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13-01
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教育指导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根据语文课的实际情况,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在语文课本中多有反映。如《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和《孔乙已》写出了旧中国劳动群众愚昧麻木的一面,塑造了一个个病态的形象,意在警觉国人自省、自强。这都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素材。
(2)利用民族英雄和革命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斗争精神。
《木兰诗》中表现出古代女子代父从军的英雄壮举;《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梅岭三章》中表现出的为国捐躯的激昂大义;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说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有骨气的人。这些课文讴歌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慷慨捐躯、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正气凛然的精神,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英雄们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置个人生死度外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一)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口语,是社会中人与人交际的最好工具,要想让学生做好,老师应先将口头语言的重要性讲给学生,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社会工作。我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许多优美的词汇储存于学生的记忆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多朗读文章中的优美片段,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各种问题,老师范读要起到示范作用。如读朱自清的〈春〉,让学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清新之气,老师要用亲切、欢快的语言,绘声范读,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语言的美。又如《谈骨气》一文,有些豪壮语言,老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启发学生多思考和回答各种问题,尤其是结合平时寡言少语的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出口成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一,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作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其他学科比较,作文与思想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学生正处于思想观点的形成阶段,更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在现行语文教育中,许多老师忽视思想教育,就作文论作文,学生为作文而作文,其缺乏思想的光芒和感人的力量。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魏书声认为:“文章的神的感染人,教育人的力量,取决于写文章的人的人格力量,教学作文,必须教学生做人。”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一亘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让学生勤练笔。除每周的作文课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读后感和观察笔记,随时随地把看到的,想到的,试着以书面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五,上好每周的作文课。作文课是很重要的,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阵地。如我为了让学生写一篇有关音乐方面的作文,我先让学生听《国歌》,接着又让学生听雄壮有力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歌……然后,让学生说自己听了这些音乐的感受。学生说的很好,听了《国歌》就联想到当时建国的艰辛,党是多么伟大 !听了《三国演义》歌使我们联想到当时历史纷争的局面。这样,解决了学生写作文难的问题,所以老师必须注重每周的作文课。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1)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文学欣赏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山光水色、花草鱼鸟的自然美。学了课文《斑羚飞渡》,老蒇羚为了延续种族生存义无反顾地成了小藏羚羊蹄下通向生命之路的彩虹,它们面对死亡从容镇定,毫不退怯。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品读老藏羚羊跳下山崖的文字,结合景色的描写感受它们凄美、悲壮的举动,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2)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的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下媚上;《阿Q正传》中的阿Q自欺欺人,再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表现出为朋友同甘共苦的朋友义气等等。这些形象都具有明确的审美意义。
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教育指导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根据语文课的实际情况,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在语文课本中多有反映。如《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和《孔乙已》写出了旧中国劳动群众愚昧麻木的一面,塑造了一个个病态的形象,意在警觉国人自省、自强。这都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素材。
(2)利用民族英雄和革命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斗争精神。
《木兰诗》中表现出古代女子代父从军的英雄壮举;《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梅岭三章》中表现出的为国捐躯的激昂大义;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说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有骨气的人。这些课文讴歌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慷慨捐躯、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正气凛然的精神,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英雄们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置个人生死度外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一)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口语,是社会中人与人交际的最好工具,要想让学生做好,老师应先将口头语言的重要性讲给学生,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社会工作。我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许多优美的词汇储存于学生的记忆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多朗读文章中的优美片段,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各种问题,老师范读要起到示范作用。如读朱自清的〈春〉,让学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清新之气,老师要用亲切、欢快的语言,绘声范读,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语言的美。又如《谈骨气》一文,有些豪壮语言,老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启发学生多思考和回答各种问题,尤其是结合平时寡言少语的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出口成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一,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作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其他学科比较,作文与思想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学生正处于思想观点的形成阶段,更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在现行语文教育中,许多老师忽视思想教育,就作文论作文,学生为作文而作文,其缺乏思想的光芒和感人的力量。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魏书声认为:“文章的神的感染人,教育人的力量,取决于写文章的人的人格力量,教学作文,必须教学生做人。”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一亘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让学生勤练笔。除每周的作文课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读后感和观察笔记,随时随地把看到的,想到的,试着以书面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五,上好每周的作文课。作文课是很重要的,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阵地。如我为了让学生写一篇有关音乐方面的作文,我先让学生听《国歌》,接着又让学生听雄壮有力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歌……然后,让学生说自己听了这些音乐的感受。学生说的很好,听了《国歌》就联想到当时建国的艰辛,党是多么伟大 !听了《三国演义》歌使我们联想到当时历史纷争的局面。这样,解决了学生写作文难的问题,所以老师必须注重每周的作文课。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1)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文学欣赏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山光水色、花草鱼鸟的自然美。学了课文《斑羚飞渡》,老蒇羚为了延续种族生存义无反顾地成了小藏羚羊蹄下通向生命之路的彩虹,它们面对死亡从容镇定,毫不退怯。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品读老藏羚羊跳下山崖的文字,结合景色的描写感受它们凄美、悲壮的举动,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2)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的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下媚上;《阿Q正传》中的阿Q自欺欺人,再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表现出为朋友同甘共苦的朋友义气等等。这些形象都具有明确的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