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激活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老师语)。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电影戏剧的序幕,乐曲中的“引子”,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在新课开始的三分钟内,全面“激活”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平淡的课堂变成神奇的文学世界。
  (一)设置问题导入法(营造悬念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写出人物的个性”这一写作单元的教学时,可以采用“设疑”引入:课前,发材料(《红楼梦》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片段)。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材料,运用你的智慧,推断出A、B、C、D、E、F六位人物的“真面目”。同桌可以成立‘侦破小组’,共同破案。学生气氛非常踊跃。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二)同类比较导入法(体会结构美)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在教学中,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抓出其共同点以及不同点,能于比较中求鉴别,于鉴别中明本质。在讲授《我的空中楼阁》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师: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家还能记得吗?师: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你读出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一篇散文,作者也描写了自己的居室,也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言志的,言的又是什么志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李乐薇的“空中楼阁。”
  (三)名言诗句导入法(感受语言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丰富的古典和现代诗词是我们教学素材的大宝库,我们从诗词中选择与课文相关的诗句作为导入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为了使学生对朦胧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
  板书: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师:同学们,你们对这首诗中的“黑色的眼睛”,有怎样的理解?
  生:“黑色的眼睛”,一方面点明“我”是中国人,另一方面说明经历了黑暗。
  师:那么,你们认为诗中的“一代人”指哪一代人?
  生:经历了文革并且在70年代度过了少年时代的人。
  师:分析得好,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得到一个意象:漆黑笼罩,夜已漆黑,眼已漆黑,一切皆黑,这个世界除了黑,一切皆无,正是描绘出了文革中人们的境况和心情。但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之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夜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充溢着理想和激情。所以这首诗表现的应该是文革浩劫之后年轻人的心声。这是一首朦胧诗,“黑夜”、“黑色的眼睛”这样的意象是它显著的特征。下面,请大家来欣赏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一篇朦胧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四)谜语导入法(领悟理趣美)
  谜语作为汉字表达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谜圣张起南说过:“谜之作用,旁及于三教九流,无一不备。”从另一角度说,它又是智力的训练,累积和推进的过程。比如说在教授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就可以运用谜语导入:
  师板书:
  (1)“死后哀荣”(打一明代文学家)
  (2)“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打一明代文学家)
  (3)“衣锦还乡”(打一明代文学家)
  (4)“得夫子而名益彰”(打一明代文学家)
  师:同学们,今天请大家来猜谜语,每一组同学“承包”一个,有灵感的也可以多猜几个。
  学生很踊跃,积极发言。
  (五)幽默故事导入法(咀嚼趣味美)
  幽默“使人在笑声中同时引起联想和推断,领悟其中的含义”(漫画家方成语),而用幽默的语言作为导入语,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入学习的主题。在进行标点符号的专题复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很吝啬。于是他的朋友来他家做客,有意教训他,一连住了好几天。主人很心疼。一天,适逢下雨,主人写下一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同时板书)。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客人赶走了。如果你是那个聪明的客人,你会想出什么办法留下来?”
