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庄则栋到郎平,从张怡宁到滕海滨,从何可欣到马龙……这些奥运冠军、世界冠军都有一个引以为傲的称谓——“坛里人”。“坛里”有他们的青春、欢笑和泪水,承载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这个让冠军们魂牵梦绕的“坛里”,就是享誉中外的冠军摇篮先农坛。
先农坛是北京的五坛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及举行藉田典礼的场所。辛亥革命后,先农坛逐渐废弃,荒草丛生。1937年,北平市政府在先农坛修建了“北平公共体育场”。
先农坛体育场是民国时期、乃至建国初期北京唯一的大型公共体育场,它见证了一个个辉煌的历史时刻:1949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举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出席,从而使这座体育场载入中国共产党党史;同年10月23日,这里举办了新中国第一场综合运动会——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周恩来、彭真、薄一波等国家领导人莅临观赛;1953年,北京体育大学的前身中央体育学院在此成立;1955年10月2日,第一届全国工人运动会在这里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等同志莅临会场;同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先农坛体育场观看了中华体总体训班与苏联泽尼特足球队的比赛,这是他一生中观看的唯——场国际足球赛;1957年,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在先农坛体育场举行的一次田径比赛中,跃过了1.77米,打破了当时女子跳高的世界纪录;1974年,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到先农坛体育场观看了北京足球队和乌干达足球队的比赛……在中国,没有任何一座体育场像先农坛,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又紧跟历史前进的步伐。
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与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体育团队的交往渐多,建立自己的运动对十分重要。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说:“祖国的首都是祖国的门面,没有高水平的运动队是不行的。”1956年,国家体委将足球、篮球、排球和乒乓球四支国家集训下放到北京,安排在先农坛体育场训练。乒乓球国手王传耀、姜永宁、岑淮光、邱钟惠,足球宿将年维泗、史万春,篮球名将钱澄海、白金申陆续来到先农坛。这里云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体育人才,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体育摇篮。
北京的优秀运动队自组建伊始,即由市体委直接领导。始名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竞技指导科,先后改名北京师范学院运动系、北京体育师范学院运动系、北京市体工大队、先农坛体育训练基地,1988年改名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管理的项目最多时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游泳、自行车等20个。
北京运动队建立之初,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全国人民满怀豪情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是人们信仰坚定,精神世界丰富充实。运动员们的教育就是“我们是中国人,要为祖国争光”、“运动员是国家用金子堆起来的,国家对你们的照顾远多于普通人,你们要报效国家”。庄则栋的教练岑淮光培养了多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国家授予的特等奖仅仅是一套《毛泽东选集》和一支钢笔。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八个队员挤在一间十平方米的宿舍。训练设施也异常简陋,有些项目根本没有训练场地。队员们因陋就简,自力更生,网球队员自己平整场地;体操队员自己挖海绵坑;田径运动员在煤渣跑道上训练,冬天队员们穿着钉子鞋练习时,刨得跑道上冰碴四溅;由于没有训练馆,乒乓球队员只能在车库训练。车库紧挨锅炉房,冬天烧煤取暖时,煤灰粉尘弥漫车库,每天训练结束,满脸都是黑煤灰。但这也培养了队员们艰苦创业、不畏艰辛的意志,大家始终保持忘我的乐观主义精神,锐意进取,勇创佳绩。
这段时期也是英才辈出的阶段。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刚刚组建不久的北京乒乓球队就囊括五枚金牌,排球、足球、篮球等运动队也雄踞国内强队之列。庄则栋蝉联第26、27、28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成为中国第—个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荣获“三连冠”的选手。1961年,邱钟惠荣获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1964年,田径运动员吴浮山以1.79米的高度打破女子跳高全国纪录。1965年的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北京队获得29个冠军,打破28项全国纪录,少数项目的运动成绩达到当时世界水平。同年,田径运动员崔麟和梁仕强110米跨栏的成绩分别达到13秒5和13秒6,名列当年世界的第一、二位,如果有机会参加奥运会,可能早已改写中国奥运会的金牌历史。抗击“非典”中大显身手的钟南山院士、原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楼大鹏都曾在先农坛体育场集训。
