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原尼加拉瓜
离开哥斯达黎加的山地,驶过边界,周围立刻展开平坦的质朴的热带农牧场风光,惊人完美的火山锥就在侧前方清清楚楚地巍然耸立在路边,尖峰上白云缱绻。我因自己竟身在尼加拉瓜而有点激动。
一种造型粗犷而涂彩狂野的大巴出现在街头,非常之符合我对这个国家的预期。教堂墙外的地面积满尘土,温度炽烫,具有美洲土著人的粗壮脖颈和头颅特点的人们走在街上,好奇而平静地投过来目光。尽管我常常被人当作玛雅、秘鲁、老挝、缅甸、尼泊尔的本地人,因为我一向黑黝黝的颠沛流离很是亲民,但此刻从一辆车里钻出来拿相机比比划划,毕竟有嫌另类。
我们风驰纵行在两大块水体之间的狭长地带,最窄处只有19公里宽,西边是太平洋,东边是尼加拉瓜湖。当年中美洲地峡运河的首选方案,曾是经由圣胡安河进入尼加拉瓜湖,再挖运河穿过这19公里宽的低矮山丘。因为尼加拉瓜不肯授予美国喜欢的全部权利,运河才改而开凿在巴拿马。
蓝天下横无际涯出现的尼加拉瓜湖面积八千多平方公里。在曾经长期战乱、仍然贫穷不公的令旅人有点揪着心的这个国家,尤其是对刚刚入境时被狠狠盘查了一通的我们,制造了一种特别的开朗宽和感。
彩色格拉纳达
尼加拉瓜湖西北端的格拉纳达可以说锦绣成堆,它是西班牙美洲的最早的城市之一,始建于1524年,长期是尼加拉瓜的头牌商埠,其繁荣来自它水陆码头的地位。船只航行过整个湖面,顺圣胡安河而下,可通达加勒比海,也就通往了全世界。正如人和房产一样,位置造就了格拉纳达的价值。16世纪后期以后,英国皇家海军称霸加勒比海,但西班牙人在陆地上的殖民地站稳了脚,英国人总想夺取格拉纳达,却总没能如愿,双方的角力在圣胡安河沿线留下了要塞遗址。竞争还有个原因:很多人从加勒比海溯流圣胡安河而上,穿过尼加拉瓜湖,再越过小段陆地,就到达了太平洋沿岸,再往北,走到加利福尼亚,这条联通大陆两侧的路线十分重要。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圣胡安河归于沉寂,恢复到千万年的洪荒。然而今日格拉纳达因为一个全新的理由再度昌盛起来,它是尼加拉瓜的现代旅游业中心。
我们进入尼加拉瓜的第二天天黑时分,返回来投入了格拉纳达的怀抱。不能不说从山城马塔加尔帕到湖边的这一路下坡,我们走得很愉快。维克多在马塔加尔帕消失了很久,才带着几张当地人自己刻的音乐碟重显本尊。在城边他搭上了两个回妈妈家的姐妹,随着轻松的歌曲,妹妹在后座不时唱出旋律,姐姐矜持庄重,我则负责给车里所有人分发口香糖。绿色的丘陵起伏,公路美得超过彩带,以至于我担心维克多太过撒欢把我们弄死在异国他乡。入夜直扎城中,在广场边的漂亮旅馆住下,出去吃了顿风情万端的晚餐。一对父子挎着吉它给我们唱歌。那食物真是非常好吃,但是一如既往,我没记住吃的都是什么,只记住烛光外、芭蕉树旁这对形如兄弟的父子歌手,和缠住了维克多攀谈不止的一个出生于此地、后来到美国打工并定居下去的快乐的寂寞老太太。我不当他们西班牙语长谈的电灯泡,溜出去把阒寂昏暗的街道一条条走了个够。安详,静谧,影子里尼加拉瓜湖岸无限长的时光。
从旅馆出门往右走不多几个街区就是市场,一早开始放映阳光下活生生的电影,原汁原味的风俗色彩,迷宫一样的窄巷摊位,歪扭的大盆里煮着奇怪的浓汤,笸箩里我不认识的豆类,让我想起全世界的人日常吃着的诸多豆类都来自这个美洲笸箩。深棕色皮肤的人们,面对照相机多数都表现木讷,有人会似显警惕,但并不躲闪。维克多对昨早在莱昂我没叫他一起逛街心存不满,今天亦步亦趋盯紧了我,笑嘻嘻及时缓冲我和小贩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和紧张。好像依他的经验中南美洲的这种地方都危机四伏,或许那是他在委内瑞拉、秘鲁的亲历吧,反正我是迷途忘返,致力于猜想18到19世纪的景象,那时候只有女人们才到市场来,而她们拿咖啡豆作为货币。
