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飞速发展的世纪,它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点亮学生的思维之灯,履行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一、启迪想象,激发创新意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两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插上了思考与想象的翅膀,就会迸发出朵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我在教《赤壁之战》时,通过想象训练,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我问:“曹操收到黄盖的信后,非常高兴。同学们想想,曹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纷纷回答:(1)曹操手摸胡须。仰头大笑说:“天助我也,赤壁很快就是我的了。”(2)曹操大摆宴席,连饮三碗酒,说:“周瑜啊周瑜,你这毛头小子,3万人马也敢抵挡我80万大军,真是鸡蛋碰石头。”这样,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创新意识。
二、表演欣赏,释放创新激情
为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进行课本剧的表演,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入地去探索。例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每4人为一组,自编自演。学生们情绪高涨,个个兴趣盎然,在活跃的气氛中释放了创新激情。
三、填补空白,产生创新欲望
课文内容的表达有虚有实,有的内容省略不写,或者一语带过,留下许多空白之处。在指导学生理解时,不妨让学生思考省略了什么,让他们联系上下文,发挥合乎逻辑的想象,产生创新欲望,从而填补空白,化虚为实。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的结尾写道:“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三十年后他们会相遇吗?如果相遇,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结尾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遐想的余地。此时,我让学生想象,续编三十年后的情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任意发散,写得相当精彩。通过这种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想象的广阔性、思维的创造性,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四、扩展结局,进入创新境界
就像乐谱中的“休止符”、表演中的“亮相”、画面中的“天地”一样,作家撰文时,为了使文章达到言虽尽、意不止的效果,很多文章常留下十分含蓄、引人遐想的结尾。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去补充,使其进入创新的境界。如,学习《龟兔赛跑》一文,学生懂得了乌龟由于做事有始有终,勇于克服困难,最后获得了胜利,而兔子骄傲自满,最后失败,从而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那么。当这只兔子明白了道理后又会怎样做呢?带着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龟兔再赛跑”。通过想象比赛场景以及兔子、乌龟的参赛心理活动,可以演泽出现不同的结尾。这种不限定答案的教学,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开放课堂,发挥创新潜能
有位学者说,我们不要以为只有配合学生课堂学习用的课本才是教材,课外学习及社会实践就不是教师的教学内容。走出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给学生提供更广阔地学习空间,必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后,学生们被科学家仔细观察、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为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这一伟大的成果而赞叹不已。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学生大胆去尝试,同时,结合“爱科学月”活动,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设想。
六、创新作业,再现创新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部有极强的创造欲和表现欲。一次设计新颖、别开生面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此,我们可以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创新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把学生按智商、基础、兴趣分类,灵活机动地布置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作业。例如设计“套餐”作业,为了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把作业分成“A、B、C套餐”三类。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型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新课程理念,让我们以民主宽容的教学情怀,做一个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培养者;以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创新教育的田野上与学生“共舞”,“舞”出真正的“真人”。
一、启迪想象,激发创新意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两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插上了思考与想象的翅膀,就会迸发出朵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我在教《赤壁之战》时,通过想象训练,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我问:“曹操收到黄盖的信后,非常高兴。同学们想想,曹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纷纷回答:(1)曹操手摸胡须。仰头大笑说:“天助我也,赤壁很快就是我的了。”(2)曹操大摆宴席,连饮三碗酒,说:“周瑜啊周瑜,你这毛头小子,3万人马也敢抵挡我80万大军,真是鸡蛋碰石头。”这样,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创新意识。
二、表演欣赏,释放创新激情
为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进行课本剧的表演,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入地去探索。例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每4人为一组,自编自演。学生们情绪高涨,个个兴趣盎然,在活跃的气氛中释放了创新激情。
三、填补空白,产生创新欲望
课文内容的表达有虚有实,有的内容省略不写,或者一语带过,留下许多空白之处。在指导学生理解时,不妨让学生思考省略了什么,让他们联系上下文,发挥合乎逻辑的想象,产生创新欲望,从而填补空白,化虚为实。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的结尾写道:“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三十年后他们会相遇吗?如果相遇,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结尾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遐想的余地。此时,我让学生想象,续编三十年后的情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任意发散,写得相当精彩。通过这种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想象的广阔性、思维的创造性,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四、扩展结局,进入创新境界
就像乐谱中的“休止符”、表演中的“亮相”、画面中的“天地”一样,作家撰文时,为了使文章达到言虽尽、意不止的效果,很多文章常留下十分含蓄、引人遐想的结尾。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去补充,使其进入创新的境界。如,学习《龟兔赛跑》一文,学生懂得了乌龟由于做事有始有终,勇于克服困难,最后获得了胜利,而兔子骄傲自满,最后失败,从而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那么。当这只兔子明白了道理后又会怎样做呢?带着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龟兔再赛跑”。通过想象比赛场景以及兔子、乌龟的参赛心理活动,可以演泽出现不同的结尾。这种不限定答案的教学,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开放课堂,发挥创新潜能
有位学者说,我们不要以为只有配合学生课堂学习用的课本才是教材,课外学习及社会实践就不是教师的教学内容。走出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给学生提供更广阔地学习空间,必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后,学生们被科学家仔细观察、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为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这一伟大的成果而赞叹不已。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学生大胆去尝试,同时,结合“爱科学月”活动,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设想。
六、创新作业,再现创新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部有极强的创造欲和表现欲。一次设计新颖、别开生面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此,我们可以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创新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把学生按智商、基础、兴趣分类,灵活机动地布置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作业。例如设计“套餐”作业,为了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把作业分成“A、B、C套餐”三类。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型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新课程理念,让我们以民主宽容的教学情怀,做一个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培养者;以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创新教育的田野上与学生“共舞”,“舞”出真正的“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