1959年至1961年,中国遭遇三年灾害,国家采用定量供应粮食政策,运动员每人每月粮食定额为28.5斤。体操队员们为节约粮食,自觉将粮食定额减至8斤,虽然饿得四肢无力,仍然坚持训练。为了改善伙食,队员们利用业余时间种菜养猪。这恐怕在世界运动队也没有先例。
十年动乱中,北京运动队成了“重灾区”,有的项目被解散,没有解散的项目也停止正常训练。许多优秀队员被关押、批斗、下放劳动,甚至迫害致死。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运动队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在1979年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北京获得43个冠军,打破23项全国纪录,总成绩居全国第二位。李伟男在第八、九、十届亚运会上连夺3次男子铁饼冠军;郎平作为中国女排的主力,为中国队“五连冠”做出了突出贡献;男子乒乓球选手滕毅1987年获第8届世界杯冠军。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网球队员孟强华独揽男子团体、男子双打两枚金牌,取得了中国男子网球史上的最佳战绩。而后,他代表中国参加了1989、1990、1991年戴维斯杯网球公开赛。1992年,他参加了巴塞罗那奥运会,成为第一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选手。
当然,先农坛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北京球迷的最爱——国安足球队,这支绿色狂飙给京城球迷带来了激情和欢乐,沈祥福、高洪波、李辉、高峰、谢锋、曹限东、魏克兴、米乐、符宾等的绿色身影是球迷难忘的回忆。
随着首都体育事业的发展,北京陆续兴建了多个训练基地。各个基地早期的领导和教练大多都是先农坛培养的人才,他们发扬了“坛里人”敢于拼搏、勇争第一的优良传统,续写北京竞技体育的传奇。目前,先农坛体校仍拥有田径、体操、乒乓球、网球等七个运动队。
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农坛体校再创辉煌。乒乓队连续9年获世界单打冠军、团体冠军,蝉联1O次全国乒乓球单打、团体冠军。2006年,体操队员张楠、周卓如在丹麦举行的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获得女子团体冠军,是中国第一次获得女子团体冠军。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张怡宁力克强手,蝉联两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并获女子团体冠军,“高低杠公主”何可欣夺得高低杠冠军和女子体操团体冠军,滕海滨夺得鞍马冠军。
50余年来,先农坛体校战功卓著,群英荟萃,为中国体 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功勋,先后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人才1万余人,其中64人次获得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1980年以来,共有147人次获得亚洲冠军,1229人次获得全国冠军。这里还涌现出岑淮光、马元安、李隼、刘群琳、周树森、谢昭等众多著名教练员。北京体育健儿凭藉顽强的作风、精湛的技术在国内外赛场征服了亿万观众的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北京运动队不仅是叱诧风云的体坛劲旅,也是传播友谊的和平使者。1971年,庄则栋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主动与“搭错车”的美国队员科恩握手,并赠送一块中国杭州织锦。这一新闻轰动了世界,并促成了中美乒乓球队互访,继而“小球推动大球”,使中美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多年来,北京运动队的队员前往世界各地参访比赛,足迹遍及五大洲,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运动队还担负向国外派遣教练员的援外任务。乒乓球教练王大勇在厄瓜多尔两次受到雷昂总统的接见,被授予“优秀教练员”的称号;在比利时执教期间,他培养出曾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塞弗。乒乓球教练刘世旭在印度尼西亚援外期间,悉心指导。培养的队员荣获印尼全国冠军。徐志崇教练培养的阿根廷运动员获得泛美运动会亚军,成为该国在国际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体操队教练马适、梁承钰、张仲霖等人为多个国家培养体操运动员,他们的“洋弟子”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如今的“坛里人”秉承了前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80后、90后运动员依然是中国体坛的中流砥柱。2006年,小将马龙在“直通不来梅”——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选拔赛过程中,不慎扭伤了脚踝,观众不由为他捏了一把汗,但他强忍剧痛,继续上阵挥拍。虽然输了这场球,但他向世界观众展现了一名中国优秀运动员良好的职业素养。第二天,他又带伤出现在赛场,而且愈战愈勇,连胜数场,并最终荣获了男子团体冠军。2008年,马龙蝉联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实现了人生的飞跃。
北京运动队的发展,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程,也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国家强、体育兴”,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同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祖国蓬勃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北京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首都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先农坛,这座历经沧桑的皇家坛庙,目睹了中国体育辉煌的历史,也必将见证更加美好的未来。
