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问题 有效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_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步计算应用题,既是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扩展,又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新课程已用“解决问题”替代了传统的“解应用题”,这并非只是一种名称上的改变,而是让学生初步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重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下面,我以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加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巧设作业埋伏笔
  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时,通常是以情境的创设为开始,可我们往往忽略了新课之前的一些预设和铺垫。因为开学伊始,总担心学生一时进入不了状态,课本上给出的情境图是小朋友看木偶戏,而这些农村的学生并不熟悉。于是,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份特殊的数学作业:写几句话,要求出现三个与生活有联系的数字,形式不限。例如:“今天同学们交了50本作业本,老师上午批改了26本,下午批改了24本。”
  第二天刚进教室,我就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充满期待,看来作业完成得不错。果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数学资源。例如,“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买铅笔花了1元,又花3元买了一盒牛奶。”“奶奶捉了25只小鸡,生病死了6只,后来母鸡又孵了8只。”“我家菜园种了35棵白菜,奶奶取了15棵腌咸菜,又取了10棵给大姑姑家。”……说实话,我真没想到这样的作业会给教学提供这么多身边的数学资源。于是,我稍加引导:“你们能从自己写的这段话里发现数学问题吗?”一时间,教室像炸开了的锅,学生们纷纷拿出铅笔,兴趣盎然地添加起问题来。我巡视一番,学生们写得都不错,干脆趁热打铁,又抛出一个更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从其他同学的几句话中找到数学问题吗?”学生们兴趣更高了,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找同桌要材料,独自思考,然后奋笔疾书起来。看着这热闹的场面,我窃喜,因为目的达到了。
  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菜园种了35棵白菜”这一题,让学生说说提出了哪些问题,并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还剩多少棵白菜”,然后和学生一起逐步分析解决,把生活中的小问题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这样就自然进入了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了。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而我的这一作业设计正好让学生找到自己身边的数学资源,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二、深入分析重审题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形成很好的解题习惯,不少学生连数据都没有看清就匆忙解答,往往欲速则不达。所以,培养学生认真看题、仔细审题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在学生刚接触稍复杂的解决问题时就开始渗透。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和审题,首先要培养学生逐层分析的能力。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菜园种了35棵白菜,奶奶取了15棵腌咸菜,又取了10棵给大姑姑家。还剩多少棵白菜?”首先,要让学生找到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这道题给的条件是“菜园种了35棵白菜,奶奶取了15棵腌咸菜,又取了10棵给大姑姑家”,问题是“还剩多少棵白菜”。学生找到后,最好用不同的符号加以区别,为进一步分析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已知条件去分析,找到第一步求什么,也就是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中间问题,这是关键的一步。就这一题而言,答案不止一种。第一步可以求“已经取了多少棵白菜”,也可以求“取了15棵以后还剩多少棵白菜”,让学生自由发挥,说出自己的想法。分析到这一步,解题的整体思路已基本成熟了。最后,在学生明确题目的所有条件和问题后,再进行逆推,说清楚第一步求什么,怎么算;第二步求什么,怎么算,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步求已经取了多少棵白菜,把第一次取的和第二次取的相加(15 10=25棵),第二步求还剩多少棵白菜,白菜的总数减去两次取的棵数(35-25=10棵)”。也可能有学生这样想“第一步求取了15棵后还剩多少棵白菜”,把总棵数减去第一次取的棵数(35-15=20棵);“第二步求第二次取后剩多少棵白菜”,用剩下的白菜减去第二次取的(20-10=10棵)。这时,其实已经有一个隐形的等量关系存在了,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审题的技巧。
  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学生自主探索寻求解法,经历思考与再创造的过程固然重要,教师也需适当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解题策略,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三、多层练习深巩固
  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后,教师应通过练习的形式来加以巩固、深化,从而让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转化练习
  把下面两题组合成一道题。
  (1)羊圈里有58只羊,跑了6只,羊圈里还有几只羊?