尼加拉瓜这个国名来自一个土著部族的名字。在尼加拉瓜湖发现了大量土著文物,据信最古远的能上溯至35D0年以前,但坚实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格拉纳达的圣弗朗西思科修道院的博物馆很棒。这个外观朴素的修道院从建城之初就有,19世纪独立革命后,宗教权力曾被打击,这里成了尼加拉瓜的第一所大学,后来又恢复为修道院。博物馆内有一个展厅里全是石雕像,来自湖中的岛上,体现了美洲土著人与自然混一的世界观。那些人形兽头、或站或蹲的石像,有的高达二三米,有的细节已漫漶模糊。我们在尼加拉瓜湖岸和岛上屡屡遇到这种石像,可见存量不少,据信是公元9-13世纪的产物。人与自然混一的世界观在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程度低下的部族中能观察得更清楚,更容易理解,而现代都市人大力标榜的“爱护自然,尊重自然”,却总有隔靴搔痒之嫌。人与自然混一很可能意味着现代文明养育的人接受不了的生活方式,因为那等于听天由命,攀附在侥幸的边缘,大自然(气候、河流、森林、食物资源)的任何一个异动,都直接关乎部族的存或灭。不妨就近看一下今年春天新疆北部的大雪灾吧,实际上正是一模一样的雪灾,历史上致命地削弱了骄横无敌的匈奴和突厥。
后哥伦布时代的历史进程则足够清晰。尼加拉瓜人自称尼加。有一份资料说,尼加人口中77%是梅斯蒂索人,即白人和土著的混血后代,10%是白人,4%是土著印第安人,9%黑人。这些数字在不同资料中会有不同,但大轮廓是一致的。同一份资料接着说,尼加拉瓜阶级社会中,不同种族的社会地位不同,肤色越浅的地位越高,地位低的如要攀上阶梯,通常的途径是和肤色较浅的种族通婚。这不是法律,却是社会习规。尼加人和所有拉美国家的人一样,重视家庭。男人有大男子主义传统,表现方式之一是不停第征服异性,拥有情人是种荣耀。这个中美洲最穷的国家,整个美洲排名海地之后的第二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投资进入,在素以丰富的殖民时期风格建筑为夸耀的格拉纳达,城市中心已开始被不少尼加人抱怨不再属于尼加,房产蹿升,而本地商人也学会了对外国人(主要是北美人)双轨叫价,以至于有时尼加人要愤怒地对鬼迷心窍的商人吼道:怎么着,我哪儿看着像北美傻瓜?北美人也惊喜地发掘到了宝藏。他们有些人在本国娶不到老婆,跑来娶了尼加女人为妻,随后逐渐领悟他要养的不光是自己的老婆和老婆带来的孩子,还要养她的姐姐的孩子,要为老丈人付房子贷款,因为尼加入的家庭是一个整体,而且,人家嫁给你,你以为是为的什么?这算不得丑恶现象,只是生机勃勃的一个文化。
读着关于尼加拉瓜的文章,盘点在那里旅行的几天,越来越像2007年到老挝的感觉,都是极端落后贫穷的国家正急速起步,底子很薄,腐败盛行,战乱后遗症幽灵可见,然而由于国家小,人口少,注入的外部资金迅速显示成效。说格拉纳达不再属于尼加,证明了它正摆脱大家一般概念里这个国家的形象。格拉纳达不乏专为游客提供个性服务的商家,其中既有订做特制雪茄烟的作坊,也有娼寮。毋庸讳言,在这些年现代旅游业兴起的穷国,性旅游(愤世嫉俗者称之性剥削)都是潜流之一。