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区域化党建遵循的服务、开放、多元等原则与社会治理所遵循的互动、协商、合作的原则相融合。浙江省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组织设置,推进网格“兜底”;多元主体参与,推进协商善治;有效整合资源,推进社会统筹;城乡结对共建,推进城乡一体。浙江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指出了社会治理下区域化党建的发展方向:强化区域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区域党组织的整合能力,以区域化带动城乡党建一体化进程,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关键词〕 区域化党建,社会治理,融合机理,生动实践,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3-0034-0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四个多样化”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方式、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影响日盛,以开放多元为特征的区域化党建逐步成为重要的党建工作模式。与此同时,执政党对社会整合力度加大,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求我们从社会治理的维度探讨区域化党建的发展方向,来推动区域化党建的深入发展。
一、区域化党建与社会治理的融合机理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是依据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党的政治任务来决定的,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灵活性。如果环境变更,工作条件改变,党提出了新的政治任务,那么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否则,旧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就要阻碍我们党的工作内容的发展与政治任务的执行。” 〔1 〕 (P65 )区域化党建工作正是近年来面对社会转型以及社会治理结构变迁,应运而生的党建新模式。它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党建工作单元,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统一管理党员干部队伍,整合使用党建资源阵地,统筹开展党的活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佳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和工作力量配备最强化的党建工作模式。
区域化党建体现了与社会治理理念的融合。首先,它的区域性特征与社会治理区域性有机统一。区域化党建将传统的以领域、单位、行业为单元的党建模式打破,在街道、社区、乡村等一定的地域、区域范畴把各行业党建工作囊括进去,与基层党组织联系在一起,以网格化方式构建全覆盖、广吸纳、开放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了党建管理向社会基层治理的延伸。其次,它的统筹性特征与社会治理多元理念相通相近。区域化党建工作是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方法论的生动体现,它以统筹为最大特色,通过街区统筹、政企统筹、村企统筹、片区统筹、商圈统筹、楼宇统筹等模式,主动地参与、融入到社会管理创新的广泛统筹中去,创新党对社会的管理,更好地找到党的各项事业的中心、作出决策部署、组织工作实施。再次,它的开放性特征与社会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密切相关。区域化党建工作遵循多元联动、开放包容的原则,拓宽党组织渗透途径,推行开放式组织生活,着力构筑开放互动的组织运行、党员管理体系。在功能作用上,从以往依赖行政手段包揽一切、决定一切,转向依赖协调和服务来整合社会和服务社会。可以看出,区域化党建遵循的服务、开放、多元的原则,越来越与社会治理所遵循的互动、协商、同意的原则相趋同,在党建领域体现了当前公共治理发展的新趋势。
二、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浙江省自2010年以来,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模式。
1.创新组织设置,推进网格“兜底”。浙江省区域化党建不以行业、单位、领域为限,在一定区域内将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机关、学校等各类组织最大限度地纳入区域性党组织范围,以网格化方式构建全覆盖、广吸纳、开放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其组织设置主要特点有:一是区域“兜底”。党组织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网络体系,在社区、商厦、楼宇、市场、开发区等地,把流动党员组织起来,采用挂靠建、联合建、派驻建等多种形式,构建起网格化组织体系,扫除影响组织覆盖、工作覆盖的“盲点”。二是实行大党委制。建立包罗各领域的区域性党委,一般是建立大社区党委,党委成员不仅包括社区组织领导成员,还包括“两新组织”负责人、驻区单位负责人,突破原有条块分割、“条强块弱”的党建格局。三是大力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区域内办公资源,或单独成立,或依托社区办公场所,建立综合性的党员服务中心,使得区域化党建工作有了坚实的工作平台。2010年以来,浙江全省共建立区域性党组织3200多个,全省新升格(新建)村党委(党总支)337个、社区党委(党总支)201个;共建有楼道楼群党组织3344个;全省共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点)16031个,覆盖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和42%的村(社区)。
2.多元主体参与,推进协商善治。浙江省区域化党建以党的建设带动社会建设,通过强化党的社会功能推动社会治理。一是建立区域共建联合组织。组织共建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主要载体。辖区内以街道、社区为牵头单位,各类组织建立党建共建联合会、共建小组、共建委员会、协调议事会、共建例会等,辖区内单位有关负责人兼任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党群共建组织负责人,实现区域党建共建共商。二是建立区域服务联动平台。整合区域性党组织,采取“管理服务团队 党支部”的模式,全面建立诸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党员联系服务群众、“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15分钟“服务圈”等区域便民服务群众的平台,充分整合城市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建立起一个覆盖社区居民衣、食住、行、医等切身利益的服务网络。