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课教“活”的探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men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吕淑相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不仅是课堂上热闹活跃,“活”应当表现为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汉语的民族特色、能充分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叶老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充分利用好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能充分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统一。
  【关键词】不活的原因;抓住根本;素质教育;改革教法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活”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的“匠气重”,我们必须承认,当前语文教师的水平是极不平衡的,不但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学历不达标,即使在学历达标的教师中也还有不少学识达不到语文教师的要求。更有甚者,由于受到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教师本身就没有具备敬业精神,不思上进,上课照搬教参,或一个教案终身用。这样的教师“匠气”笼罩教师是语文课堂“活”不起来的深层次原因。
  
  二、脱离时代发展要求。当今世界文化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亦逐渐进入了高科技、信息化的
  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社会生活内容必须要求新的教育与之适应;先进的教育不但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而且还应有超前性。作为母语教学的中学语文更应具有这样的特色。遗憾的是,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却没有跟上这一时代潮流,还处在较封闭的状态,这主要反映在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尚有模糊认识,语文教材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有一段距离,语文训练的科学序列还没形成等。诸多因素掺合在一起,使得语文课不具备现代教育特色,激不起教学主体--学生的兴趣。
  
  三、“应试教育”阴魂不散,受其影响,语文教学的听、说已名存实亡。剩下的读写也狭隘化为应试内容。课堂上教师讲的是应试,学生练的还是应试。各种应试“诀窍”“套路”泛滥,垄断课堂,形成典型的新“八股”,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背离生活,失去其丰富性和科学性。
  
  四、成功的科研成果没得到广泛的推广,新中国的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受注入式,题海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变得僵化死板。针对此,一批优秀的教师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创造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整体改革成果,这些成果如果有效地推广到广大教师中去,将对语文课堂产生深刻影响。但事实上,这些成果远远没得到广泛深入的推广。语文丢失了人文性,没有了审美过程等,课堂教学成了干巴巴的程式,还哪来的活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活”起来呢?我们认为需要教师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
  共同努力。
  
  一、抓住师资这个根本
  
  吕叔湘先生在给全国中语会第六届年会的书面发言中说:“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教师水平高,才能出好学生;教师水平不高,学生中也会有少数或个别的由于自己用功有了成就,但多数学生需要有老师来提携,来指导,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师资问题,名师出高徒!”吕老的话是就语文效率的提高而言的,用来分析思考语文课堂的“活”,也极为适用。我体会:“教师水平”绝不仅仅指教师的知识高低,而是指教师在其综合素质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教学水平,其中包含教师的人生理想道德情操,审美修养,教学观念,知识技能等。只有各方面素质都有的教师,才可能使其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变成丰富的智慧和鲜明的个性。唯有这样,他的课堂才能上得“活”。关于这一点,鲁迅、闻一多、朱自清、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不同时代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例中都可得到印证。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自己的综合素质或语文水平呢?这是一篇大文章,概言之,最要紧的,还是古人所说的:“河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有“源头活水”的诀窍是不断学习,努力钻研一点问题。一方面要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理论来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始终抓住语文自身的特点、规律等来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研究和实践。
  
  二、自觉端正教育思想,着眼于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一旦不活,必定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坚持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会也必须充分地施展出自已的才智,使课堂教学具有准确性和独创性。坚持素质教育,语文课堂就会自觉地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狭隘病,使课堂教学上显示出丰富性和完整性。如果不着眼于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因穷于应试教育而无法展示教学的丰富性,甚至连学生的灵气也被扼杀。如果不坚持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就跳不出一味分析讲解的误区,就会眼里没有学生,学生也就无法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的课堂必定亳无生气可言。所以说,抓住了素质教育,就抓住了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关键。语文课的“活”,既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同时它又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当前,坚持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仍是应试教育的干扰。虽然应试教育不是语文教学法所能消除的,但就语文教师自身而言,如果能从未来的角度,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认识素质教育并不妨碍学生取得优异的升学成缋这一道理来思考和处理语文课,那么,这样教师的语文课就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色,就会使自已的课堂“活”起来。
  
  三、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
  
  要语文课“活”起来就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肓,但仅此还不够,如果我们不再从语文教学的性质特点去探讨,语文课仍然活不起来。因为准确把握某一事物的性质特点,是完整认识,利用改造该事物的前提。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从这性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语文学科较之其他学科,更有丰富性和生动性,语文学科的性质不但对语文课提出了要“活”的要求,也为课堂的“活”奠定了内在基础。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才不会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在教学内容上,才不会片面地把语文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言”,而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语言” 才能去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特征,重视美育和德育的渗透。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才不会陷入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才会拿得出各种教学方法上的总钥匙——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取其所长,舍其所短,随机应变,有效地组织课堂,使课堂教学充分地“活"起来。
其他文献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语言激情创设情境    教育家陶先知先生曾说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科学学习必须探究为核心。如何在茫茫的科学海洋中,使学生尽情地遨游,快乐地到达科学王国的彼岸呢?关键在于以探究导航,才不会使科学之船迷失方向。  一、培养探究欲望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使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己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的知识,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更好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应从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幸福并没有伴随物质目标的实现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得也抱怨。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都信人民币吗?我们除了幸福,什么都没有,可是,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觉得到的。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
当今,教育的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怎样在中学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又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溶于生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
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学生有三怕,‘古文 作文 周树人’”。不难看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是在古文学习中的状态。这种现象和一直以来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教师只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和背诵名篇,没有互动,没有激情,形成了“少、差、慢、费”的现状(少,课堂容量少;差,教学效果差;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阅读和教学在学生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学生以为学语文“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其内容知识包罗万象,不知从何入手。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读、说和写。所以,解决了读、说和写的问题,就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也就是学好语文了。  一、读一读  “不要一头扎在课本内”读报刊、看小说、听诗歌、看话剧、分析范文等
摘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热爱之情,才会不由自主的去学习、去研究、去体验、去创造,让语文课堂成为小学生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融洽情感 提高兴趣 创设氛围 不断积累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无数科学家成功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看
【摘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学科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初中生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本文主要就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学科整合    1、引言    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
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创造首先就要学会创新,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新的成果,才有新的创造发明,例如,我们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现代的航空航天技术,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成就呢 ?那就是这些专家,学者敢大胆尝试,善于创新,能推陈出新,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创新和创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做为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