城 市中心的建筑都涂了鲜丽的颜色,新旅馆一个个接踵现身,到处插着地产商出售房屋的牌子,让人误以为是政客选战正酣的宣传牌。稍微外围一点,色彩就渐次黯淡下去,状貌破旧的建筑顽强固守着阵地。中央广场的周围停着一串等客的绘彩大红大黑、车轮高大的观光马车。路口梭巡着换汇的人,他们胸前挂着政府颁的许可证,一把一把现钞就明晃晃攥在手里,旁边转悠着挎冲锋枪的警察。2007年7月15日的《芝加哥论坛报》的一文的标题是“快点去看尼加拉瓜”,副标题是“这个国家仍然风光如画,但是发展很快。”其中说:“新兴城市热之后经常有怀旧情绪跟随而来,怀念刚刚失掉的那个生活方式。迅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迅速失去魅力。”格拉纳达这颗殖民时期的宝石正急起直追,在失去昔日魅力方面争当一名后起之秀,不过这不等于它没有在产生新的魅力。
除了城市本身,格拉纳达的旅游圈还包含周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西北面不远的马萨亚,以土著人的陶器作坊和市场著称,而马萨亚火山国家公园是远来造访中美洲这样的火山带不应该错过的景点。这是一片盾形火山(shield Volcano),它的一个喷口日夜冒出二氧化硫烟雾,进入21世纪以来已几次做过喷射物质的动作,2001年还造成一名游客死亡。汽车直接开到火山口边缘的停车场,停放时必须遵照一个原则,就是万一喷发,车子启动逃走时不需倒车。停车场管理员从远处大声吆喝,指挥我们停车的朝向。牌子上写着:因为有毒气体,游客不要在此地停留二十分钟以上。我们俯看火山口里,烟雾从不规则深坑的底部冒上来,随风向飘摆不定,扑面时袭痛眼睛和喉咙。旁边另一火山口的位置稍高,已经不让汽车开上去了,只许徒步,管理员说山体随时可能坍塌,所以要减少重量和振动。从观景台眺望平原,大湖隐约卧在天边。
尼加拉瓜湖的形状大致是长圆形,西北——东南走向,大部分湖岸平滑,离格拉纳达不远有一块陆地突入湖水,不知因何破碎成了三百多个小岛,成为富人们各自据有的私人水中村落,其间水道迂迴,有的被浓荫遮蔽,或者干脆两边被同一家买了,架上了空中走廊。很多岛主是欧美人,他们呆腻了就会转手出让,价格随着经济好转而抬升。尼加拉瓜欢迎这些外来投资,所以政府大力提供方便。岛上树木繁茂,枝叶间挂着一簇簇的奇怪鸟巢。房屋别致,姿态各异,比如有一幢像是涂满红色的玛雅宫殿。乘小机船游览岛群是个观光项目,有几个岛提供食宿服务。当然没必要把300多个岛都看了,要是不登岛,转悠一两小时就足够生厌了。驶过格拉纳达和岛群之间的开阔水面,岸上火山苍郁隆起,湖面风催云卷,心胸顿觉豪迈。
生态奥梅特佩岛
告别格拉纳达那天傍晚,我们连人带车赶上了开往大湖中的奥梅特佩岛的最后一班船。解缆时,像陆地送行我们,又像岛屿迎接我们,红霞迅即烧满了天空,何等壮丽辉煌,我呆了!晚霞遍天的景象也见过了不少,可这是在尼加拉瓜湖上,船头前方越过水面是两座并肩而立的完美火山锥,后面是陆地地平线上棕榈树的黑影,水里涌动着来自天空各部分的大块颜色,而闪电正在那两座火山顶上浓聚的极之高耸的巨硕云团里爆炸、窜跃。航向:一个对之近乎一无所知的地界。我站在船顶甲板上默默无言。维克多和一个本地商人攀谈上了,两人一罐一罐不停喝啤酒,直到码头。黑夜已彻底笼罩,上岸行驶,两束车灯以外一切都任君猜想,车灯内雨丝纷洒。
