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推进劳动教育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儿童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缺乏的现象,实施家校共育,开展“‘小梧桐’爱劳动”班本特色活动,初步探索出五项行动策略:家校共商,制订劳动计划;家校共教,学习劳动技能;家校共建,营造劳动氛围;家校共育,培养劳动意识;家校共赢,塑造劳动达人。结合策略进行反思,让每一个孩子都爱劳动、会劳动。
   关键词:小梧桐;劳动教育;家校共育;行动策略;理性思考
   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劳动教育如何在家庭与学校的通力合作中走得更远?如何让“小梧桐”爱劳动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实践与思考。
   一、家校合作推进儿童劳动教育的行动策略
   (一)家校共商,制订劳动计划
   劳动教育首先是要让孩子懂得幸福生活基于辛勤劳动之上,把劳动当作生活的乐趣,才能发自内心地爱上劳动。劳动教育是长线教育,劳动教育的场所在学校,更在家庭。因此,我们与家长商定后,明确提出“三个一”的目标:
   (1)家庭制订“小梧桐”爱劳动培养计划。
   (2)“小梧桐”建立个性化的爱劳动成长袋。
   (3)“小梧桐”在班级和家庭都有劳动“责任区”“负责岗”。
   (二)家校共教,学习劳动技能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的重要内容,是我省重要的地方课程。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开展了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利用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家校共教,推动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本学期劳技课的烹饪单元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的,也比较适合家庭与学校共同进行教育。在学校中,结合课本学习简单的菜谱和操作知识,回家在父母的具体指导下再进行操作实践,孩子们兴趣盎然。
   (三)家校共建,营造劳动氛围
   作为家长,可以以身作则,与孩子进行亲子劳动。作为学校,我们可以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学校里,结合主题月教育,师生同劳动,并进行班本劳动教育的延伸拓展。我们引导“小梧桐”在班级利用有限的空间开展“种植园”活动;充分利用班级的“家长讲坛”,请家长分享工作岗位上劳动的快乐。回到家里,让学生帮助家长,把每天至少做一件家务当作一项作业来完成,久而久之形成习惯。
   (四)家校共育,培养劳动意识
   在前面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儿童对劳动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方法与技能。我们开始将这种外显的教育成果逐步内化,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劳动意识,让他们真正地爱上劳动,让“小梧桐”们撰写心得体会,利用班会课时间定期召开分享会;进行劳动技能比赛,让孩子切实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体验到了劳动的价值,增强了生活的自信心,形成了“劳动光荣、劳动自豪、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价值观,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果实,更加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五)家校共赢,塑造劳动达人
   “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通过充分的家校合作、家校沟通,赢得家长的支持配合,使家长成为孩子进行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家校同盟形成教育合力。在这一过程中,“小梧桐”们能够尽早地养成积极的劳动意识、良好的劳动习惯、正确的劳动态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家校合作推进儿童劳动教育的理性思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的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校合作,建立一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双向循环活动,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为中心,围绕中心,家校交流、互补。同时,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包容性极强,内沿与外延都极为广泛的融合性学科,在发掘学生的优势智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能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又能横向融入其他四育之中,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中隐性的劳动教育功能,从而形成“五育并举”,在全面贯通整合的育人过程中,更好地发掘儿童的优势成长区,给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提供充分的遷移通道空间。
   充分发挥家校共育在推进儿童劳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教育同步,把“小梧桐”们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五育协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许春苗.实施劳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J].生活教育,2019(9):21.
   [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4-28(第1版).
   [3](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8.
  编辑 李 争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教学要求。在新形势背景下,将数形结合具体应用到初中数学这门课程中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可有效改善抽象性特点,让题目更加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眼前,进而提升数学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论述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具体应用   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学生转换思维,能够有效
摘 要: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之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孝德教育是培养中华儿女要有知恩、感恩情感,是培养人要有善心、爱心和良心,是培养中华儿女孝亲、敬业与爱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孝德,要从小抓起,家庭、学校是摇篮,家校配合效果才好。   关键词:孝德;孝亲;尊师;家校配合   2019年4月,我校开展了《基于“孝德”校本课程培育小学生传统美德的行动研究》小课题研究。经过近八个月来开展的一系列培育
摘 要:与纯文字书籍相比,绘本是图画书,更易于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且形式多样的绘图和艳丽的色彩,更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选择合适的绘本加以辅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抵触清楚,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   关键词:低年级;心理辅导;绘本   绘本故事与传统说教不同,前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感悟故
摘 要:新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中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要求。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政治新课程和谐教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的人生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政治;和谐教学;有效策略   在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指导思想已经难以满足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围绕新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策略
摘 要: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以椭圆和双曲线为背景的高考解答题,思路虽然明朗,但运算要求灵活严谨,对代数运算的要求比较高。以抛物线为背景的解析几何问题,抛物线方程特点鲜明,几何特征简洁明了,只要找到恰当巧妙的切入点,巧妙运用一些经典、简单的结论,在解题时就有事半功倍之效。以一道抛物线两条切线交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探究,抛砖引玉,以期为新
摘 要:教师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初中生物学课堂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巧妙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微课;初中生物学;高效课堂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使用微课技术开展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的知识点。相比于传统视频教学,微课具有针对性、短小精悍、
摘 要:重新定义乡村学校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并分析在乡村学校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是促进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核心,目前乡村学校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其教学方法、观念都存在一些问题。在此,主要分析如何正确应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其真正走进乡村学校。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乡村学校;应用方法   就目前来看,我们国家无论在教育还是在科学信息技术方面,都在飞速发展,且如今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
摘 要: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具体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在目标设计中可以从挖掘教材特点,聚焦单元视角;突出学段特点,关注学生需求;精准目标陈述,凸显行为主体三方面加以考量。立足生本意识,优化目标设计,提升言语习得能力。   关键词:生本;学段;目标;陈述   如何在生本意识关照
摘 要:数学实验是为探索某个数学知识、检验某个数学结论或者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借助一定的工具或材料,在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开展的。这种活动融操作和思维于一体,是一种重要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关键词:数学实验;实践;研究   荷兰的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只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去
摘 要: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一些教师尝试新的课堂模式,生态课堂就是其一。以一节初中生物学课为例,探讨生态课堂的相关课题。   关键词:新形势;生态课堂;构建方法   一、前沿教育动态下的课堂新模式   早在20年前,教育部就在启动基础教育改革时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我国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奠定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到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