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的哥为子攒首付,连续开车24小时猝死!”
就在五一劳动节前夕,又一则“过劳死”的新闻见诸报端。面对这位过世的的哥,有人歌颂父爱,有人骂子啃老,更多的人是感慨生存压力下的“过度劳动”。
勤勉工作没有错,但当工作以生命作为代价时,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数字聚焦
三成人处于“过劳死”边缘
“2012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只有30.6%的受访者能够“享受”到“8小时工作制”。69.4%的受访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超时工作问题,其中有不少受访者每周工作在80个小时以上。
“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显示,有近7成职场人回家后还会继续工作,高强度加班正磨损着职场人的健康和生命。
“2013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9成人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休闲时间不足。究其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可自由支配时间太少、工作太忙、压力太大。”
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中心所做的调查显示:我国有3成人处于“过劳死”的边缘,近60%的人处于过劳状态的红灯区”。而且过劳死呈年轻化快速增长的趋势。
最新的“中国城市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6万名20—45岁的青年人群中,过8成感觉压力大,而压力过大直接反映在工作时间上。其中,53.8%的人表示每天坐着的时间有4—8小时,30.8%的人有8—12小时,他们中有17%感到头晕头痛、17%感到腰酸背痛、12.8%感到视力模糊,还有心跳过快、肩颈酸痛等各类症状……
“过劳死”事件梳理:
2014年4月20日:的哥为儿子攒首付,连续开车24小时“过劳死”
2014年4月17日:33岁工程师月加班190个小时“过劳死”
2014年4月5日:年轻白领家中猝死,24小时手机待命被称“过劳”
2014年4月3日:广东一年内29名民警殉职,七成因过劳猝死
2014年3月1日:年轻女高管地铁口猝死,医生称因为过度劳累诱发体内潜在疾病
2014年3月1日:85后银行员工猝死,工作超负荷压力大引警惕
2014年1月18日:23岁快递员送件时倒地身亡,被疑“过劳死”
样本追踪
“朝九晚五”变成“朝九晚无”
讲述人:李哲,28岁,入职6年
职业:广告策划
过劳理由:公司制度太苛刻。
“一个1分钟的广告创意,我们至少要拿出10个方案供客户选择,而这10个方案,又是主管在我们几十个创意中选出来的。有时光是一句话,我们都要想破头,来来回回斟酌个几十遍。假期,对我们来说形同虚设……”
2008年大学毕业后,李哲选择留在北京。工作六年来,他已经跳过4次槽,每次跳槽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无法忍受单位的无节制加班。
“正常的五点下班几乎没有过,经常是六点、七点,加上住处离公司有点儿远,地铁倒公交,八九点到家已成常态。男人真怕入错行啊!”采访中,李哲还不忘自嘲地调侃自己。
李哲说公司一到下班时间,老板的事就来了,从听每个员工一天的工作汇报、第二天的计划,再到思想教育……少说也得一两个小时。而无休止的加班却没有任何补偿,老板还时不时地冒出来几句员工要懂得为公司“付出”,似乎员工在这顶“帽子”下突然变得“高尚”起来。好不容易回家了吧,电脑还得开着,因为公司还要做网络营销。
而谈起去年发生在公司的一段经历时,李哲仍有些愤愤不平——
一年前,李哲原来的公司接了一个比较可观的项目,为一家工厂定制一套广告营销创意。这个项目无论从对方的投资还是从设计的工作量来讲,都比较大,再加上对创意领域不是特别熟悉,因此公司领导十分重视。
虽然大家每天工作得都很辛苦,但项目开展了近一个月,仍然没有太大进展。按说此时应该分析效果不好的原因,并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可领导却认为要靠加班解决问题,于是宣布实行“6+1”工作制,即每周多上一天班,每天多干一小时。
“同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不满,大家心里都明白,做营销策划和创意,思路和想法最重要,并不是加班就能解决。”
加班的日子开始了,每天起早贪黑,周末还要多上一天班。眼见大家在单位的时间增加了,领导也稍微松了一口气,认为工作进展应该会快一些,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工作安排不到位,任务没有具体细化,经常出现人来了,但是闲着没事做的情况。