以党建共建机构为承载体,区域共建单位依靠自身职能,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区域内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联合活动。三是推动党员参与社区治理。以区域党组织为依托,充分发挥居住地党员“一员双岗”作用,工作在区域外的党员参与区域活动,成为社区工作的一份子,进一步强化了社区治理的广泛性。杭州市在全市开展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动员在职党员认领2个以上的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群众服务。宁波市健全完善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员向居住地报到、党员服务情况反馈、党员社区表现评价等制度,党员所在单位把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情况作为党员评议、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浙江省平湖市组织2228名机关党员争当“双休日社工”,成为村(社区)干部的好帮手。 3.有效整合资源,推进社会统筹。浙江省区域化党建的一大特点是充分发挥政党的整合功能,以区域化党建统筹推进社会统筹。一是行政区域统筹。主要包括街区统筹(由街道、社区、驻区单位三方组成)、片区统筹(在乡镇整合散居村落设立若干片区)、村企统筹(村落与企业的联合)、村居统筹(村落与居委会的联合)等,这些都是通过一定行政区划内外的整合实现联合、联建、共建、共享。二是园区、商圈、楼宇统筹。在工业园区、商圈、楼宇建立综合性党组织,统盘考虑基层组织设置、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统筹开展党组织活动,构建区域党建服务平台,整合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如杭州市在园区、商务楼宇、商务圈采取“党建为核心、经济为主体、服务为载体”的“三位一体”党建管理服务模式,在园区、楼宇、商务圈等集聚区共建立党组织1416个,有党员22901名。三是行业、产业统筹。针对行业、产业集聚的趋势,依托行业协会、产业合作社等,采取“协会 党组织”、“商会 党组织”、“基地 党组织”、“合作社 党组织”等模式,建立基层党组织,赋予区域性党组织的职责和功能,推进党建与行业、产业同步发展,向社会治理延伸。四是党建管理统筹。突破单位式党建管理定势,针对外来流动党员、非公企业党组织管理难点,对党组织和党员管理实行区域统筹,区域内党建资源向所有党员开放,运用信息化等手段把党员教育管理拓展到区域范畴。
4.城乡结对共建,推进城乡一体。城乡结对共建是大区域化党建范畴,浙江省着眼于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的城乡统筹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机关党组织对农村治理的推动。在创先争优活动期间,浙江全省县级机关以上单位党组织都与一个村结对,全省共有2706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14505个村党组织结成对子。通过党组织联建、产业帮扶、下派指导员直接帮扶等方式,各级机关党组织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积极和帮助农民通过自我奋斗脱贫致富,推动所帮扶的乡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效。二是广泛开展乡村联建。如杭州市推动各级党组织,开展“联百乡、结千村、帮万户”的“百千万”工程,共组建帮扶集团204个,结对联系167个乡镇(街道)、2103个行政村,结对城乡基层党组织24954个、党员119803人,推进建设项目1342个、落实资金4.8亿元,努力实现城乡党组织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共赢。三是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深化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推行流动党员“双向联系”、“外出报告登记和活动告知”等制度,做好流入地属地管理、流出地延伸管理、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双重管理工作。流入地党组织积极为流动党员开展活动提供场所,鼓励流动党员参与流入地各项管理,组织协调城乡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四是开展文明共创。浙江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级党组织组织开展“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通过开展党员教育互动,送书下乡,送政策下乡,送技术下乡,开展党员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文明结对村活动。
三、社会治理下区域化党建的发展方向
区域化党建突出区域性综合党组织的主体地位,以党组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组织平台,充分发挥执政党的社会属性,使之成为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党的社会功能,推动了社会治理。随着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进一步适应以多元中心治理、自主治理、去中心化为主旨的治理民主的发展要求,进一步贴近社会、基层的变革和需求,要求推动区域化党建向更深层次发展。
1.强化区域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现代社会治理的特征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要强化区域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以服务增强民众对党的认同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正如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 〕只有通过服务功能的发挥,使民众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得到表达和满足,才能实现党的执政目标。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基层组织曾一度与行政权力相结合,承担了超越政党本身的功能。在当前基层党组织利用行政权力发挥作用的空间日益缩小的背景下,必须实现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回归,重点是从管理到服务、从传统的行政化功能到政党化功能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种适应性调整,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激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活力,通过服务赢得民心,确保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具有牢固的执政基础。〔3 〕要以区域化党建为主要载体,拓展各类议事会、恳谈会、党员聊天室等民主途径,畅通民意诉求的表达渠道,准确、全面把握基层党员、群众的各种诉求。在此基础上,由区域性党组织牵头有关部门,集聚区域力量,以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主要平台和依托,开展针对性服务。要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和“供血”的途径和机制,加强党组织对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中介组织、自治组织等各种服务主体的指导和引导,汇聚区域内党务性、行政性和社会性资源,依托不同组织体系和服务载体开展分层分类服务,实现服务从浅层次、物质的、零散的党员志愿服务到高效、全面的、系统的公共服务转变。