奥梅特佩岛是一个哑铃形状的岛屿,摆在尼加拉瓜湖中偏西,由两座火山构成,在土著语言里,岛名的意思是“双山”。穿过尼加拉瓜国境的火山带就像排了一个整齐队列,从西北开向东南,一脚踏进了大泽的,就是双山的这两名士兵,其中一座山峰高约海拔1600米,名叫康赛普西翁,还在冒烟;另一座约海拔1300米,名叫马德拉斯,火山口里已积成一片蓝晶晶的小湖。我们当晚跟着维克多在船上结识的那个男人,缓到康山后面,住进了他开的旅馆,这是本地的生态旅游客栈之一。墙上贴着岛屿的等高线地图,就着灯看,火山锥的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陡峻,上升很快;等高线呈现一圈圈简单均匀的环形,说明圆锥体近乎完美。那夜大雨滂沱,坐在院内的餐棚下,老板陪着吃饭。他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乌克兰(当时属于苏联)留学,亲历了苏联解体巨变。盘子里食物非常美味,以鱼为主。我记不得其他的,但记得雨声雷声大作的谈话氛围,说及漂亮的苏联姑娘,说及火山岛生态旅游和本地的美洲土著人。细小的雨珠进溅到我的记事本上,我小心拭去。老板显然希望我们跟他去登火山口,但没时间了,我们后天中午在圣何塞有一班飞机要赶,而岛上的土著文化遗存我是不可割爱不看的。
这个岛是个重要的航行中继站,由加勒比海上溯圣胡安河而来的船只,经过这里前往格拉纳达。当年英国和法国海盗悄聚岛上,好几次向西班牙人守卫的格拉纳达发动攻击。海盗该如何喜爱这个岛,用膝盖也想得出,这简直就是天赐的匪窝、人间蓬莱,四面被滔滔大水环护,岛上山高林密,崖脚掩蔽着良港,又有足够多的岸边平地,土地肥沃(这是当然,有火山嘛),大农场毗邻小渔村,湖上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时浊浪排空,山岳潜形,一时又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整篇《岳阳楼记》都适宜吟诵。土著人正是因为这得天独厚的庇护所,才发展出了奇特而不乏神秘色彩的文化。传说一个北方部族为了躲避侵害,按他们冥冥中看见的大湖里屹立两座山的视像的指引,来到了这里。
岛上两个港口的所在地就是两个主要城镇,都不大,连接两个城镇的柏油路面是2005年才铺的,其他地方的人口聚居程度更低,道路全是土路。一大早,我们就在湿漉漉的空气里出了镇子,不久又离开柏油或石砌路面,跨过了哑铃细腰,驶入较小的火山岛。当模样狂野的大鼻子公交大巴从林中摇摇摆摆循着环岛土路开出来,几乎可认定那是一头猛兽浮现。我们的小车在这种路上真是勉为其难。这应该是越野摩托车的福地。
虽然土路颠簸好如沸海行舟,旅游业的痕迹却清晰可见。这地方生态旅游业已开展了十多年,大多数生意是本地人开的,这一点难能可贵,国际化的英文路牌指示着客栈、山泉池塘和一些地方风物展览室,证明来访的外国人不少。我们并没遇见任何外国游客,遇到的是迎面而来的牛群,骑在马背上笑眯眯的小姐妹,和小教堂门外等待做礼拜的一大群土著妇女,她们悄无声息紧密站在一起,面对我的镜头也几乎毫无表情变化。我们心无旁骜直奔土著石刻,拐进一条岔道后,路面变成了两条石板带,汽车像走轨道似的,最后开上一面陡坡,抵达了简易路的终点。一扇柴门,几座草顶房屋,是一家生态旅游客栈,廊下挂着吊床,摆着躺椅,房子后就是散布在草树间的岩石雕刻。实际上刚才已看见了路边这样的岩块,大的有一人多高,小的只有一二尺。雕刻大约像中国贺兰山岩刻那样的深浅,图案则比贺兰山的复杂得多,大量使用回旋线条,有的似是人面,有的是动物,大多数难以辨认。岩块都已被简单的小棚子掩盖上了。岩刻的分布调查工作是1990年代开始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利用每年旱季,已经发现