李哲说,久而久之,就连以前工作出色的同事也开始磨洋工。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长时间周末不能休息,很多人心里都充满怨气。领导没有及时化解大家的情绪,反而继续责怪大家工作不积极。一时间,整个项目不仅没有太大进展,领导与下属之间关系还十分紧张,工作非常被动。最后,终于忍受不了无节制且没有一点效率的工作的李哲,和两个同事一起递交了辞呈。
本想换了新工作之后能有个全新的开始。然而情况并没有太多好转。
“在新公司,有一次我要做一个广告策划,正好赶上感冒,昏昏沉沉的,走路像踩在棉花上,人都是飘的。主管跟我说,好好休息吧,注意身体。说完又加了一句:脚本明天能给我看吗?当时听完我超级郁闷。为了把策划书赶出来,我熬了一个白天加一个通宵,第二天把稿子交上去,主管瞥了一眼说,这个现在不着急,目前有个更急的策划,你赶紧弄出来……”
在李哲眼里,自己所在的这个行业,有上班时间却没下班时间,“朝九晚五”成了“朝九晚无”,工作成了“白加黑”,双休日成了“五加二”。企业老板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恨不得榨干员工的价值。
“我现在才28岁,但已经常在想,总有一天会用脑过度变成痴呆……”
爱上“事业”牺牲生活也值得
讲述人:刘娜,32岁,入职5年 职业:银行部门经理
过劳理由:工作狂事业心太强。
如果说李哲是被动加班的话,那么刘娜就是主动加班了。
研究生毕业后,刘娜顺利面试进入到北京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上班。虽然早就听过在这家银行上班“三年买车,五年买房,十年买棺材”的传言,但刘娜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平日间,刘娜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她看来,北京竞争这样激烈,自己怎么能有懈怠呢。即便是以牺牲节假日和个人休息时间为代价参加银行的活动,刘娜也不会有丝毫抱怨。
“刚入职的时候,单位说是5点半下班,但过去几年了,从来没有一天准时下班过,经常是拖到七八点。而周末的时候也经常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周是公司的拓展训练,下周是理财讲座,再下周还有推广活动……”虽然这么说着,但刘娜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一股工作的热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三年,刘娜就顺利晋升了部门经理。她说,从任命生效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早上醒来,脑袋就像开了马达一样开始迅速运转。“要管的事情越多,责任越大,每天提心吊胆就怕出事。和上级领导要沟通,领会领导的意图;和下属更要联系紧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遇到不省心的新人,会觉得他们办事不放心;碰见单位里资格老的人偷懒,又碍于面子没法说他们。”
越是这样,刘娜越是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不过在工作热情之外,刘娜的内心深处也藏着深深的焦虑——
虽然无论业务水平还是工作成绩,刘娜都是同事的楷模,也深得领导的认同。但刘娜总认为自己的工作并不尽善尽美,总有一天会被淘汰。“行业内竞争激烈,大家都来自名校,平时工作都很卖力,工作业绩真的是不进则退。”
有一次,刘娜下班回到家后,突然想起来白天给客户的报告里有一句话没写好,于是又打车回到银行修改……朋友也劝过她,“工作别太拼命,不要无限地给自己施压,哪天真的累垮了怎么办?”但刘娜说自己有个毛病,如果工作上的事情没有完成,就会连觉都睡不好,即便睡着了,也是似睡似醒。
于是每到寂静的夜晚,电脑的嗡嗡声和窗外熙攘的车流声总是刺激着刘娜的耳膜,直到工作全部做完……
“这个行业看着挺光鲜,但确实是累,心累、脑累、身体也累。但在这个社会你不拼命,立马就有人会迎头赶上。现在,虽然累一点,但很充实。”
终于有一天,刘娜因为昏厥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说导致她昏厥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太大,焦虑不堪、身心疲惫所致。
由于把大部分的精力全部放在了工作上,刘娜感觉男友的抱怨声也比以前多了很多,“他比我大两岁,我看得出他对我越来越不满,以前我回家后说工作累,他都会安慰我,还会提醒我注意身体,可现在我一说工作累,他就摆出不耐烦的脸色。”
“为了工作,牺牲生活和健康,值得吗?”
