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秋

来源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k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经历了春天的酝酿、夏天的生长,大地向人们奉献出所有的宝藏。柿子坠弯了枝头;石榴咧开嘴;金黄的大豆粒粒饱满;山芋像躺在土里的泥娃娃,圆滚滚的;花生呢,缀满秧子,哗啦啦,如同一大串风铃……
  农场的收割机昼夜响个不停,水泥场上灯火通明,大人们忙着将成袋的大豆装进仓库。孩子们也不闲着,放学就去已经收割过的田里拾秋。虽然田里已经被机器收割过,但常常是公家先拾过一次,才允许大家去拾,否则被护秋员看到,拾到的庄稼要没收。偌大一个农场,每块地放开拾秋的时间不一样,有时候是白天,有时候是晚上。拾秋的人很多,不仅有农场的孩子,还有附近村里的人。所以要是去晚了,只能两手空空。
  于是我们常常在高地观察收割机的动向,像侦察敌情一样。还有一些人干脆就来个守株待兔,蹲在地边。那时候,农场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大人们都希望孩子能去地里多捡些粮食回来,卖了挣点闲钱。
  记得有一天晚上,吃过晚饭,我妈悄悄告诉我和二妹,等天黑去7号地拾秋。那时候,大家都住在一排平房里,为了避免被人发现,我们等周围没人了才出门。7号地最近,不过要过一条水沟。来到地边,什么也看不见,也不能打电筒,只能用手在地上乱摸,听到豆子哗啦一响,就赶紧捡起来。四周黑乎乎的,偶然能看到几个躬着背的人,估计也是偷偷来拾秋的。不敢多问,大家闷头各捡各的,两只手像耙子一样在地上抓。收割过的地里,到处是坚硬的豆秆,很容易扎伤手。我们也顾不得疼,即便是抓了一只癞蛤蟆也不敢叫。很快,每个人都捡了一大捆豆子。
  捡着捡着,远处传来拖拉机的声音,是护秋员来了!我们赶紧背着豆子向地边的水沟奔,趴在沟里大气不敢出。头顶上扫过一束手电光,接着拖拉机的声音开始远去,我们才从沟里爬出来。那个晚上,我们捡到很晚,一点也不觉得累。
  其实,护秋员多是农场的职工,见到自己场里的孩子偷偷拾秋,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候见我们在地里捡庄稼,他们还会主动告诉你,哪号地马上可以拾秋了,赶紧去。
  白天收割过的田野,被人们一遍遍“过滤”后,变得像剃过头一样干净。但对孩子们来说,除了庄稼,地里还有很多宝贝。小西瓜一样的马泡一串串,又香又甜;小灯笼似的天泡,又酸又甜……在那没有零食的年代,这些是大自然给孩子们最好的馈赠。
  忙碌的秋收结束了,我妈将我们拾的豆子在门口捶呀、扬啊,一些用来做豆瓣酱,一些用來闷豆芽,另外一些让我爸拿去街上卖了,称几斤肉回来。看着我妈开心的样子,我们也跟着高兴。我们在拾秋中体会着劳动的喜悦,也在拾秋中感受到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
  发稿/小静
其他文献
江西省贵溪市的小“星迷”钟悦茹同学给我们来信,倾述了她对《小星星》的喜爱。她告诉星星姐姐,她的梦想是成为一位小作家。有梦想的人是美丽的,亲爱的钟悦茹同学,加油哦!    《小星星》来了,《小星星》来了,我们全班同学兴奋极了!  《小星星》到了我的手上,我马上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里面的内容很丰富,有语文、科学等知识。我最爱读的是《数鳄鱼牙齿》,这个故事我已经读了很多遍了,还想读呢!  《小星星》是我
清乾嘉时代著名史家钱大昕考史时曾同清初大儒顾炎武、胡渭等商榷。王鸣盛认为这是非难“前哲”之举,曾写信规劝。钱大昕却不以为然,复信指出,“学问乃千秋之事,订讹规过,非以訾毁前人,实以嘉惠后学。”“(前哲)千虑容有一失……去其一非,成其百是,古人可作当乐有诤友,不乐有佞臣也。”(《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五《答王西庄书》)  钱大昕的这一席话,实际上说出了对名家的著作也可以展开讨论这一重要问题,读来使人颇受
设计数学变式探究题,对于代数题,一般是通过添加或减少题目已知条件、改变数学题的定义范围来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对于几何题,一般是对图形的形状或位置进行改变来达到探索问题的可能发生的结果,其形式一般以动点、动直线或动图形为主,其方式一般以平移或旋转为主基调,一般以改变图形中的某些角度大小、线段的长短或者是构成形体面的多少为途径等.  如何正确合理对题目进行变式探究,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思考和面临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