先农坛是北京的五坛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及举行藉田典礼的场所。辛亥革命后,先农坛逐渐废弃,荒草丛生。1937年,北平市政府在先农坛修建了“北平公共体育场”。
先农坛体育场是民国时期、乃至建国初期北京唯一的大型公共体育场,它见证了一个个辉煌的历史时刻:1949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举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出席,从而使这座体育场载入中国共产党党史;同年10月23日,这里举办了新中国第一场综合运动会——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周恩来、彭真、薄一波等国家领导人莅临观赛;1953年,北京体育大学的前身中央体育学院在此成立;1955年10月2日,第一届全国工人运动会在这里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等同志莅临会场;同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先农坛体育场观看了中华体总体训班与苏联泽尼特足球队的比赛,这是他一生中观看的唯——场国际足球赛;1957年,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在先农坛体育场举行的一次田径比赛中,跃过了1.77米,打破了当时女子跳高的世界纪录;1974年,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到先农坛体育场观看了北京足球队和乌干达足球队的比赛……在中国,没有任何一座体育场像先农坛,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又紧跟历史前进的步伐。
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与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体育团队的交往渐多,建立自己的运动对十分重要。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说:“祖国的首都是祖国的门面,没有高水平的运动队是不行的。”1956年,国家体委将足球、篮球、排球和乒乓球四支国家集训下放到北京,安排在先农坛体育场训练。乒乓球国手王传耀、姜永宁、岑淮光、邱钟惠,足球宿将年维泗、史万春,篮球名将钱澄海、白金申陆续来到先农坛。这里云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体育人才,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体育摇篮。
北京的优秀运动队自组建伊始,即由市体委直接领导。始名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竞技指导科,先后改名北京师范学院运动系、北京体育师范学院运动系、北京市体工大队、先农坛体育训练基地,1988年改名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管理的项目最多时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游泳、自行车等20个。
北京运动队建立之初,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全国人民满怀豪情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是人们信仰坚定,精神世界丰富充实。运动员们的教育就是“我们是中国人,要为祖国争光”、“运动员是国家用金子堆起来的,国家对你们的照顾远多于普通人,你们要报效国家”。庄则栋的教练岑淮光培养了多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国家授予的特等奖仅仅是一套《毛泽东选集》和一支钢笔。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八个队员挤在一间十平方米的宿舍。训练设施也异常简陋,有些项目根本没有训练场地。队员们因陋就简,自力更生,网球队员自己平整场地;体操队员自己挖海绵坑;田径运动员在煤渣跑道上训练,冬天队员们穿着钉子鞋练习时,刨得跑道上冰碴四溅;由于没有训练馆,乒乓球队员只能在车库训练。车库紧挨锅炉房,冬天烧煤取暖时,煤灰粉尘弥漫车库,每天训练结束,满脸都是黑煤灰。但这也培养了队员们艰苦创业、不畏艰辛的意志,大家始终保持忘我的乐观主义精神,锐意进取,勇创佳绩。
这段时期也是英才辈出的阶段。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刚刚组建不久的北京乒乓球队就囊括五枚金牌,排球、足球、篮球等运动队也雄踞国内强队之列。庄则栋蝉联第26、27、28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成为中国第—个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荣获“三连冠”的选手。1961年,邱钟惠荣获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1964年,田径运动员吴浮山以1.79米的高度打破女子跳高全国纪录。1965年的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北京队获得29个冠军,打破28项全国纪录,少数项目的运动成绩达到当时世界水平。同年,田径运动员崔麟和梁仕强110米跨栏的成绩分别达到13秒5和13秒6,名列当年世界的第一、二位,如果有机会参加奥运会,可能早已改写中国奥运会的金牌历史。抗击“非典”中大显身手的钟南山院士、原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楼大鹏都曾在先农坛体育场集训。
1959年至1961年,中国遭遇三年灾害,国家采用定量供应粮食政策,运动员每人每月粮食定额为28.5斤。体操队员们为节约粮食,自觉将粮食定额减至8斤,虽然饿得四肢无力,仍然坚持训练。为了改善伙食,队员们利用业余时间种菜养猪。这恐怕在世界运动队也没有先例。
