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当前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不强,缺乏必要的词汇、适当的生活体验、一定的写作技巧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的,但教师可以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渗透,进而为写作教学补充资源。古诗文在统编教材所占分量比之前的教材要高,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语文素养,同时也在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多元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古诗文与写作对接起来,给学生更立体的学习感受。
培养想象能力,拓展写作空间
对小学生來说,想象力几乎是天生的,他们有时候会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乐趣。可是大多数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没有运用到写作上,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生的想象力引向他们的日常作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肯定他们的想象力,以让它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因为多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不愿意去想象了。古诗文大多用简洁的语言,将作者自己的情感与生活表达出来。但对具体的细节,古诗文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任由读者在阅读时自由地放飞想象的翅膀。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此诗描写了诗人去朋友家做客的情景,表达对这份友谊的珍重,也表达诗人对这样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但诗歌中没有对朋友的外貌,神情进行描写,就是对言行举止的描写也就这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孟浩然来朋友家多少次了;朋友长得什么样,是做什么的呢,是不是也是诗人;哪些饭菜是自己做的,还是家里的佣人做的;朋友跟诗人是怎么互动的,话桑麻的时候,孟浩然的心情怎样,会对朋友表达怎样的情感,这些都是学生想象的内容。教师让学生以孟浩然的视角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朋友”。在描写肖像的时候,学生将教材中有关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等图像进行了综合,选择了自己认定的样子。可见对想象而言,也是学生基于文本的一次思维拔节,一次思维火花的迸发。
提升观察能力,展示写作本真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那份好奇心如同童心一样,因此他们对好奇的事物都会去观察。但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又缺乏细致与耐心,总是将事物的大致状况了解之后,就停止了观察,也就是说他们的观察在大多时候都停留在表面,没有再深入思考,没有在思考之后再观察。缺乏观察力,对写作而言却是致命伤。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写不出真实的东西,没有那份真实,他们在作文中的情感就不能真实的展露出来,于是假、大、空的作文在小学生的作文本上随处可见。课本中,大多古诗文的描写都展示作者非凡的观察力,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将这份观察力移植到学生身上。
还以《过故人庄》为例,教师画了一幅画,让学生就着文字去发现画中有哪些地方与诗歌的表达不相合。原诗能体现孟浩然不同常人的观察力,作为田园诗人的代表,他总能将一些平常的事物写得真实而又生动。教师给出的画面中,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树木,学生说,这跟“绿树村边合”不相合。明显地,这样的设置能让学生深入地观察而且是带着目的观察。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还会有新的感悟,他们会根据观察的情况写出新的表达,这是对文本的一次拓展,也是一次有目的的写作,旨在观察的同时,找寻表达需要的素材,这正是小学写作需要培养的能力。
生成思辨能力,显露写作情感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有时候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其实是缺失思辨能力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逐步地去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他们的情感精准地表达在自己的写作中。古诗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一次极好机会,一方面学生要去汲取其中蕴含的丰富精神食粮,另外一方面学生又要学会客观地分析古人的一些做法,即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还以《过故人庄》为例,教师在讲解这首诗的背景的时候,提到了孟浩然的朋友圈。他们感知孟浩然的朋友不是大诗人就是大隐士,他似乎在田园与官场之间徘徊着。教师问,“假如孟浩然在我们这个时代他会怎么样呢?”教师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议论,然后写成一个片段,题目就定为“当孟浩然穿越到21世纪”。明显地,学生要考虑孟浩然的能力,也要考虑他的性格,还要考虑现在所处的时代,也就是说,学生在客观分析之后,再去自由发挥。有学生说,孟浩然会当一个外交官,将他的才情用在国家外交事业上;有学生说,孟浩然会去承包一片荒山,开垦一片果园,将自己的才华挥洒在满山的风景上;有学生说,孟浩然会是一个杰出的诗人,作品影响着无数人。尽管不同学生的想法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抓着重点去表达,都能将自己的思维火花华丽地展示。
