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陕北说书是黄土高原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最初是穷苦盲人的行乞辅助,由陕北民歌小调发展而成,主要是说唱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吸收了陕北道情和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黄土高原‘三弦书’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8XMZ027),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俗语言学视域下的陕北方言民俗语汇研究”(项目编号:2019M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说书是黄土高原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最初是穷苦盲人的行乞辅助,由陕北民歌小调发展而成,主要是说唱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吸收了陕北道情和信天游的唱法,增加了眉户、秦腔等不同曲调,逐步形成为一种独特的利用陕北方言进行说唱表演的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和延安两地。传统的陕北说书是由盲人采用陕北方言,怀抱琵琶或者三弦,手拿拨子进行自弹自唱、说唱相间的表演形式。今天的陕北说书在原来的乐器上又增加了电子琴、铜镲、二胡、笛子等,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成为陕西省的一个大曲种,至今流传
其他文献
地保是清朝中后期为加强基层社会控制而普遍设置的基层管理人员,他们是晚清官方基层禁戏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治安管理是地方官要求地保禁戏的首要动机,地保通过上报、传达、劝
陕西省眉县金渠乡有一个教坊村,其确定的存在时间可追溯到金代。根据自然村命名的规律,其形成可推至唐五代。眉县教坊村的得名渊源,与唐代地方教坊文化密切相关:其一,眉县凤
“开”是元杂剧文本中,剧中人物登场自报家门、梳理剧情或唱念韵文时的提示语之一。“开呵”则是戏曲演出之前,通过请求赏赐或宣赞唱念,来主持、引导节目上场的表演形式。它
乐部西来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交流史上的著名事件,梳理其历史可知,胡乐的零星西来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自两汉至隋唐,有愈加频繁的趋势,举凡乐舞、乐人、乐谱和乐律知识,皆纷沓而
甘肃积石山麻布戏是一种地域性比较强的民间小戏,彰显了积石山县民众粗犷豪爽、蓬勃厚重的生命力和家族个性。其历史渊源、表演模式、民间信仰、传承谱系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明
“中心与边缘”是中国文化基本的认知结构。以“神箭早发”故事类型作为讨论对象,探讨“中心与边缘”文化结构如何影响民间故事传承以及在具体的民间故事中的呈现:“神箭早发
“气”与“内劲”互为依托,奠定了传统武术玄奥的技术景观、幽深的文化蕴含。“气”涵盖哲理、物理、生理、心理和伦理五方面含义。以生理之“气”与哲学之“气”为基础的内
任何民间传说,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地方性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和隐喻,是认同建构的方式之一。陈细怪传说是鄂东民众价值观与认同建构的“核心符号”,是地方性传说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