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及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高校学生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想观念的变化也逐渐加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逐渐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环境,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以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发展。本文主要是在分析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现存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进行分析,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更加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增强其实效性。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244-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改革、调整、发展的新时期,价值观及思想观念的变化给教育教学改革也带来了一定影响。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主体,其在思想上必须与时俱进,独立性、多样化、差异性以及选择性也逐渐增强,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观念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创新教学模式,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缺乏创意的教学模式。
一、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现状及不足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氛围,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就缺失了兴趣。[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对理论知识及论点观点的传授,对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相对欠缺,如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具体实际,解决具体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输者与搬运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也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中得不到发挥,如此循环往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得不到长足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课程内容的本身源自于生活实际,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很难与实际社会生活相结合,课程教学也就演变成了理论传授课,这就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3]
师资队伍无法得到保障,多元化教学模式无法开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扩招,学生队伍不断壮大,教师资源短缺,设置不合理等现象日益突出。[4]
二、创新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定位与目标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是以培养高等学校学生的创新人文精神为目的的教学实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内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历史学以及法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不同知识,学科综合性较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6]学生是不相同的个体,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极具时代特色的接班人。[5]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对自身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发现自身问题,认知自我,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让学生拥有创新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特征,要求学生拥有社會责任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保持平常心态,积极应对。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社会热点词汇和事件来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讨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观念作为践行基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效果
1.创新教学手段,发展多元化教学方式
为更好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笔者在多年执教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互动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在讲解知识时,由生活实例导入教学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课堂教学环节可适当加入,针对实际案例,由教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设计论题,学生划分为组进行问题的讨论,也可以演讲和辩论的方式进行,这样方式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及独立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可利用的时间和空间,有效调动起课堂气氛。三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及社会大事的途径,均来自于网络。利用互联网络等相关资源,将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以网络为基础,建立起网络教学课堂。借助网络这一有效平台,设置虚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交流,获得大多数学生最为真实的思维想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以单纯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从内容、形式、思维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拓展、延伸,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更加注重社会实践的发展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不相同的,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实践教学很少被提及和开展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塑造人的灵魂为主要目的的课程,笔者认为,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学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理论结合实际,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实践教学的方法,这就需要以一定的课时作为前提,因此高校要增加思想政治课程的课时。社会实践是掌握理论知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契机,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通过与社会的接触,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信息和兴趣。
3.以创新的角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单向的知识传输为主,即教师处于互动传输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早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研究式教学已成为较实用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能有效促进对人才的培养。研究式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认知及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对相关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组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探索和发现,对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内容进行自主的探索和研究,提高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要注重前瞻性与开放性的综合,通过课堂教学及实践活动,让学生系统化地掌握本课程的学科体系,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且引发广泛关注的现象及问题作出很好的解答。教师在讲解思想政治课程相关内容及知识点的基础上,要着重将社会发展最新、最前沿且学生普遍关注的事件,以問题引入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还能引发学生的质疑与讨论,以学生自身思维的思维方式,对该事件形成新的理论和观点,培养学生系统地分析问题、理论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新的问题和新的特点也层出不穷,对此,我们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识,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信息化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正确的态度面临社会利益多元化,不断增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创新性、时代性以及实践性,保证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王萍霞,肖华. 基于网络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150-151.
[5]王萍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06):51-54.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244-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改革、调整、发展的新时期,价值观及思想观念的变化给教育教学改革也带来了一定影响。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主体,其在思想上必须与时俱进,独立性、多样化、差异性以及选择性也逐渐增强,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观念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创新教学模式,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缺乏创意的教学模式。
一、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现状及不足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氛围,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就缺失了兴趣。[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对理论知识及论点观点的传授,对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相对欠缺,如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具体实际,解决具体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输者与搬运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也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中得不到发挥,如此循环往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得不到长足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课程内容的本身源自于生活实际,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很难与实际社会生活相结合,课程教学也就演变成了理论传授课,这就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3]
师资队伍无法得到保障,多元化教学模式无法开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扩招,学生队伍不断壮大,教师资源短缺,设置不合理等现象日益突出。[4]
二、创新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定位与目标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是以培养高等学校学生的创新人文精神为目的的教学实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内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历史学以及法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不同知识,学科综合性较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6]学生是不相同的个体,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极具时代特色的接班人。[5]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对自身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发现自身问题,认知自我,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让学生拥有创新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特征,要求学生拥有社會责任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保持平常心态,积极应对。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社会热点词汇和事件来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讨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观念作为践行基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效果
1.创新教学手段,发展多元化教学方式
为更好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笔者在多年执教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互动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在讲解知识时,由生活实例导入教学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课堂教学环节可适当加入,针对实际案例,由教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设计论题,学生划分为组进行问题的讨论,也可以演讲和辩论的方式进行,这样方式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及独立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可利用的时间和空间,有效调动起课堂气氛。三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及社会大事的途径,均来自于网络。利用互联网络等相关资源,将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以网络为基础,建立起网络教学课堂。借助网络这一有效平台,设置虚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交流,获得大多数学生最为真实的思维想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以单纯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从内容、形式、思维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拓展、延伸,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更加注重社会实践的发展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不相同的,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实践教学很少被提及和开展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塑造人的灵魂为主要目的的课程,笔者认为,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学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理论结合实际,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实践教学的方法,这就需要以一定的课时作为前提,因此高校要增加思想政治课程的课时。社会实践是掌握理论知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契机,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通过与社会的接触,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信息和兴趣。
3.以创新的角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单向的知识传输为主,即教师处于互动传输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早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研究式教学已成为较实用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能有效促进对人才的培养。研究式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认知及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对相关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组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探索和发现,对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内容进行自主的探索和研究,提高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要注重前瞻性与开放性的综合,通过课堂教学及实践活动,让学生系统化地掌握本课程的学科体系,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且引发广泛关注的现象及问题作出很好的解答。教师在讲解思想政治课程相关内容及知识点的基础上,要着重将社会发展最新、最前沿且学生普遍关注的事件,以問题引入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还能引发学生的质疑与讨论,以学生自身思维的思维方式,对该事件形成新的理论和观点,培养学生系统地分析问题、理论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新的问题和新的特点也层出不穷,对此,我们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识,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信息化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正确的态度面临社会利益多元化,不断增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创新性、时代性以及实践性,保证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王萍霞,肖华. 基于网络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150-151.
[5]王萍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06):51-54.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