刘娜和男朋友不止一次争论过这个话题。在刘娜看来,“事业的每一步都有着血汗的代价,钱不是那么好挣的,官不是那么好升的,为了以后生活得更好,现在牺牲一些也值得……”
累垮和饿死之间只能选前者
讲述人:张辉,38岁,入职14年
职业:房产中介
过劳理由:生存压力大为了家庭不得不拼命。
“就算每天只能挣到10块钱,我也得拼了命的干,一家子人都等着我来养呢。”38岁的张辉是东北人,他和老婆孩子三口人在北京已经生活了十多年。
从2011年开始,张辉开始在新兴桥附近的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做起了置业顾问和经纪人。他在公司附近跟人合租了一套房子,由于妻子平时在一家工地帮人做饭挣钱,只有周末回来。平时,就自己和上初中的儿子住在这里。
张辉说,自己“就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着”。每天早上9点上班,每天晚上回到家都已经过了10点。到家后,儿子已经睡觉,自己还得做饭吃。“我们这个年龄,不能老在外边吃,不干净,而且还贵。”
由于每天晚上吃饭的时间都是在10点以后,长期饮食的不规律,导致张辉的肠胃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经常胃疼不说,消化系统也不好,一米七五的他只有110多斤。
当初做这一行,张辉只是为了生存。几年来,张辉也无数次地想过跳槽,但一直没付之行动。原因之一,是工作难找;之二,觉得这一行虽然累一点,烦一点,但同事之间关系简单,签合同时的成就感,也能给他带来不少快乐。
“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孩子的教育经费,还要每个月给老家的父母寄500块钱,再加上一家三口的日常消费每个月也要4000块,所以挣钱一刻不能停。”
张辉说,他们的工作越到周末越忙,很多客户只有周末才有时间,他们只能迁就人家。而且从去年开始,中介行业越来越不好做了,于是公司也开始执行统班制度。“我们的班本来是这样的,A班,早上9点到下午5点,B班下午1点半到晚上9点,统班是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原来公司规定,凡当天所在团队数据不完成,则第二天上统班。数据包括看房,房源,客户等。按照公司的数据要求,在行情不好的现在,想要完成挺不容易的。于是,大家都开始上统班,每个人都疲惫不堪。”
张辉现在最苦恼的就是,因为长期睡不好,有时生物钟颠倒,晚上根本睡不着觉。经常感觉浑身乏力。白天总犯困,晚上过了12点却来了精神。
“虽然知道这是恶性循环,但却欲罢不能。我在这里工作三年了,其实只要我能吃得消,我会一直做下去。尽管法律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但对我来说,法律条文中的美好权利距离现实太遥远了,在加班还是失业、累垮还是饿死的现实面前,我只能选择前者。”
(案例中人物均为化名)
自我检测你过劳了吗?
