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波刀肺部动态追踪精度受心脏搏动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析

来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0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心脏搏动对射波刀肺部动态追踪肿瘤位置不确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48例肿瘤位置距离心脏位置较近的患者,导出其肺部动态追踪系统采集的治疗过程中的肿瘤运动位置曲线。对导出的肿瘤运动位置曲线进行滤波分析,将<1 Hz的呼吸运动波形和>1 Hz的心脏搏动波形进行分离。依据患者的滤波结果,按是否存在>1 Hz的心脏搏动波形,将患者治疗追踪数据分为两组。依据治疗时追踪系统采集的X线影像数据,比较两组治疗分次之间的追踪误差。

结果

对于准确建立心脏搏动模型的患者,身体左右、头脚和腹背方向,相关模型追踪误差分别为(1.45±0.99)、(0.46±0.21)、(0.70±0.54) mm;对于未准确建立心脏搏动模型的患者,身体左右、头脚和腹背方向的追踪误差分别为(1.52±1.17)、(0.63±0.37)、(1.07±0.62) mm。前者射波刀肺部动态追踪系统的追踪误差比后者在头脚、腹背方向分别减少28.34%、34.86%(P<0.05)。

结论

准确建立心脏搏动模型,射波刀肺部动态追踪系统的追踪精度将大幅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难以行常规分割放疗的局部晚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45 Gy分15次大分割放疗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64例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晚期NSCLC患者。使用Pinnacle 9计划系统设计计划,并采用调强放疗或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行胸部大分割放疗(45 Gy分15次)。探讨其近期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
目的探讨外周血和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是否为鼻息肉治疗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并行内镜鼻窦手术,且术后至少1年以上的18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按照欧洲鼻窦炎和鼻息肉意见书(EPOS)2012对所有病例进行疾病临床控制程度的评估。在校正一般的以及合并症的混杂因素后,采用多重L
目的探讨急诊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9例急诊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24~79岁。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甲状腺恶性肿瘤13例;其中1例术前已行气管支架置入术。急诊手术原因均为呼吸困难。分析总结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结果19例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有1例行体外膜肺氧合(e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喉气管食管裂(laryngotracheoesophageal cleft,LTE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确诊Ⅱ~Ⅳ型LTEC的8例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8例患儿中,男7例,女1例,诊断时年龄5 d~12个月,中位年龄为3.75个月。根据2006年Sandu提出的改良Benjamin-Inglis 分型
图像引导放疗应用于临床以来,锥形束CT (CBCT)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图像引导设备。然而,CBCT的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如患者摆位误差经CBCT校正前后均存在一定误差、CBCT难以校正肿瘤动态变化误差、患者靶区外放边界能否减小受CBCT应用频率影响、CBCT摄像条件还缺乏一定灵活性、CBCT实用性受到临床价值和应用成本影响等。只有充分认识CBCT应用中的问题,才能更加合理和科学地使用CB
目的收集中耳毛状息肉临床病例,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中耳毛状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例、男1例,左耳2例、右耳2例,年龄1~59岁。分析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和对应的临床表现。结果中耳毛状息肉蒂部位于鼓室1例,位于咽鼓管骨部2例,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患耳反复流脓;蒂部位于咽鼓管咽口1例,突入鼻咽腔,表现为
目的初步探讨3D打印模板辅助插植近距离治疗在髂血管旁孤立转移淋巴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2020年间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的12例患者,应用3D打印模板辅助插植近距离治疗,处方剂量20~30 Gy 1次。疗后前3个月每个月复查CT,3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CT,评价治疗局控率、症状缓解率、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和随访,1、3、6个月淋巴结达完全缓
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服务模式的持续改进,传统的医疗服务供给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且存在人力资源短缺、财力物力资源投入不足、信息技术能力不强等问题.“互联网+”远程团队式医疗服务模式能有效整合县域医疗机构的人才资源,助推双向转诊;提升信息化整体水平方便群众就医;使医患沟通对称,增加医患沟通时间,节约医疗资源.本项目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构建理论模式,并依托微信平台在恭城县展开模式运行试验,设立预约就诊功能、双向转诊功能、健康体检功能和在线咨询功能,极大提高了县域居民的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