结束语
将古诗文与写作对接,能使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发出耀眼的光芒,又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地提升。因此,教师要多渠道地拓展写作训练的路子,以让古诗文更好地成为学生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
培养想象能力,拓展写作空间
对小学生來说,想象力几乎是天生的,他们有时候会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乐趣。可是大多数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没有运用到写作上,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生的想象力引向他们的日常作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肯定他们的想象力,以让它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因为多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不愿意去想象了。古诗文大多用简洁的语言,将作者自己的情感与生活表达出来。但对具体的细节,古诗文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任由读者在阅读时自由地放飞想象的翅膀。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此诗描写了诗人去朋友家做客的情景,表达对这份友谊的珍重,也表达诗人对这样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但诗歌中没有对朋友的外貌,神情进行描写,就是对言行举止的描写也就这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孟浩然来朋友家多少次了;朋友长得什么样,是做什么的呢,是不是也是诗人;哪些饭菜是自己做的,还是家里的佣人做的;朋友跟诗人是怎么互动的,话桑麻的时候,孟浩然的心情怎样,会对朋友表达怎样的情感,这些都是学生想象的内容。教师让学生以孟浩然的视角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朋友”。在描写肖像的时候,学生将教材中有关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等图像进行了综合,选择了自己认定的样子。可见对想象而言,也是学生基于文本的一次思维拔节,一次思维火花的迸发。
提升观察能力,展示写作本真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那份好奇心如同童心一样,因此他们对好奇的事物都会去观察。但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又缺乏细致与耐心,总是将事物的大致状况了解之后,就停止了观察,也就是说他们的观察在大多时候都停留在表面,没有再深入思考,没有在思考之后再观察。缺乏观察力,对写作而言却是致命伤。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写不出真实的东西,没有那份真实,他们在作文中的情感就不能真实的展露出来,于是假、大、空的作文在小学生的作文本上随处可见。课本中,大多古诗文的描写都展示作者非凡的观察力,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将这份观察力移植到学生身上。
还以《过故人庄》为例,教师画了一幅画,让学生就着文字去发现画中有哪些地方与诗歌的表达不相合。原诗能体现孟浩然不同常人的观察力,作为田园诗人的代表,他总能将一些平常的事物写得真实而又生动。教师给出的画面中,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树木,学生说,这跟“绿树村边合”不相合。明显地,这样的设置能让学生深入地观察而且是带着目的观察。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还会有新的感悟,他们会根据观察的情况写出新的表达,这是对文本的一次拓展,也是一次有目的的写作,旨在观察的同时,找寻表达需要的素材,这正是小学写作需要培养的能力。
生成思辨能力,显露写作情感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有时候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其实是缺失思辨能力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逐步地去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他们的情感精准地表达在自己的写作中。古诗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一次极好机会,一方面学生要去汲取其中蕴含的丰富精神食粮,另外一方面学生又要学会客观地分析古人的一些做法,即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还以《过故人庄》为例,教师在讲解这首诗的背景的时候,提到了孟浩然的朋友圈。他们感知孟浩然的朋友不是大诗人就是大隐士,他似乎在田园与官场之间徘徊着。教师问,“假如孟浩然在我们这个时代他会怎么样呢?”教师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议论,然后写成一个片段,题目就定为“当孟浩然穿越到21世纪”。明显地,学生要考虑孟浩然的能力,也要考虑他的性格,还要考虑现在所处的时代,也就是说,学生在客观分析之后,再去自由发挥。有学生说,孟浩然会当一个外交官,将他的才情用在国家外交事业上;有学生说,孟浩然会去承包一片荒山,开垦一片果园,将自己的才华挥洒在满山的风景上;有学生说,孟浩然会是一个杰出的诗人,作品影响着无数人。尽管不同学生的想法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抓着重点去表达,都能将自己的思维火花华丽地展示。
结束语
将古诗文与写作对接,能使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发出耀眼的光芒,又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地提升。因此,教师要多渠道地拓展写作训练的路子,以让古诗文更好地成为学生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