关于“过劳”的症状指标,我国大多选用“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提出的过劳死的十大危险信号。
按照其评判标准:上述10项症状中出现2项及以下为过劳死“黄灯”警告期,尚不必担心;3—6项为过劳死“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为“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症,已进入过劳死的预备军。 专家观点
特邀专家 杨河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
别再用“绳命”去工作
《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过劳死”之悲,不仅折射出劳动法规的不落实、监管体系的不健全,还有社会成员对现状的普遍焦虑。而焦虑的背后,是就业难、生存压力、心态浮躁等各类社会问题……
一半是生存 一半是攀比
造成员工“过劳”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
首先,社会转型带来的生存压力。一方面,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压力也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超负荷的工作量和紧张的工作节奏很容易使劳动者尤其是职场精英陷入过度劳动状态。另一方面,很多人把消费水平当成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高低,甚至是人生成败的标志。这些人往往会为自己带来期望值过高的精神压力,陷入过度劳动状态,而并非简单地出于为生计奔波的超负荷工作。
其次,用人单位用工制度不科学。当前,很多单位倾向于采取延长工作时间和增加用工强度的办法,以降低成本。而今天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仍是买方的市场,劳动者为求谋生,缺乏工作自主权,只能选择接受用人单位的苛刻条件。这些劳动者很容易陷入过度劳动的状态,有时甚至以牺牲自身的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
再次,劳动者个体层面的成就动机。一般而言,那些具有高成就动机的人大多精力旺盛、斗志昂扬、勇于接受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容易给自己设立过高的人生目标,时时鞭策自己朝自己设立的目标前进,很容易使自己处于过度劳动状态。
最后,我国劳动法律未对“过劳死”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存在空白。发生过度劳动致死,用人单位是否侵权、对“过劳死”是否负有责任也成为法律界的争议难题。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就有可能以较低的管理和违法成本,要求劳动者长期超时、超强度的过度劳动,从而谋取利润的最大化,也是造成过度劳动的原因之一。
“过劳”是对人的异化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过劳”是对人的异化。无论是从劳动者个人,还是从用人单位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过度劳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容忽视。
过度劳动的影响:
缺图1111
过度的劳动则剥夺了劳动者与家人团聚和休闲娱乐等精神层面的需要,降低了劳动者的个人福利。尤其是长期的过度劳累会使劳动者身心得不到休息,产生巨大的压力,容易诱发各种疾病,而极端的情况就会发生过劳死。
“工作狂”并不应该宣扬
如果国家、单位和劳动者三方,都能对过度劳动问题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充分的认识,便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过度劳动问题在我国恶化的概率。
首先,全社会都应该改变“不加班就是工作不积极”的错误观念,要倡导一种工作时间积极工作、闲暇时间充分享受生活的新理念。同时,要在法律上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对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的单位要加以制裁。
其次,用人单位应意识到,员工与企业互利双赢才是一切企业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比如,控制工作量,给员工足够的自我支配的时间;学会授权,让他们能够掌控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并尽量提供晋升培训的机会;提供人性化福利,如心理健康咨询、健康计划、带薪休假等,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