离开哥斯达黎加的山地,驶过边界,周围立刻展开平坦的质朴的热带农牧场风光,惊人完美的火山锥就在侧前方清清楚楚地巍然耸立在路边,尖峰上白云缱绻。我因自己竟身在尼加拉瓜而有点激动。
一种造型粗犷而涂彩狂野的大巴出现在街头,非常之符合我对这个国家的预期。教堂墙外的地面积满尘土,温度炽烫,具有美洲土著人的粗壮脖颈和头颅特点的人们走在街上,好奇而平静地投过来目光。尽管我常常被人当作玛雅、秘鲁、老挝、缅甸、尼泊尔的本地人,因为我一向黑黝黝的颠沛流离很是亲民,但此刻从一辆车里钻出来拿相机比比划划,毕竟有嫌另类。
我们风驰纵行在两大块水体之间的狭长地带,最窄处只有19公里宽,西边是太平洋,东边是尼加拉瓜湖。当年中美洲地峡运河的首选方案,曾是经由圣胡安河进入尼加拉瓜湖,再挖运河穿过这19公里宽的低矮山丘。因为尼加拉瓜不肯授予美国喜欢的全部权利,运河才改而开凿在巴拿马。
蓝天下横无际涯出现的尼加拉瓜湖面积八千多平方公里。在曾经长期战乱、仍然贫穷不公的令旅人有点揪着心的这个国家,尤其是对刚刚入境时被狠狠盘查了一通的我们,制造了一种特别的开朗宽和感。
彩色格拉纳达
尼加拉瓜湖西北端的格拉纳达可以说锦绣成堆,它是西班牙美洲的最早的城市之一,始建于1524年,长期是尼加拉瓜的头牌商埠,其繁荣来自它水陆码头的地位。船只航行过整个湖面,顺圣胡安河而下,可通达加勒比海,也就通往了全世界。正如人和房产一样,位置造就了格拉纳达的价值。16世纪后期以后,英国皇家海军称霸加勒比海,但西班牙人在陆地上的殖民地站稳了脚,英国人总想夺取格拉纳达,却总没能如愿,双方的角力在圣胡安河沿线留下了要塞遗址。竞争还有个原因:很多人从加勒比海溯流圣胡安河而上,穿过尼加拉瓜湖,再越过小段陆地,就到达了太平洋沿岸,再往北,走到加利福尼亚,这条联通大陆两侧的路线十分重要。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圣胡安河归于沉寂,恢复到千万年的洪荒。然而今日格拉纳达因为一个全新的理由再度昌盛起来,它是尼加拉瓜的现代旅游业中心。
我们进入尼加拉瓜的第二天天黑时分,返回来投入了格拉纳达的怀抱。不能不说从山城马塔加尔帕到湖边的这一路下坡,我们走得很愉快。维克多在马塔加尔帕消失了很久,才带着几张当地人自己刻的音乐碟重显本尊。在城边他搭上了两个回妈妈家的姐妹,随着轻松的歌曲,妹妹在后座不时唱出旋律,姐姐矜持庄重,我则负责给车里所有人分发口香糖。绿色的丘陵起伏,公路美得超过彩带,以至于我担心维克多太过撒欢把我们弄死在异国他乡。入夜直扎城中,在广场边的漂亮旅馆住下,出去吃了顿风情万端的晚餐。一对父子挎着吉它给我们唱歌。那食物真是非常好吃,但是一如既往,我没记住吃的都是什么,只记住烛光外、芭蕉树旁这对形如兄弟的父子歌手,和缠住了维克多攀谈不止的一个出生于此地、后来到美国打工并定居下去的快乐的寂寞老太太。我不当他们西班牙语长谈的电灯泡,溜出去把阒寂昏暗的街道一条条走了个够。安详,静谧,影子里尼加拉瓜湖岸无限长的时光。
从旅馆出门往右走不多几个街区就是市场,一早开始放映阳光下活生生的电影,原汁原味的风俗色彩,迷宫一样的窄巷摊位,歪扭的大盆里煮着奇怪的浓汤,笸箩里我不认识的豆类,让我想起全世界的人日常吃着的诸多豆类都来自这个美洲笸箩。深棕色皮肤的人们,面对照相机多数都表现木讷,有人会似显警惕,但并不躲闪。维克多对昨早在莱昂我没叫他一起逛街心存不满,今天亦步亦趋盯紧了我,笑嘻嘻及时缓冲我和小贩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和紧张。好像依他的经验中南美洲的这种地方都危机四伏,或许那是他在委内瑞拉、秘鲁的亲历吧,反正我是迷途忘返,致力于猜想18到19世纪的景象,那时候只有女人们才到市场来,而她们拿咖啡豆作为货币。