2.提高区域党组织的整合能力。“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同利益要求表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益冲突的社会。” 〔4 〕 (P30 )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对党整合社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执政党长期执政,必须不断提升对不同利益协调、整合的能力,充当全社会各种力量的“聚合剂”,改变社会转型带来的“碎片化”状态。而党的整合力“一方面体现为政党对自身组织的整合;另一方面体现为政党通过自身组织和人员对支撑政党的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 〔5 〕 (P12 )。为此,一要以党内民主提升党组织的内聚力。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为方向,探索具体可操作的途径,如增强党内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党员对党内干部自主选择权和罢免权,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制度,把基层党组织内一些重大问题充分讨论经常化,从而提高党组织内在黏合力,把在职的、退休的、流动的和分属于不同性质组织体系中的党员,汇聚成一种有机的组织化力量,实现对党自身的内整合。二要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和综合机制。区域化党建通过重构开放性的组织结构与合作性的党组织外联渠道,以协商沟通、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等社会化方式融入基层社会,支持和帮助社会各阶层建立自己正常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在多元化社会中发挥统领作用。同时党组织应增强自身的区域代表性和区域统筹能力,善于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公共利益,把收集到的多样化利益诉求通过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与综合,转变为能够尽可能地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公共政策,实现对社会的有机整合。三要积极提升党组织吸纳能力。随着整合对象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区域化党建要提升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必然要从理念上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吸纳各阶层的精英入党,特别是善于吸纳底层社会中的草根性精英、现代化产生的新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精英,这既可以丰富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又能增强党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拓展党政治权威合法性新的政治资源和力量。
〔关键词〕 区域化党建,社会治理,融合机理,生动实践,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3-0034-0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四个多样化”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方式、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影响日盛,以开放多元为特征的区域化党建逐步成为重要的党建工作模式。与此同时,执政党对社会整合力度加大,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求我们从社会治理的维度探讨区域化党建的发展方向,来推动区域化党建的深入发展。
一、区域化党建与社会治理的融合机理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是依据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党的政治任务来决定的,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灵活性。如果环境变更,工作条件改变,党提出了新的政治任务,那么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否则,旧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就要阻碍我们党的工作内容的发展与政治任务的执行。” 〔1 〕 (P65 )区域化党建工作正是近年来面对社会转型以及社会治理结构变迁,应运而生的党建新模式。它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党建工作单元,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统一管理党员干部队伍,整合使用党建资源阵地,统筹开展党的活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佳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和工作力量配备最强化的党建工作模式。
区域化党建体现了与社会治理理念的融合。首先,它的区域性特征与社会治理区域性有机统一。区域化党建将传统的以领域、单位、行业为单元的党建模式打破,在街道、社区、乡村等一定的地域、区域范畴把各行业党建工作囊括进去,与基层党组织联系在一起,以网格化方式构建全覆盖、广吸纳、开放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了党建管理向社会基层治理的延伸。其次,它的统筹性特征与社会治理多元理念相通相近。区域化党建工作是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方法论的生动体现,它以统筹为最大特色,通过街区统筹、政企统筹、村企统筹、片区统筹、商圈统筹、楼宇统筹等模式,主动地参与、融入到社会管理创新的广泛统筹中去,创新党对社会的管理,更好地找到党的各项事业的中心、作出决策部署、组织工作实施。再次,它的开放性特征与社会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密切相关。区域化党建工作遵循多元联动、开放包容的原则,拓宽党组织渗透途径,推行开放式组织生活,着力构筑开放互动的组织运行、党员管理体系。在功能作用上,从以往依赖行政手段包揽一切、决定一切,转向依赖协调和服务来整合社会和服务社会。可以看出,区域化党建遵循的服务、开放、多元的原则,越来越与社会治理所遵循的互动、协商、同意的原则相趋同,在党建领域体现了当前公共治理发展的新趋势。