最后,我们每一个劳动者要加强自我保健和养生。因过度劳动而产生的过度疲劳,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要明白,工作是自己维持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同时更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生活乐趣,不应追求有限的物质而放弃对生活乐趣的体验,也无需过于依赖工作表面的光环和荣誉而为之牺牲时间和精力。知识工作者应在积极投入工作的同时,有意识地注重寻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终结“过劳”开启“适度劳动”
经常听人讲这样的话,健康是“1”,后面若干个“0”。不论是身份、金钱,还是家庭、事业都是以健康为基础,没有健康,则一切皆无。
天天忙于加班的人生给大家带来的只有身心疲惫。陪伴他们的只有强大的工作压力、工作业绩、绩效考核等,灵魂似乎除了挣钱,却已然找不到了方向。在生命与生活质量PK中,其实人们更应该注意身心的调节,不要让心理压力和身体负荷超越生命的极限。生命之中不全是物质与工作。在众多过早消逝的生命中,我们应该学会警醒。
因此,防止“过劳死”的悲剧再三发生,关键要修正成功评价体系。在日趋功利化、浮躁化的社会评价体系中,一个人是否成功往往看他的社会地位、拥有的物质财富如何,有着浓重的市侩气息。实际上,对每个人而言,只要自己尽力了,就是成功。
生活远远不止是工作,与其每日被压得无法喘息倒不如学会适度劳动,保持正确的生活习惯,跟过劳说再见。
就在五一劳动节前夕,又一则“过劳死”的新闻见诸报端。面对这位过世的的哥,有人歌颂父爱,有人骂子啃老,更多的人是感慨生存压力下的“过度劳动”。
勤勉工作没有错,但当工作以生命作为代价时,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数字聚焦
三成人处于“过劳死”边缘
“2012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只有30.6%的受访者能够“享受”到“8小时工作制”。69.4%的受访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超时工作问题,其中有不少受访者每周工作在80个小时以上。
“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显示,有近7成职场人回家后还会继续工作,高强度加班正磨损着职场人的健康和生命。
“2013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9成人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休闲时间不足。究其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可自由支配时间太少、工作太忙、压力太大。”
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中心所做的调查显示:我国有3成人处于“过劳死”的边缘,近60%的人处于过劳状态的红灯区”。而且过劳死呈年轻化快速增长的趋势。
最新的“中国城市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6万名20—45岁的青年人群中,过8成感觉压力大,而压力过大直接反映在工作时间上。其中,53.8%的人表示每天坐着的时间有4—8小时,30.8%的人有8—12小时,他们中有17%感到头晕头痛、17%感到腰酸背痛、12.8%感到视力模糊,还有心跳过快、肩颈酸痛等各类症状……
“过劳死”事件梳理:
2014年4月20日:的哥为儿子攒首付,连续开车24小时“过劳死”
2014年4月17日:33岁工程师月加班190个小时“过劳死”
2014年4月5日:年轻白领家中猝死,24小时手机待命被称“过劳”
2014年4月3日:广东一年内29名民警殉职,七成因过劳猝死
2014年3月1日:年轻女高管地铁口猝死,医生称因为过度劳累诱发体内潜在疾病
2014年3月1日:85后银行员工猝死,工作超负荷压力大引警惕
2014年1月18日:23岁快递员送件时倒地身亡,被疑“过劳死”
样本追踪
“朝九晚五”变成“朝九晚无”
讲述人:李哲,28岁,入职6年
职业:广告策划
过劳理由:公司制度太苛刻。
“一个1分钟的广告创意,我们至少要拿出10个方案供客户选择,而这10个方案,又是主管在我们几十个创意中选出来的。有时光是一句话,我们都要想破头,来来回回斟酌个几十遍。假期,对我们来说形同虚设……”
2008年大学毕业后,李哲选择留在北京。工作六年来,他已经跳过4次槽,每次跳槽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无法忍受单位的无节制加班。
“正常的五点下班几乎没有过,经常是六点、七点,加上住处离公司有点儿远,地铁倒公交,八九点到家已成常态。男人真怕入错行啊!”采访中,李哲还不忘自嘲地调侃自己。
李哲说公司一到下班时间,老板的事就来了,从听每个员工一天的工作汇报、第二天的计划,再到思想教育……少说也得一两个小时。而无休止的加班却没有任何补偿,老板还时不时地冒出来几句员工要懂得为公司“付出”,似乎员工在这顶“帽子”下突然变得“高尚”起来。好不容易回家了吧,电脑还得开着,因为公司还要做网络营销。
而谈起去年发生在公司的一段经历时,李哲仍有些愤愤不平——
一年前,李哲原来的公司接了一个比较可观的项目,为一家工厂定制一套广告营销创意。这个项目无论从对方的投资还是从设计的工作量来讲,都比较大,再加上对创意领域不是特别熟悉,因此公司领导十分重视。