尼加拉瓜这个国名来自一个土著部族的名字。在尼加拉瓜湖发现了大量土著文物,据信最古远的能上溯至35D0年以前,但坚实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格拉纳达的圣弗朗西思科修道院的博物馆很棒。这个外观朴素的修道院从建城之初就有,19世纪独立革命后,宗教权力曾被打击,这里成了尼加拉瓜的第一所大学,后来又恢复为修道院。博物馆内有一个展厅里全是石雕像,来自湖中的岛上,体现了美洲土著人与自然混一的世界观。那些人形兽头、或站或蹲的石像,有的高达二三米,有的细节已漫漶模糊。我们在尼加拉瓜湖岸和岛上屡屡遇到这种石像,可见存量不少,据信是公元9-13世纪的产物。人与自然混一的世界观在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程度低下的部族中能观察得更清楚,更容易理解,而现代都市人大力标榜的“爱护自然,尊重自然”,却总有隔靴搔痒之嫌。人与自然混一很可能意味着现代文明养育的人接受不了的生活方式,因为那等于听天由命,攀附在侥幸的边缘,大自然(气候、河流、森林、食物资源)的任何一个异动,都直接关乎部族的存或灭。不妨就近看一下今年春天新疆北部的大雪灾吧,实际上正是一模一样的雪灾,历史上致命地削弱了骄横无敌的匈奴和突厥。
后哥伦布时代的历史进程则足够清晰。尼加拉瓜人自称尼加。有一份资料说,尼加人口中77%是梅斯蒂索人,即白人和土著的混血后代,10%是白人,4%是土著印第安人,9%黑人。这些数字在不同资料中会有不同,但大轮廓是一致的。同一份资料接着说,尼加拉瓜阶级社会中,不同种族的社会地位不同,肤色越浅的地位越高,地位低的如要攀上阶梯,通常的途径是和肤色较浅的种族通婚。这不是法律,却是社会习规。尼加人和所有拉美国家的人一样,重视家庭。男人有大男子主义传统,表现方式之一是不停第征服异性,拥有情人是种荣耀。这个中美洲最穷的国家,整个美洲排名海地之后的第二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投资进入,在素以丰富的殖民时期风格建筑为夸耀的格拉纳达,城市中心已开始被不少尼加人抱怨不再属于尼加,房产蹿升,而本地商人也学会了对外国人(主要是北美人)双轨叫价,以至于有时尼加人要愤怒地对鬼迷心窍的商人吼道:怎么着,我哪儿看着像北美傻瓜?北美人也惊喜地发掘到了宝藏。他们有些人在本国娶不到老婆,跑来娶了尼加女人为妻,随后逐渐领悟他要养的不光是自己的老婆和老婆带来的孩子,还要养她的姐姐的孩子,要为老丈人付房子贷款,因为尼加入的家庭是一个整体,而且,人家嫁给你,你以为是为的什么?这算不得丑恶现象,只是生机勃勃的一个文化。
读着关于尼加拉瓜的文章,盘点在那里旅行的几天,越来越像2007年到老挝的感觉,都是极端落后贫穷的国家正急速起步,底子很薄,腐败盛行,战乱后遗症幽灵可见,然而由于国家小,人口少,注入的外部资金迅速显示成效。说格拉纳达不再属于尼加,证明了它正摆脱大家一般概念里这个国家的形象。格拉纳达不乏专为游客提供个性服务的商家,其中既有订做特制雪茄烟的作坊,也有娼寮。毋庸讳言,在这些年现代旅游业兴起的穷国,性旅游(愤世嫉俗者称之性剥削)都是潜流之一。城 市中心的建筑都涂了鲜丽的颜色,新旅馆一个个接踵现身,到处插着地产商出售房屋的牌子,让人误以为是政客选战正酣的宣传牌。