十年动乱中,北京运动队成了“重灾区”,有的项目被解散,没有解散的项目也停止正常训练。许多优秀队员被关押、批斗、下放劳动,甚至迫害致死。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运动队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在1979年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北京获得43个冠军,打破23项全国纪录,总成绩居全国第二位。李伟男在第八、九、十届亚运会上连夺3次男子铁饼冠军;郎平作为中国女排的主力,为中国队“五连冠”做出了突出贡献;男子乒乓球选手滕毅1987年获第8届世界杯冠军。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网球队员孟强华独揽男子团体、男子双打两枚金牌,取得了中国男子网球史上的最佳战绩。而后,他代表中国参加了1989、1990、1991年戴维斯杯网球公开赛。1992年,他参加了巴塞罗那奥运会,成为第一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选手。
当然,先农坛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北京球迷的最爱——国安足球队,这支绿色狂飙给京城球迷带来了激情和欢乐,沈祥福、高洪波、李辉、高峰、谢锋、曹限东、魏克兴、米乐、符宾等的绿色身影是球迷难忘的回忆。
随着首都体育事业的发展,北京陆续兴建了多个训练基地。各个基地早期的领导和教练大多都是先农坛培养的人才,他们发扬了“坛里人”敢于拼搏、勇争第一的优良传统,续写北京竞技体育的传奇。目前,先农坛体校仍拥有田径、体操、乒乓球、网球等七个运动队。
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农坛体校再创辉煌。乒乓队连续9年获世界单打冠军、团体冠军,蝉联1O次全国乒乓球单打、团体冠军。2006年,体操队员张楠、周卓如在丹麦举行的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获得女子团体冠军,是中国第一次获得女子团体冠军。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张怡宁力克强手,蝉联两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并获女子团体冠军,“高低杠公主”何可欣夺得高低杠冠军和女子体操团体冠军,滕海滨夺得鞍马冠军。
50余年来,先农坛体校战功卓著,群英荟萃,为中国体 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功勋,先后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人才1万余人,其中64人次获得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1980年以来,共有147人次获得亚洲冠军,1229人次获得全国冠军。这里还涌现出岑淮光、马元安、李隼、刘群琳、周树森、谢昭等众多著名教练员。北京体育健儿凭藉顽强的作风、精湛的技术在国内外赛场征服了亿万观众的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北京运动队不仅是叱诧风云的体坛劲旅,也是传播友谊的和平使者。1971年,庄则栋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主动与“搭错车”的美国队员科恩握手,并赠送一块中国杭州织锦。这一新闻轰动了世界,并促成了中美乒乓球队互访,继而“小球推动大球”,使中美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多年来,北京运动队的队员前往世界各地参访比赛,足迹遍及五大洲,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运动队还担负向国外派遣教练员的援外任务。乒乓球教练王大勇在厄瓜多尔两次受到雷昂总统的接见,被授予“优秀教练员”的称号;在比利时执教期间,他培养出曾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塞弗。乒乓球教练刘世旭在印度尼西亚援外期间,悉心指导。培养的队员荣获印尼全国冠军。徐志崇教练培养的阿根廷运动员获得泛美运动会亚军,成为该国在国际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体操队教练马适、梁承钰、张仲霖等人为多个国家培养体操运动员,他们的“洋弟子”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如今的“坛里人”秉承了前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80后、90后运动员依然是中国体坛的中流砥柱。2006年,小将马龙在“直通不来梅”——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选拔赛过程中,不慎扭伤了脚踝,观众不由为他捏了一把汗,但他强忍剧痛,继续上阵挥拍。虽然输了这场球,但他向世界观众展现了一名中国优秀运动员良好的职业素养。第二天,他又带伤出现在赛场,而且愈战愈勇,连胜数场,并最终荣获了男子团体冠军。2008年,马龙蝉联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实现了人生的飞跃。
北京运动队的发展,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程,也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国家强、体育兴”,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同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祖国蓬勃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北京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首都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先农坛,这座历经沧桑的皇家坛庙,目睹了中国体育辉煌的历史,也必将见证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