虽然大家每天工作得都很辛苦,但项目开展了近一个月,仍然没有太大进展。按说此时应该分析效果不好的原因,并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可领导却认为要靠加班解决问题,于是宣布实行“6+1”工作制,即每周多上一天班,每天多干一小时。
“同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不满,大家心里都明白,做营销策划和创意,思路和想法最重要,并不是加班就能解决。”
加班的日子开始了,每天起早贪黑,周末还要多上一天班。眼见大家在单位的时间增加了,领导也稍微松了一口气,认为工作进展应该会快一些,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工作安排不到位,任务没有具体细化,经常出现人来了,但是闲着没事做的情况。
李哲说,久而久之,就连以前工作出色的同事也开始磨洋工。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长时间周末不能休息,很多人心里都充满怨气。领导没有及时化解大家的情绪,反而继续责怪大家工作不积极。一时间,整个项目不仅没有太大进展,领导与下属之间关系还十分紧张,工作非常被动。最后,终于忍受不了无节制且没有一点效率的工作的李哲,和两个同事一起递交了辞呈。
本想换了新工作之后能有个全新的开始。然而情况并没有太多好转。
“在新公司,有一次我要做一个广告策划,正好赶上感冒,昏昏沉沉的,走路像踩在棉花上,人都是飘的。主管跟我说,好好休息吧,注意身体。说完又加了一句:脚本明天能给我看吗?当时听完我超级郁闷。为了把策划书赶出来,我熬了一个白天加一个通宵,第二天把稿子交上去,主管瞥了一眼说,这个现在不着急,目前有个更急的策划,你赶紧弄出来……”
在李哲眼里,自己所在的这个行业,有上班时间却没下班时间,“朝九晚五”成了“朝九晚无”,工作成了“白加黑”,双休日成了“五加二”。企业老板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恨不得榨干员工的价值。
“我现在才28岁,但已经常在想,总有一天会用脑过度变成痴呆……”
爱上“事业”牺牲生活也值得
讲述人:刘娜,32岁,入职5年 职业:银行部门经理
过劳理由:工作狂事业心太强。
如果说李哲是被动加班的话,那么刘娜就是主动加班了。
研究生毕业后,刘娜顺利面试进入到北京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上班。虽然早就听过在这家银行上班“三年买车,五年买房,十年买棺材”的传言,但刘娜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平日间,刘娜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她看来,北京竞争这样激烈,自己怎么能有懈怠呢。即便是以牺牲节假日和个人休息时间为代价参加银行的活动,刘娜也不会有丝毫抱怨。
“刚入职的时候,单位说是5点半下班,但过去几年了,从来没有一天准时下班过,经常是拖到七八点。而周末的时候也经常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周是公司的拓展训练,下周是理财讲座,再下周还有推广活动……”虽然这么说着,但刘娜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一股工作的热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三年,刘娜就顺利晋升了部门经理。她说,从任命生效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早上醒来,脑袋就像开了马达一样开始迅速运转。“要管的事情越多,责任越大,每天提心吊胆就怕出事。和上级领导要沟通,领会领导的意图;和下属更要联系紧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遇到不省心的新人,会觉得他们办事不放心;碰见单位里资格老的人偷懒,又碍于面子没法说他们。”
越是这样,刘娜越是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不过在工作热情之外,刘娜的内心深处也藏着深深的焦虑——
虽然无论业务水平还是工作成绩,刘娜都是同事的楷模,也深得领导的认同。但刘娜总认为自己的工作并不尽善尽美,总有一天会被淘汰。“行业内竞争激烈,大家都来自名校,平时工作都很卖力,工作业绩真的是不进则退。”
有一次,刘娜下班回到家后,突然想起来白天给客户的报告里有一句话没写好,于是又打车回到银行修改……朋友也劝过她,“工作别太拼命,不要无限地给自己施压,哪天真的累垮了怎么办?”但刘娜说自己有个毛病,如果工作上的事情没有完成,就会连觉都睡不好,即便睡着了,也是似睡似醒。
于是每到寂静的夜晚,电脑的嗡嗡声和窗外熙攘的车流声总是刺激着刘娜的耳膜,直到工作全部做完……
“这个行业看着挺光鲜,但确实是累,心累、脑累、身体也累。但在这个社会你不拼命,立马就有人会迎头赶上。现在,虽然累一点,但很充实。”
终于有一天,刘娜因为昏厥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说导致她昏厥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太大,焦虑不堪、身心疲惫所致。
由于把大部分的精力全部放在了工作上,刘娜感觉男友的抱怨声也比以前多了很多,“他比我大两岁,我看得出他对我越来越不满,以前我回家后说工作累,他都会安慰我,还会提醒我注意身体,可现在我一说工作累,他就摆出不耐烦的脸色。”
“为了工作,牺牲生活和健康,值得吗?”