稍微外围一点,色彩就渐次黯淡下去,状貌破旧的建筑顽强固守着阵地。中央广场的周围停着一串等客的绘彩大红大黑、车轮高大的观光马车。路口梭巡着换汇的人,他们胸前挂着政府颁的许可证,一把一把现钞就明晃晃攥在手里,旁边转悠着挎冲锋枪的警察。2007年7月15日的《芝加哥论坛报》的一文的标题是“快点去看尼加拉瓜”,副标题是“这个国家仍然风光如画,但是发展很快。”其中说:“新兴城市热之后经常有怀旧情绪跟随而来,怀念刚刚失掉的那个生活方式。迅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迅速失去魅力。”格拉纳达这颗殖民时期的宝石正急起直追,在失去昔日魅力方面争当一名后起之秀,不过这不等于它没有在产生新的魅力。
除了城市本身,格拉纳达的旅游圈还包含周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西北面不远的马萨亚,以土著人的陶器作坊和市场著称,而马萨亚火山国家公园是远来造访中美洲这样的火山带不应该错过的景点。这是一片盾形火山(shield Volcano),它的一个喷口日夜冒出二氧化硫烟雾,进入21世纪以来已几次做过喷射物质的动作,2001年还造成一名游客死亡。汽车直接开到火山口边缘的停车场,停放时必须遵照一个原则,就是万一喷发,车子启动逃走时不需倒车。停车场管理员从远处大声吆喝,指挥我们停车的朝向。牌子上写着:因为有毒气体,游客不要在此地停留二十分钟以上。我们俯看火山口里,烟雾从不规则深坑的底部冒上来,随风向飘摆不定,扑面时袭痛眼睛和喉咙。旁边另一火山口的位置稍高,已经不让汽车开上去了,只许徒步,管理员说山体随时可能坍塌,所以要减少重量和振动。从观景台眺望平原,大湖隐约卧在天边。
尼加拉瓜湖的形状大致是长圆形,西北——东南走向,大部分湖岸平滑,离格拉纳达不远有一块陆地突入湖水,不知因何破碎成了三百多个小岛,成为富人们各自据有的私人水中村落,其间水道迂迴,有的被浓荫遮蔽,或者干脆两边被同一家买了,架上了空中走廊。很多岛主是欧美人,他们呆腻了就会转手出让,价格随着经济好转而抬升。尼加拉瓜欢迎这些外来投资,所以政府大力提供方便。岛上树木繁茂,枝叶间挂着一簇簇的奇怪鸟巢。房屋别致,姿态各异,比如有一幢像是涂满红色的玛雅宫殿。乘小机船游览岛群是个观光项目,有几个岛提供食宿服务。当然没必要把300多个岛都看了,要是不登岛,转悠一两小时就足够生厌了。驶过格拉纳达和岛群之间的开阔水面,岸上火山苍郁隆起,湖面风催云卷,心胸顿觉豪迈。
生态奥梅特佩岛
告别格拉纳达那天傍晚,我们连人带车赶上了开往大湖中的奥梅特佩岛的最后一班船。解缆时,像陆地送行我们,又像岛屿迎接我们,红霞迅即烧满了天空,何等壮丽辉煌,我呆了!晚霞遍天的景象也见过了不少,可这是在尼加拉瓜湖上,船头前方越过水面是两座并肩而立的完美火山锥,后面是陆地地平线上棕榈树的黑影,水里涌动着来自天空各部分的大块颜色,而闪电正在那两座火山顶上浓聚的极之高耸的巨硕云团里爆炸、窜跃。航向:一个对之近乎一无所知的地界。我站在船顶甲板上默默无言。维克多和一个本地商人攀谈上了,两人一罐一罐不停喝啤酒,直到码头。黑夜已彻底笼罩,上岸行驶,两束车灯以外一切都任君猜想,车灯内雨丝纷洒。
