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耳中圣地,获得目下净土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z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说明】
  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文章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文章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
  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
  一、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二、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同学们试一试。
  二、学生默读,循声、寻声
  引导学生沿着声音的主线,找出文中与声音有关的语段。
  三、师生交流文中与声音有关的语段(略)
  四、听范读,为有关声音的语段分类,并分析其表现特色(作用)
  学生思考后师生交流:
  A实写环境(衬托)——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B虚写环境(含人物)——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虚实结合)
  C直接揭示人物心情——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D通感(借用,写环境)——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E实写人物(衬托)——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闫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F虚写人物(含环境,衬托)——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虚实结合)
  五、探究《荷塘月色》泼墨于声音的复杂原因及文章独特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先生为何在题为“荷塘月色”的1407字中用了近400字的笔墨来写声音呢?
  (一)教师准备(据学生情况取舍,学生尽言则不言,以补充、点拨为要,重点分析物理学、心理学、哲学):
  1.物理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夜晚视觉不若听觉,写夜景的文章中自然有许多关于声音的描写。
  2.心理学
  (1)声音的力量:张飞长坂桥取胜靠的是雷鸣般的声立。现代战争中有噪音武器。声音虽无形,但对人的精神(身体)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2)物理一生理一心理—义理(喜怒哀怨,扬抑)一辞章。声音的发生是物理现象,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的情感精神,最后表达于笔端。
  3.哲学
  万物之间的矛盾:声音即不同物体之间矛盾、摩擦、碰撞、交流、共振的产物,具有社会关系的天然隐喻意义。声音和谐与否便可反映社会关系和谐与否。
  4.文化传统(包括文学沿袭与历史流变)
  《礼记
其他文献
新闻列入高中选修课以后,很多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搜集社会热点进行新闻写作,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使得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有机会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生活,在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成长。这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空前繁荣的时代,每天都会面对各种新闻报道。阅读新闻,不仅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热点的一个重要
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阅读教学前解读文本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解读文本难免会受到原有观念、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解读中按图索骥,缺失了自我的独特理解与体验,缺失了对文本的理性分析与把握。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先生的《解读语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找到了理性分析与把握文本、获得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的门径。  这门径在哪儿?书中钱理群先生说:“分析一篇作品的起点不应该是某些既定的观念,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文本开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泰斗亚里士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古希腊悲剧中的扛鼎之作,自问世以来,“不仅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持久话题,而且成为影响整个西方思想史中一个永远的神话。”本文通过感性呈现下的俄狄浦斯的人物形象,来分析理性观照下俄狄浦斯对人的本质的思索,最终实现人物性格的升华。    一、感性呈现下的人物形象    在本剧的开场中俄狄浦斯以一个理性王的身份出现,他依靠
李节:在这次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看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上语文课,让我们眼前一亮。爱听故事的确是孩子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故事点亮课堂,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您怎么看?  贾志敏:我们小学语文是基础语文,是儿童语文。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善于讲故事,每一个老师至少要储备100个故事,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用故事来点化孩子,用故事
古文史类典籍中只有“疆埸(yì)”或者意义相类的“沙场”,绝没有用“疆场”的。谓余不信,不妨去翻查一下汉语工具书(指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到清代为止,较大型语词类的词书,莫过于康熙时代的《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算“钦定”的。晚近的如《辞通》《联绵字典》《辞海》及商务版《辞源》,均足证余言之不虚。这些词书都没有“疆场”而只收录了“疆埸(yì)”(或“沙场”),因为古文献中本没有“疆场”这一说。 
我第二次教《勾践灭吴》,用的是人教社2003年6月版的教材,这篇课文文面并不艰深,我用一课时指导学生梳理文字,解决了阅读障碍之后,就布置学生准备讨论勾践这个人物形象。我把《国语》中未经删节的《勾践灭吴》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研读;另外,要求他们课外收集有关“吴越之争”的其他史料,如《史记》《越绝书》《东周列国志》《绍兴县志》等,比较全面地了解勾践其人;同时,引导他们上网搜索一些评价勾践的文章,阅读
一、背景介绍    《陈奂生上城》是人教版大纲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之前的两篇是《药》和《项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小说的主题和结构,学习《药》要通过明暗相互交织的线索,深刻领会作品的主题;学习《项链》要感受作者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学习《陈奂生上城》则要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设计思路    《陈奂生上城》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把握小
《人民教育》今年第12期发表的徐江等的《改造语文教学研究——以“确定教学内容”的思考为例》(以下简称“徐文”)的一个重要观点和主张就是“超越文本体式的约束,走向哲学思维”。我们通过反复研读发现:徐文是》中着“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而来的,在他们看来,“依据文本体式”只是“一个次要的备课思维元素”,“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确定文本内容讲什么,人们并不考虑文本的‘体式’是什么”。徐文以,慌、传记、报告
程翔,1963年生,祖籍山东长清。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国培计划”首批专家。现任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文章发表于《教育研究》《文学遗产》《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报》《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主要著作有《语文教改探索集》(山东教育出版社)、《语文课堂教
传统,并不总是意味着落后。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教学、课文谋篇布局的教学、文本阅读欣赏的教学、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界几代人多少年来慢慢摸索、渐渐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在课程改革中把这些优秀的传统做法都丢了,那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下面笔者以小学五年级《莫高窟》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关于坚守语文教学本真的几点看法。    一、要关注信息的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