  客人灵机一动,修改了标点符号:‘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完全相反。客人以此为由,继续留在他家做客。”
  师:“这个吝啬鬼正是遇到了一个像你这样聪明的客人,只好让他住了下来。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发现,标点符号不同,字句的理解竟全然不同。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标点符号的几种主要用法。”
  (六)音乐渲染导入法(体验意境美)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它是人类感情的凝聚,可以陶冶人的心灵,激荡人的灵魂。中国的传统文字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元曲,无不可吟唱。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导入时,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宋代文人杨慎所著的词《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
  语文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钻研”学生,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导语。于漪老师在谈教学体会时曾说过:“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撞,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何文峰,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其他文献
夜晚来了,它才活过来  借蟋蟀之身还魂  生命的激情,像黑色泉眼  喷涌,地下河只在暗中存在  为躲避光亮的审判,它把疼痛  腌渍,以加剧赎罪的药性  一遍一遍歌唱,暗夜之美  喧嚣赤裸裸,穿越惩罚的火线  裂帛划过古老爱情的梦魇,繁华  绮丽、虚幻,戛然而止  等待之后,依旧等待  而歌罢,已是另一个黎明  仿佛爱情  悄悄的,月季骨朵已初露  端倪  娇颜的月晕再也  藏不住  秘密一瓣一瓣剝
叶义基,广东省东莞市人,是享誉广东省的学者型校长,现为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校长、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学会管理服务中心教育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从教43年来,叶校长潜心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家教育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获教育权威单位学术奖。    南国的十二月,一切生命都在向摆脱压力的束缚、提升自我灵性、寻求自在的生活而发起冲击。带着突围语文教学的希冀,梁经伟(以下简
夏日池塘  那几个人在划桨  那几个人在拼命划动  木片做的桨  一只腰盆做的船  他们涨红了脸  他们满头大汗  但他们的“船”仍在  左倾右侧 仍没有划得多远  他们互相做着手势  嘴张得很大 在叫喊  但我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仿佛我戴上了一副墨镜  世界变成一部无声的默片  他们的“船”终于沉没了  有人落水 有人游开  有人在挣扎 所有的笑  都有花朵开放的形状  我戴的墨镜是由  很多年
作家蒋丽萍说:“对于中学生来说作文写自己的感受。从这一点出发就是要让学生平时就养成一种习惯,要有丰富的感知力,对周围的一切感兴趣。不能想象一个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来。”这段话道出了作文成功的真谛,就在于到生活中去发现,自觉主动地在生活中体验感受。表现为作者对客观事物情感的反应。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有了这种情感,就有了“发现”。可见,作文教学的指导,离不开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的生活体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又恰逢躁动的年龄阶段,各种心理活动显得特别活跃而又充满矛盾,加上他们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少人心理问题颇多。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高考的失利,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更大。语文课具有百科之母、百科基础之特点,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更直接、更突出、更明快的作用。近几年来,我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
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看演出  节目结束后,台下掌声不停  交响乐队的指挥和协奏曲里的首席演奏家  反复进后台,再走回来  弯着腰,向大家致谢  一次又一次  像极了小时候姥姥,逗我的猫猴  打药  老家务农的秀珍妹妹  前些天来城里办事  顺带到我家做客  重点问了下我这个姐夫  去年拿了多少年薪  可方便借些钱渡个难关  我说,你们家什么情况  能否给个借钱的理由  她说,早春种的稻子明明打了一次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能否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仅能看出一个人会不会说话,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语文修养。有的人由于受习惯的影响,说话、写文章不爱动脑筋,在表述自己的意思时犯了错误而自己却毫无所知。试看下面几个句子:  1、……怕80米的高墩产生误差,他们每天清晨五点,赶在太阳没出来之前进行测量。  ——2005.11.24《湖北日报·飞翔吧,大鹏》  2、……因为他是警察,在警察没来
逆光而行,我回来了  我想看看  咱们清清的小河  飞满鸟儿的树林  一望无际的庄稼  圆圆的打卖场  扇形的石碾  飘香的菜园  袅袅上升的炊烟  蘑菇似的草垛  想看看那光屁股游泳的孩童  耕田的老黃牛  拉磨的小毛驴  吃青草的小羊  雄赳赳的公鸡  咯咯下蛋的母鸡  晚上,我们还去捉萤火虫吗  清晨还去树林摘蘑菇,打猪草吗  露珠又要打湿我们的鞋袜了  我们还去爬树摘桑葚  在月下猫捉老鼠
新课改纲要为我们指出了科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那就是: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由注重教师的“成功感”转变为注重学生的“成功感”,以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现代技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创造和自我提高的学习意识,力求构建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互动的良性循环的局面,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技能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现有课程资源。”当前传媒高度发达,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电子读物、互联网成为强大的信息源;学校硬件设备也越来越好,尤其是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借助优秀资源打造色彩缤纷的语文人文课堂成为可能。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语文课堂打造成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滋养着人格与生命的人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