刘娜和男朋友不止一次争论过这个话题。在刘娜看来,“事业的每一步都有着血汗的代价,钱不是那么好挣的,官不是那么好升的,为了以后生活得更好,现在牺牲一些也值得……”
累垮和饿死之间只能选前者
讲述人:张辉,38岁,入职14年
职业:房产中介
过劳理由:生存压力大为了家庭不得不拼命。
“就算每天只能挣到10块钱,我也得拼了命的干,一家子人都等着我来养呢。”38岁的张辉是东北人,他和老婆孩子三口人在北京已经生活了十多年。
从2011年开始,张辉开始在新兴桥附近的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做起了置业顾问和经纪人。他在公司附近跟人合租了一套房子,由于妻子平时在一家工地帮人做饭挣钱,只有周末回来。平时,就自己和上初中的儿子住在这里。
张辉说,自己“就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着”。每天早上9点上班,每天晚上回到家都已经过了10点。到家后,儿子已经睡觉,自己还得做饭吃。“我们这个年龄,不能老在外边吃,不干净,而且还贵。”
由于每天晚上吃饭的时间都是在10点以后,长期饮食的不规律,导致张辉的肠胃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经常胃疼不说,消化系统也不好,一米七五的他只有110多斤。
当初做这一行,张辉只是为了生存。几年来,张辉也无数次地想过跳槽,但一直没付之行动。原因之一,是工作难找;之二,觉得这一行虽然累一点,烦一点,但同事之间关系简单,签合同时的成就感,也能给他带来不少快乐。
“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孩子的教育经费,还要每个月给老家的父母寄500块钱,再加上一家三口的日常消费每个月也要4000块,所以挣钱一刻不能停。”
张辉说,他们的工作越到周末越忙,很多客户只有周末才有时间,他们只能迁就人家。而且从去年开始,中介行业越来越不好做了,于是公司也开始执行统班制度。“我们的班本来是这样的,A班,早上9点到下午5点,B班下午1点半到晚上9点,统班是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原来公司规定,凡当天所在团队数据不完成,则第二天上统班。数据包括看房,房源,客户等。按照公司的数据要求,在行情不好的现在,想要完成挺不容易的。于是,大家都开始上统班,每个人都疲惫不堪。”
张辉现在最苦恼的就是,因为长期睡不好,有时生物钟颠倒,晚上根本睡不着觉。经常感觉浑身乏力。白天总犯困,晚上过了12点却来了精神。
“虽然知道这是恶性循环,但却欲罢不能。我在这里工作三年了,其实只要我能吃得消,我会一直做下去。尽管法律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但对我来说,法律条文中的美好权利距离现实太遥远了,在加班还是失业、累垮还是饿死的现实面前,我只能选择前者。”
(案例中人物均为化名)
自我检测你过劳了吗?
