夫曼创造了一只巨型的黄色橡皮鸭,之后他便带着这只黄色的大鸭子开始了世界巡游。今年5月至6月,大黄鸭“游”到了香港维多利亚港,引起了轰动,不少内地游客专程赴港一睹大黄鸭风采。
与此同时,不少人发现,自己身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山寨大黄鸭。5月31日,天津某社区定制了一只6米高的大黄鸭放置在小区的湖面上;同一天,重庆奥体中心的体育公园内也出现了一只大黄鸭;6月3日,东阳横店影视城内,一只高约10米的大黄鸭俨然成为新景点……
山寨大黄鸭在中国大陆遍地开花的现象让“大黄鸭之父”霍夫曼感到不快,他通过媒体指出,自己并没有与中国大陆任何一个城市或企业就大黄鸭的版权达成任何协议。
这让近几年盛行中国的山寨文化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如今在中国,山寨产品无处不在,山寨手机、山寨名牌、山寨建筑……山寨产品仿真性、快速化、平民化的特点使其成功扎根中国市场,有人甚至认为“山寨”是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象征。
针对这一现象,美国记者博斯克认为,尽管许多西方人觉得山寨产品,特别是山寨建筑粗劣、古怪,中国却对“山寨”持不同态度。她说:“中国对待山寨文化与西方不同,西方认为‘山寨’是禁区,应当不惜代价避免。在中国,模仿则被视作精通的一种表现,应加以鼓励而不是厌恶。”
顾吟秋: 令人抗拒的世界“大同”。
当下,山寨文化正在将世界变得“大同”。这个“大同”不是《礼记》中提及的平和、安定,而是“大相同”——山寨文化仿佛让世界掉进一个可以随意拿取、任意模仿的无创新、无辨识度的深渊。
世上的美景因其独特令人驻足,人类也因个体的独特性让世间充满故事。每位创造者都试图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情感,在相应的领域传达革新与发展的方向。如果对他人的创造成果随意拿取、任意模仿,不仅世界将趋向同质,“竞争”“合作”“发展”这些词汇也将逐渐消失。因此,我们拒绝世界“大同”。
虞泽春: “山寨”一把又何妨!
山寨文化蔚然成风有其特殊的孕育土壤——泱泱大国,草根阶层庞大得无可比拟。这一阶层的人,也许很难用得上高档手机,也许一辈子都没机会踏出国门游览。是山寨产品的学习、模仿、借鉴和改良,让他们有机会接触那些向往却又遥不可及的事物。
客观地看,山寨产品也帮原版提高了知名度。没有山寨大黄鸭,正版大黄鸭能在全中国掀起热潮吗?未必吧!
所以,何必把山寨产品当作过街老鼠,一棍子打死?偶尔“山寨”一把又何妨!
黄雨薇: “山寨”也要“升级版”。
“山寨”也有很多层次,虽然都打着“服务大众”的旗号,但很多山寨产品仅仅停留在复制阶段,甚至不乏复制之外还要偷工减料的现象。
大众对审美是有追求的,“山寨”也应该有所追求。“山寨”是一种学习,学习然后创新才是正道。若山寨者变成了创新者,那原版必定会快马加鞭,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面。
尽管我们“山寨”,但也要“山寨”得高质量——“山寨”,期待不停的升级。
鲁迅先生都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然后学习,再然后创新,创新到国人能自主创造,定叫人刮目相看。
从材料和同学的评论中能看到一些与平时写作相关的角度,比如“度的把握”“模仿与创新”“中西文化差异”……
“山寨”,让人欢喜让人忧!