  (2)羊圈里有52只羊,跑了7只,羊圈里还有几只羊?
  把下面这题拆分成两道题。
  (3)羊圈里有58只羊,跑了6只,又跑了7只,羊圈里还有几只羊?
  2.补充练习
  (1)给出条件,要求学生提出可求问题。
  已知条件:3个组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一组收集了34个,二组收集了29个。
  可提如下问题:
  三组收集多少个?
  一、二组共收集多少个?
  一组比二组多收集多少个?
  ……
  (2)给出问题,要求学生补充相应条件。
  问题:还有多少个苹果?
  补充条件:树上有个苹果,摘了个。
  或者“商店有多少苹果,卖了多少个”等等。
  这种类型的练习较开放,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充分。
  3.开放练习
  让学生自己试着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这类练习要求较高,必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熟练的掌握后才可以进行。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螺旋式练习,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在开放式的练习中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并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传统教学中教师“唱戏”,学生“听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反思过去的数学教学,学生问得少,教师问得多;学生悟得少,教师牵得多,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主体意识,被动应付,使课堂教学失去生机。  “三阶一链”教学模式,通过“前置性学习”“生成性学习”“拓展性学习”三个阶梯,形成自主学习链,少教多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展示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师本课堂”逐渐
近日,笔者听了我校李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感触颇深。李老师的课堂没有优美动听的语言,没有活泼可爱的动画,看到的是朴实的师生互动,听到的是别具一格的引导与启发。  一、真实的情境体验——铅华去尽  概念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把握本质特征,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在难以用语言描述,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加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师:老师想和小朋友们玩一个“猜词语”的游戏,
一年级学生数概念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并具有超越数概念一般发展水平的巨大可能性。一年级学生掌握百以内数概念的顺序是:认数一数序与系列、组成一相邻数、比大小一应用。学生掌握数概念的重要指标是能进行数的分解与组成,能进行大小比较并合理应用。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数的分解与组成及相邻数的认识上,对那些数概念掌握较差的学生则帮助其形成数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以下策略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概念。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可否认,生活化教学对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但笔者发现,这几年许多教师在实际运用中,曲解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他们将“生活内容”生硬地叠加于“课堂教学”,这样的生搬硬凑很容易造成生活化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水土不服”,带来课堂热热闹闹,教学效果普普通通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数学课堂数学性缺失这样令人失落的情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得到发展。下面,我以“3
[摘 要]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宏观的角度看待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创造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 理解 感受 创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
朴素、实在、简约、高效的课堂一直是我所追寻的。基于省级课题的子课题《整合策略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的申报成功,我对自己的课堂提出更高要求,力求从教材与教法整合的角度,让自己的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的整合  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这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力求实现从单一的偏重知识技能目标,
画图策略是小学生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之一,利用画图可以直观地显示题中信息、问题之间的联系,能更清晰、更有条理地反映数量间的关联性,引发学生的有序思考,形成解题思路。下面,我结合“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教学与思考,提出个人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教学片断一:  师:大家都知道画图能把题目意思反映得更清楚,那你能用这个方法去分析思考下面的例题吗?  出示例题:桃园小学有一块长方形操场,长80米
教学片断:  师(出示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这2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  生1:2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12平方厘米。  师:如果我把这2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那么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呢?  生2: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是12平方厘米。  师:到底是不是12平方厘米,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组合后的长方体。(学生观察)  生3:不是12平方厘米,应是10平方厘米,因为有2个面被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p39~41“统计:简单的数据分析(例2)”。    案例A:    1 引入。  “你想了解老师吗?”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统计图中的信息来了解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张画有条形统计图的较大的纸(投影上显示不下),创设一个矛盾情景,从而引出把纸下面一部分折叠起来,既能显示完全,又不会影响数据的观察。为正式教学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统计图做铺垫。  2 探究。  以教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