奥梅特佩岛是一个哑铃形状的岛屿,摆在尼加拉瓜湖中偏西,由两座火山构成,在土著语言里,岛名的意思是“双山”。穿过尼加拉瓜国境的火山带就像排了一个整齐队列,从西北开向东南,一脚踏进了大泽的,就是双山的这两名士兵,其中一座山峰高约海拔1600米,名叫康赛普西翁,还在冒烟;另一座约海拔1300米,名叫马德拉斯,火山口里已积成一片蓝晶晶的小湖。我们当晚跟着维克多在船上结识的那个男人,缓到康山后面,住进了他开的旅馆,这是本地的生态旅游客栈之一。墙上贴着岛屿的等高线地图,就着灯看,火山锥的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陡峻,上升很快;等高线呈现一圈圈简单均匀的环形,说明圆锥体近乎完美。那夜大雨滂沱,坐在院内的餐棚下,老板陪着吃饭。他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乌克兰(当时属于苏联)留学,亲历了苏联解体巨变。盘子里食物非常美味,以鱼为主。我记不得其他的,但记得雨声雷声大作的谈话氛围,说及漂亮的苏联姑娘,说及火山岛生态旅游和本地的美洲土著人。细小的雨珠进溅到我的记事本上,我小心拭去。老板显然希望我们跟他去登火山口,但没时间了,我们后天中午在圣何塞有一班飞机要赶,而岛上的土著文化遗存我是不可割爱不看的。
这个岛是个重要的航行中继站,由加勒比海上溯圣胡安河而来的船只,经过这里前往格拉纳达。当年英国和法国海盗悄聚岛上,好几次向西班牙人守卫的格拉纳达发动攻击。海盗该如何喜爱这个岛,用膝盖也想得出,这简直就是天赐的匪窝、人间蓬莱,四面被滔滔大水环护,岛上山高林密,崖脚掩蔽着良港,又有足够多的岸边平地,土地肥沃(这是当然,有火山嘛),大农场毗邻小渔村,湖上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时浊浪排空,山岳潜形,一时又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整篇《岳阳楼记》都适宜吟诵。土著人正是因为这得天独厚的庇护所,才发展出了奇特而不乏神秘色彩的文化。传说一个北方部族为了躲避侵害,按他们冥冥中看见的大湖里屹立两座山的视像的指引,来到了这里。
岛上两个港口的所在地就是两个主要城镇,都不大,连接两个城镇的柏油路面是2005年才铺的,其他地方的人口聚居程度更低,道路全是土路。一大早,我们就在湿漉漉的空气里出了镇子,不久又离开柏油或石砌路面,跨过了哑铃细腰,驶入较小的火山岛。当模样狂野的大鼻子公交大巴从林中摇摇摆摆循着环岛土路开出来,几乎可认定那是一头猛兽浮现。我们的小车在这种路上真是勉为其难。这应该是越野摩托车的福地。
虽然土路颠簸好如沸海行舟,旅游业的痕迹却清晰可见。这地方生态旅游业已开展了十多年,大多数生意是本地人开的,这一点难能可贵,国际化的英文路牌指示着客栈、山泉池塘和一些地方风物展览室,证明来访的外国人不少。我们并没遇见任何外国游客,遇到的是迎面而来的牛群,骑在马背上笑眯眯的小姐妹,和小教堂门外等待做礼拜的一大群土著妇女,她们悄无声息紧密站在一起,面对我的镜头也几乎毫无表情变化。我们心无旁骜直奔土著石刻,拐进一条岔道后,路面变成了两条石板带,汽车像走轨道似的,最后开上一面陡坡,抵达了简易路的终点。一扇柴门,几座草顶房屋,是一家生态旅游客栈,廊下挂着吊床,摆着躺椅,房子后就是散布在草树间的岩石雕刻。实际上刚才已看见了路边这样的岩块,大的有一人多高,小的只有一二尺。雕刻大约像中国贺兰山岩刻那样的深浅,图案则比贺兰山的复杂得多,大量使用回旋线条,有的似是人面,有的是动物,大多数难以辨认。岩块都已被简单的小棚子掩盖上了。岩刻的分布调查工作是1990年代开始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利用每年旱季,已经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