同学们的观点如辩论的正反方,有向“山寨”说“不”的毅然决然,认为“山寨”会阻碍革新与发展,使世界趋向同质;有“‘山寨’一把也无妨”的态度,因为山寨产品的存在有其社会需求;也有辩证理性的思考,认为“山寨”是种学习,但要在此基础上创新。不同的观点体现了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事物的思考。
诚然,山寨产品低门槛、平民化的特征能满足草根阶层的需求,确实让人欢喜。但欢喜之余,人们往往忽略了,“山寨之花”之所以在中国开得特别绚烂,是因为我们不重视知识产权,对侵权习以为常,颇有“你侵我侵大家侵”的味道,于是,山寨手机、山寨名牌、山寨国外建筑比比皆是。如此,面对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中国式山寨”,自然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了。
但我们也要看到,拿来模仿是创新的基础,不少山寨产品在模仿的基础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创新因子存在。鲁迅先生都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那么,何不把创新因子再扩大些,拿来,然后学习,再然后创新,创新到国人能自主创造,定叫人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不少人发现,自己身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山寨大黄鸭。5月31日,天津某社区定制了一只6米高的大黄鸭放置在小区的湖面上;同一天,重庆奥体中心的体育公园内也出现了一只大黄鸭;6月3日,东阳横店影视城内,一只高约10米的大黄鸭俨然成为新景点……
山寨大黄鸭在中国大陆遍地开花的现象让“大黄鸭之父”霍夫曼感到不快,他通过媒体指出,自己并没有与中国大陆任何一个城市或企业就大黄鸭的版权达成任何协议。
这让近几年盛行中国的山寨文化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如今在中国,山寨产品无处不在,山寨手机、山寨名牌、山寨建筑……山寨产品仿真性、快速化、平民化的特点使其成功扎根中国市场,有人甚至认为“山寨”是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象征。
针对这一现象,美国记者博斯克认为,尽管许多西方人觉得山寨产品,特别是山寨建筑粗劣、古怪,中国却对“山寨”持不同态度。她说:“中国对待山寨文化与西方不同,西方认为‘山寨’是禁区,应当不惜代价避免。在中国,模仿则被视作精通的一种表现,应加以鼓励而不是厌恶。”
顾吟秋: 令人抗拒的世界“大同”。
当下,山寨文化正在将世界变得“大同”。这个“大同”不是《礼记》中提及的平和、安定,而是“大相同”——山寨文化仿佛让世界掉进一个可以随意拿取、任意模仿的无创新、无辨识度的深渊。
世上的美景因其独特令人驻足,人类也因个体的独特性让世间充满故事。每位创造者都试图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情感,在相应的领域传达革新与发展的方向。如果对他人的创造成果随意拿取、任意模仿,不仅世界将趋向同质,“竞争”“合作”“发展”这些词汇也将逐渐消失。因此,我们拒绝世界“大同”。
虞泽春: “山寨”一把又何妨!
山寨文化蔚然成风有其特殊的孕育土壤——泱泱大国,草根阶层庞大得无可比拟。这一阶层的人,也许很难用得上高档手机,也许一辈子都没机会踏出国门游览。是山寨产品的学习、模仿、借鉴和改良,让他们有机会接触那些向往却又遥不可及的事物。
客观地看,山寨产品也帮原版提高了知名度。没有山寨大黄鸭,正版大黄鸭能在全中国掀起热潮吗?未必吧!
所以,何必把山寨产品当作过街老鼠,一棍子打死?偶尔“山寨”一把又何妨!
黄雨薇: “山寨”也要“升级版”。
“山寨”也有很多层次,虽然都打着“服务大众”的旗号,但很多山寨产品仅仅停留在复制阶段,甚至不乏复制之外还要偷工减料的现象。
大众对审美是有追求的,“山寨”也应该有所追求。“山寨”是一种学习,学习然后创新才是正道。若山寨者变成了创新者,那原版必定会快马加鞭,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面。
尽管我们“山寨”,但也要“山寨”得高质量——“山寨”,期待不停的升级。
鲁迅先生都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然后学习,再然后创新,创新到国人能自主创造,定叫人刮目相看。
从材料和同学的评论中能看到一些与平时写作相关的角度,比如“度的把握”“模仿与创新”“中西文化差异”……
“山寨”,让人欢喜让人忧!
同学们的观点如辩论的正反方,有向“山寨”说“不”的毅然决然,认为“山寨”会阻碍革新与发展,使世界趋向同质;有“‘山寨’一把也无妨”的态度,因为山寨产品的存在有其社会需求;也有辩证理性的思考,认为“山寨”是种学习,但要在此基础上创新。不同的观点体现了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事物的思考。
诚然,山寨产品低门槛、平民化的特征能满足草根阶层的需求,确实让人欢喜。但欢喜之余,人们往往忽略了,“山寨之花”之所以在中国开得特别绚烂,是因为我们不重视知识产权,对侵权习以为常,颇有“你侵我侵大家侵”的味道,于是,山寨手机、山寨名牌、山寨国外建筑比比皆是。如此,面对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中国式山寨”,自然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了。
但我们也要看到,拿来模仿是创新的基础,不少山寨产品在模仿的基础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创新因子存在。鲁迅先生都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那么,何不把创新因子再扩大些,拿来,然后学习,再然后创新,创新到国人能自主创造,定叫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