二、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浙江省自2010年以来,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模式。
1.创新组织设置,推进网格“兜底”。浙江省区域化党建不以行业、单位、领域为限,在一定区域内将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机关、学校等各类组织最大限度地纳入区域性党组织范围,以网格化方式构建全覆盖、广吸纳、开放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其组织设置主要特点有:一是区域“兜底”。党组织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网络体系,在社区、商厦、楼宇、市场、开发区等地,把流动党员组织起来,采用挂靠建、联合建、派驻建等多种形式,构建起网格化组织体系,扫除影响组织覆盖、工作覆盖的“盲点”。二是实行大党委制。建立包罗各领域的区域性党委,一般是建立大社区党委,党委成员不仅包括社区组织领导成员,还包括“两新组织”负责人、驻区单位负责人,突破原有条块分割、“条强块弱”的党建格局。三是大力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区域内办公资源,或单独成立,或依托社区办公场所,建立综合性的党员服务中心,使得区域化党建工作有了坚实的工作平台。2010年以来,浙江全省共建立区域性党组织3200多个,全省新升格(新建)村党委(党总支)337个、社区党委(党总支)201个;共建有楼道楼群党组织3344个;全省共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点)16031个,覆盖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和42%的村(社区)。
2.多元主体参与,推进协商善治。浙江省区域化党建以党的建设带动社会建设,通过强化党的社会功能推动社会治理。一是建立区域共建联合组织。组织共建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主要载体。辖区内以街道、社区为牵头单位,各类组织建立党建共建联合会、共建小组、共建委员会、协调议事会、共建例会等,辖区内单位有关负责人兼任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党群共建组织负责人,实现区域党建共建共商。二是建立区域服务联动平台。整合区域性党组织,采取“管理服务团队 党支部”的模式,全面建立诸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党员联系服务群众、“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15分钟“服务圈”等区域便民服务群众的平台,充分整合城市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建立起一个覆盖社区居民衣、食住、行、医等切身利益的服务网络。以党建共建机构为承载体,区域共建单位依靠自身职能,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区域内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联合活动。三是推动党员参与社区治理。以区域党组织为依托,充分发挥居住地党员“一员双岗”作用,工作在区域外的党员参与区域活动,成为社区工作的一份子,进一步强化了社区治理的广泛性。杭州市在全市开展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动员在职党员认领2个以上的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群众服务。宁波市健全完善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员向居住地报到、党员服务情况反馈、党员社区表现评价等制度,党员所在单位把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情况作为党员评议、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浙江省平湖市组织2228名机关党员争当“双休日社工”,成为村(社区)干部的好帮手。 3.有效整合资源,推进社会统筹。浙江省区域化党建的一大特点是充分发挥政党的整合功能,以区域化党建统筹推进社会统筹。一是行政区域统筹。主要包括街区统筹(由街道、社区、驻区单位三方组成)、片区统筹(在乡镇整合散居村落设立若干片区)、村企统筹(村落与企业的联合)、村居统筹(村落与居委会的联合)等,这些都是通过一定行政区划内外的整合实现联合、联建、共建、共享。二是园区、商圈、楼宇统筹。在工业园区、商圈、楼宇建立综合性党组织,统盘考虑基层组织设置、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统筹开展党组织活动,构建区域党建服务平台,整合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如杭州市在园区、商务楼宇、商务圈采取“党建为核心、经济为主体、服务为载体”的“三位一体”党建管理服务模式,在园区、楼宇、商务圈等集聚区共建立党组织1416个,有党员22901名。三是行业、产业统筹。针对行业、产业集聚的趋势,依托行业协会、产业合作社等,采取“协会 党组织”、“商会 党组织”、“基地 党组织”、“合作社 党组织”等模式,建立基层党组织,赋予区域性党组织的职责和功能,推进党建与行业、产业同步发展,向社会治理延伸。四是党建管理统筹。突破单位式党建管理定势,针对外来流动党员、非公企业党组织管理难点,对党组织和党员管理实行区域统筹,区域内党建资源向所有党员开放,运用信息化等手段把党员教育管理拓展到区域范畴。
4.城乡结对共建,推进城乡一体。城乡结对共建是大区域化党建范畴,浙江省着眼于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的城乡统筹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机关党组织对农村治理的推动。在创先争优活动期间,浙江全省县级机关以上单位党组织都与一个村结对,全省共有2706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14505个村党组织结成对子。通过党组织联建、产业帮扶、下派指导员直接帮扶等方式,各级机关党组织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积极和帮助农民通过自我奋斗脱贫致富,推动所帮扶的乡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效。二是广泛开展乡村联建。如杭州市推动各级党组织,开展“联百乡、结千村、帮万户”的“百千万”工程,共组建帮扶集团204个,结对联系167个乡镇(街道)、2103个行政村,结对城乡基层党组织24954个、党员119803人,推进建设项目1342个、落实资金4.8亿元,努力实现城乡党组织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共赢。三是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深化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推行流动党员“双向联系”、“外出报告登记和活动告知”等制度,做好流入地属地管理、流出地延伸管理、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双重管理工作。流入地党组织积极为流动党员开展活动提供场所,鼓励流动党员参与流入地各项管理,组织协调城乡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四是开展文明共创。浙江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级党组织组织开展“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通过开展党员教育互动,送书下乡,送政策下乡,送技术下乡,开展党员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文明结对村活动。