关于“过劳”的症状指标,我国大多选用“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提出的过劳死的十大危险信号。
按照其评判标准:上述10项症状中出现2项及以下为过劳死“黄灯”警告期,尚不必担心;3—6项为过劳死“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为“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症,已进入过劳死的预备军。 专家观点
特邀专家 杨河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
别再用“绳命”去工作
《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过劳死”之悲,不仅折射出劳动法规的不落实、监管体系的不健全,还有社会成员对现状的普遍焦虑。而焦虑的背后,是就业难、生存压力、心态浮躁等各类社会问题……
一半是生存 一半是攀比
造成员工“过劳”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
首先,社会转型带来的生存压力。一方面,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压力也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超负荷的工作量和紧张的工作节奏很容易使劳动者尤其是职场精英陷入过度劳动状态。另一方面,很多人把消费水平当成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高低,甚至是人生成败的标志。这些人往往会为自己带来期望值过高的精神压力,陷入过度劳动状态,而并非简单地出于为生计奔波的超负荷工作。
其次,用人单位用工制度不科学。当前,很多单位倾向于采取延长工作时间和增加用工强度的办法,以降低成本。而今天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仍是买方的市场,劳动者为求谋生,缺乏工作自主权,只能选择接受用人单位的苛刻条件。这些劳动者很容易陷入过度劳动的状态,有时甚至以牺牲自身的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
再次,劳动者个体层面的成就动机。一般而言,那些具有高成就动机的人大多精力旺盛、斗志昂扬、勇于接受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容易给自己设立过高的人生目标,时时鞭策自己朝自己设立的目标前进,很容易使自己处于过度劳动状态。
最后,我国劳动法律未对“过劳死”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存在空白。发生过度劳动致死,用人单位是否侵权、对“过劳死”是否负有责任也成为法律界的争议难题。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就有可能以较低的管理和违法成本,要求劳动者长期超时、超强度的过度劳动,从而谋取利润的最大化,也是造成过度劳动的原因之一。
“过劳”是对人的异化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过劳”是对人的异化。无论是从劳动者个人,还是从用人单位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过度劳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容忽视。
过度劳动的影响:
缺图1111
过度的劳动则剥夺了劳动者与家人团聚和休闲娱乐等精神层面的需要,降低了劳动者的个人福利。尤其是长期的过度劳累会使劳动者身心得不到休息,产生巨大的压力,容易诱发各种疾病,而极端的情况就会发生过劳死。
“工作狂”并不应该宣扬
如果国家、单位和劳动者三方,都能对过度劳动问题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充分的认识,便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过度劳动问题在我国恶化的概率。
首先,全社会都应该改变“不加班就是工作不积极”的错误观念,要倡导一种工作时间积极工作、闲暇时间充分享受生活的新理念。同时,要在法律上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对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的单位要加以制裁。
其次,用人单位应意识到,员工与企业互利双赢才是一切企业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比如,控制工作量,给员工足够的自我支配的时间;学会授权,让他们能够掌控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并尽量提供晋升培训的机会;提供人性化福利,如心理健康咨询、健康计划、带薪休假等,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
最后,我们每一个劳动者要加强自我保健和养生。因过度劳动而产生的过度疲劳,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要明白,工作是自己维持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同时更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生活乐趣,不应追求有限的物质而放弃对生活乐趣的体验,也无需过于依赖工作表面的光环和荣誉而为之牺牲时间和精力。知识工作者应在积极投入工作的同时,有意识地注重寻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终结“过劳”开启“适度劳动”
经常听人讲这样的话,健康是“1”,后面若干个“0”。不论是身份、金钱,还是家庭、事业都是以健康为基础,没有健康,则一切皆无。
天天忙于加班的人生给大家带来的只有身心疲惫。陪伴他们的只有强大的工作压力、工作业绩、绩效考核等,灵魂似乎除了挣钱,却已然找不到了方向。在生命与生活质量PK中,其实人们更应该注意身心的调节,不要让心理压力和身体负荷超越生命的极限。生命之中不全是物质与工作。在众多过早消逝的生命中,我们应该学会警醒。
因此,防止“过劳死”的悲剧再三发生,关键要修正成功评价体系。在日趋功利化、浮躁化的社会评价体系中,一个人是否成功往往看他的社会地位、拥有的物质财富如何,有着浓重的市侩气息。实际上,对每个人而言,只要自己尽力了,就是成功。
生活远远不止是工作,与其每日被压得无法喘息倒不如学会适度劳动,保持正确的生活习惯,跟过劳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