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提示”,讲好童话故事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ubaiji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四篇引人入胜的、有思维价值的童话故事。人文主题指向“改变”。有因为不断改变,而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如《青蛙卖泥塘》;有因为不断努力,耐心等待,而不断成长的,如《小毛虫》;而《蜘蛛开店》《大象的耳朵》则围绕“改变”,讲述了妙趣横生的故事。“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提示”从何而来?如何运用“提示”讲好故事?笔者从单元整体角度出发,根据文体特点,结合文章的共性,求同存异,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尝试。
  一、 借助提示,让故事由“长”变“短”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对童话的情节进行简练概括显然很有必要,但把“长”文章读“短”,并进行准确的概括,这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必须基于学情,提供一些适合学生的“提示”。
  1.借助关键词,梳理框架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关键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如,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改变”,教学《大象的耳朵》一文时,教师在学生初读时可提出“文章中大象的耳朵是如何变化的?”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就能梳理出几个关键词:“耷拉”“竖起来”。教学中借助关键词语,教师再提供“一开始”“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引导学生连接,故事的主要情节就一清二楚了。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方法做铺垫,在学习《小毛虫》一文时,面对“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梳理出文章主要写了“小毛虫从毛毛虫结成茧子,最后变成蝴蝶”的故事。
  2.借助示意图(《蜘蛛开店》课后第1题),巧妙“瘦身”
  “示意图”简单明了,它突出了重点,省略了很多次要的细节。课堂上,初读课文后,借助“示意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品读课文后,有了“示意图”的帮助,学生可以顺利地将文章进行复述。在《蜘蛛开店》的教学中,初读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梳理出文章的主要脉络,并形成习题示意图,对文章进行首次“瘦身”——将文章概括成一段文字:“一只蜘蛛因为无聊想开店,于是他先卖口罩,遇到了顾客河马;然后卖围巾,遇到了顾客长颈鹿;后来又卖袜子,结果遇到了顾客蜈蚣……”在第二次进行归纳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示意图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进行简洁的概括,将文章主要内容提炼为:“一只蜘蛛想开店,原本以为很简单,结果总是很麻烦。”借助“示意图”反复提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会一次次得到训练和提升。
  二、 借助生活,让故事讲得“精彩”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提示讲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需要建立在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童话来源于生活,4篇童话的主人公都是被赋予了人物形象的动物,他们具有人的特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着众多的联结点,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联结点进行“提示”,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1.借助生活理解詞语,让讲述有画面
  要想让故事讲得精彩,就要能调动听众的多种感官。在讲故事时,让故事具有“画面感”,能有效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有了真实的生活做铺垫,学生的脑海中才能更好地形成具体“画面”,进而输出为言语表达,讲出画面。教学《青蛙卖泥塘》一文中的“吆喝”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见过卖东西时吆喝的场景吗?”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就被唤醒了,从而理解了“吆喝”的意思,而他们的脑海中有了画面感,讲述故事的时候“吆喝”起来自然像模像样。像这样为讲述故事需要做好理解准备的词语,还有《小毛虫》一文中的“笨手笨脚”“九牛二虎之力”,《蜘蛛开店》中的“寂寞”等。
  2.借助生活体悟表达,让讲述有
  共鸣
  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到文章不是生涩枯燥的文字,而是饱含感情的一种存在,作者在创作时向其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真情投入,不仅要读进去, 更要读出来;不仅要读懂作者, 更要读懂自己。在《小毛虫》一文中,为了感受小毛虫的“可怜”,教师可以联结生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看图片,想象说话:七星瓢虫既会(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清幽、陶醉”等词语。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涵泳语言,朗读语段,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的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穷人对音乐的热爱。  4.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贝多
语文要素作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单元编制的重要元素,在单元中并非如同文本、提示、练习题等实体,它是以非实体的方式,存在于单元学习的过程与情境之中,表现为学习的策略、视角、方法、工具等。它既是指对学生单元语文实践的指导,又是指学生单元学习的结果。但是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一旦以很少的文字被提炼出来,就成为抽象的概念,就容易陷入“要素空转”,即要素并没有落实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体验,而是简单地从课文中抽取出相关
文本解读  《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童话故事,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我”童真、童趣的眼睛看周围事物,告诉学生“童话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以创造童话”的道理。  课文配有两幅图画。第一幅图是渡口旁的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窝,有助于学生了解枫树与喜鹊窝的位置关系。第二幅图展现了太阳初升时的美丽景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知识的场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课文共有13个自然
崔峦先生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风起云涌,流派迭出,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如何让语文教学在这样的“异彩纷呈”中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如何删繁就简、求真务实,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读真思、真正提高语文素养?现以《猫》一课的备课构想为例,浅谈我是怎样通过层层递进的“涵泳三读”来追寻形式简约而内涵丰盈的语文课堂的。  《猫》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
自课程改革以来,口语交际教学被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但从实践层面考查又极不乐观,有些做法亟待反思、澄清和改进。  一、 口语交际教什么  在许多教师看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回答是:“这节口语交际课教什么?教辩论。”倘若再问下去,会说“主要辩论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类似的现象在教学中屡见不鲜。显然,教师对“教什么”缺乏自觉、主动的关切,或者说他们全然信赖教材,把教学要求视为学习内容
“衔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事物相连接”,在教育学中,“衔接”理论体现在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拉尔夫·泰勒的观点中。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课程组织应遵守三个原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这三个原则使“衔接”这一概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小衔接”就是指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之间语文教学的前后连接。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
编者按:今年五月,编者在江苏丹阳参加教研活动。活动中展播了张晨晖老师团队研发的几个整本书阅读“微课”,我当时就被震撼了。心想若是孩子们能看到这样的“微课”,一定会喜欢上读书,一定会成为一个“小书迷”。这样的导读策略太好了、太有效了!为了把这个好东西分享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教师受益,我们特约了这一组稿件,分别从总述及三个学段课例展现了此项研究的概况,希望能给大家启迪。再次感谢张晨晖老师及团队的
教学目标:  1.朗读诗句,交流心得,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  2.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了解古代著名诗人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品。  3.朗读感悟,积累语言,体会诗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优美性。  4.仿写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交流,统整诗歌特点  1.导语:本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这4首诗歌,诗人以优美的
文本解读  《请你帮个忙》是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本课的教学要点是“礼貌用语”。然而,语言本身及其学习、运用,只有放置在具体的情境中即语境中才有意义。作为教材体系内的语言学习,口语交际的意义情境是由教材创设的文本情境所规约的。《请你帮个忙》设计了问路、借笔、捡球三个教材情境,凸显出鲜明的生活性——口语交际的生活性是极具交际意味的。教材情境凸显出的生活性要求“礼貌用语”的使用也必须
文本解读  本篇课文共6个自然段,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第1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首尾呼应,既保证了文本的完整性,又能激发起学生对太空生活与相关知识的兴趣。其他四个自然段围绕着“有趣”这一核心词语,向我们展示了在宇宙飞船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等几件日常生活小事。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太空“趣”事展开,体现激趣—探趣—品趣—说趣—求趣的一个层层深入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