三、社会治理下区域化党建的发展方向
区域化党建突出区域性综合党组织的主体地位,以党组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组织平台,充分发挥执政党的社会属性,使之成为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党的社会功能,推动了社会治理。随着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进一步适应以多元中心治理、自主治理、去中心化为主旨的治理民主的发展要求,进一步贴近社会、基层的变革和需求,要求推动区域化党建向更深层次发展。
1.强化区域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现代社会治理的特征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要强化区域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以服务增强民众对党的认同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正如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 〕只有通过服务功能的发挥,使民众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得到表达和满足,才能实现党的执政目标。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基层组织曾一度与行政权力相结合,承担了超越政党本身的功能。在当前基层党组织利用行政权力发挥作用的空间日益缩小的背景下,必须实现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回归,重点是从管理到服务、从传统的行政化功能到政党化功能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种适应性调整,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激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活力,通过服务赢得民心,确保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具有牢固的执政基础。〔3 〕要以区域化党建为主要载体,拓展各类议事会、恳谈会、党员聊天室等民主途径,畅通民意诉求的表达渠道,准确、全面把握基层党员、群众的各种诉求。在此基础上,由区域性党组织牵头有关部门,集聚区域力量,以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主要平台和依托,开展针对性服务。要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和“供血”的途径和机制,加强党组织对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中介组织、自治组织等各种服务主体的指导和引导,汇聚区域内党务性、行政性和社会性资源,依托不同组织体系和服务载体开展分层分类服务,实现服务从浅层次、物质的、零散的党员志愿服务到高效、全面的、系统的公共服务转变。
2.提高区域党组织的整合能力。“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同利益要求表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益冲突的社会。” 〔4 〕 (P30 )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对党整合社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执政党长期执政,必须不断提升对不同利益协调、整合的能力,充当全社会各种力量的“聚合剂”,改变社会转型带来的“碎片化”状态。而党的整合力“一方面体现为政党对自身组织的整合;另一方面体现为政党通过自身组织和人员对支撑政党的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 〔5 〕 (P12 )。为此,一要以党内民主提升党组织的内聚力。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为方向,探索具体可操作的途径,如增强党内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党员对党内干部自主选择权和罢免权,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制度,把基层党组织内一些重大问题充分讨论经常化,从而提高党组织内在黏合力,把在职的、退休的、流动的和分属于不同性质组织体系中的党员,汇聚成一种有机的组织化力量,实现对党自身的内整合。二要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和综合机制。区域化党建通过重构开放性的组织结构与合作性的党组织外联渠道,以协商沟通、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等社会化方式融入基层社会,支持和帮助社会各阶层建立自己正常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在多元化社会中发挥统领作用。同时党组织应增强自身的区域代表性和区域统筹能力,善于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公共利益,把收集到的多样化利益诉求通过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与综合,转变为能够尽可能地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公共政策,实现对社会的有机整合。三要积极提升党组织吸纳能力。随着整合对象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区域化党建要提升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必然要从理念上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吸纳各阶层的精英入党,特别是善于吸纳底层社会中的草根性精英、现代化产生的新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精英,这既可以丰富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又能增强党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拓展党政治权威合法性新的政治资源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