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语文教学正在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本人在教学中更新观念,大胆摸索,组织开展语文活动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却把语文教育置于十分尷尬的境地,致使素质教育成为一句口号,教师满堂灌,学生昏沉沉,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
现在,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听客,缺乏自主的实践。这就导致讲台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导致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活动课的实践打破了这一局面。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活动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是他们表演的舞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潜能的空间。如:课前两分钟自由演讲、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活动课关键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就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关系。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导演的角色,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任不管,完全让学生自主“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后的点评、总结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如:在学习《犟龟》一课时,让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各种动物。让他们尽量模仿出各种动物的特点、说话的语气,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准备,这时课堂就动起来了。虽“闹”而不乱,学生的热情也就点燃了。表演完后教师适当点评,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教师“导演”的角色,放手让学生去“玩”。寓教于乐,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把握了各种动物的特点,也加深了对“犟龟”的“犟”的理解。
教师作为主导者处理好了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课必须使形式生动活泼而又切实有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但只追求形式是不行的,还应讲究实效。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教案。什么课文适宜抢答竞赛;什么课文适宜进行朗诵比赛;什么问题可进行现场辩论……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去设计。如:在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时,我就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作自我介绍。⑴开学第一天,你在校园里偶遇同班一位不知名的同学,两人互相介绍与提问;⑵新学期刚开学,你参加班干部竞选,作自我介绍;⑶某单位正招聘一名学生形象代表,你前去应聘。这三种情境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语文活动课还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如果仅仅是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的话,我想这也不是活动课的主旨。教师要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参与其中,化主动为被动。以前的语文课堂,是优秀生表演的舞台,后进生只是陪衬。后进生由于基础差、反应慢,虽有兴趣参于活动,却很难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在抢答、演讲中,后进生相形见绌,致使他们失去自信和参于活动的勇气。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必定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所以,语文活动课要顺利进行,还须让成绩中下层的学生动起来,发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而要调动中下层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语文活动课一个难点。中下层学生大部分缺乏自信,不敢参于任何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引导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让他们重拾自信,从而参加到活动性课堂中来。记得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还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捕鸟的动作,班上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顿时神采奕奕,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先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后因太紧张,“竹篓”翻了,“捕鸟”失败。这时帮他们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再来一次,结果获得了全班同学的鼓掌肯定,从而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语文课堂是一个丰富多采的世界,为学生打开另一个广阔的天地。但学生的知识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上所获,语文活动课要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课堂带动课外,课外成为课堂的补充和延续。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特别是山里的孩子,过寄宿生活,课外资料又少,这些造成他们的视野狭窄,语文水平低,课外的补充就显得重要了。教师就要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鼓励学生平时多看报,课后常去学校阅览室充电,在假期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等等。
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还学生一片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真正让语文课活动起来,使学生上语文课不会再有压力;使之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语文课变得轻松起来。
活动课的关键在于“动”,我想,这就是活动课的精髓所在吧。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在“动”中有所得,在“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单一、传统的讲授,把沉闷的语文课堂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激活。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就容易提高了。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本人在教学中更新观念,大胆摸索,组织开展语文活动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却把语文教育置于十分尷尬的境地,致使素质教育成为一句口号,教师满堂灌,学生昏沉沉,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
现在,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听客,缺乏自主的实践。这就导致讲台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导致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活动课的实践打破了这一局面。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活动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是他们表演的舞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潜能的空间。如:课前两分钟自由演讲、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活动课关键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就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关系。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导演的角色,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任不管,完全让学生自主“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后的点评、总结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如:在学习《犟龟》一课时,让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各种动物。让他们尽量模仿出各种动物的特点、说话的语气,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准备,这时课堂就动起来了。虽“闹”而不乱,学生的热情也就点燃了。表演完后教师适当点评,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教师“导演”的角色,放手让学生去“玩”。寓教于乐,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把握了各种动物的特点,也加深了对“犟龟”的“犟”的理解。
教师作为主导者处理好了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课必须使形式生动活泼而又切实有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但只追求形式是不行的,还应讲究实效。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教案。什么课文适宜抢答竞赛;什么课文适宜进行朗诵比赛;什么问题可进行现场辩论……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去设计。如:在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时,我就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作自我介绍。⑴开学第一天,你在校园里偶遇同班一位不知名的同学,两人互相介绍与提问;⑵新学期刚开学,你参加班干部竞选,作自我介绍;⑶某单位正招聘一名学生形象代表,你前去应聘。这三种情境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语文活动课还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如果仅仅是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的话,我想这也不是活动课的主旨。教师要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参与其中,化主动为被动。以前的语文课堂,是优秀生表演的舞台,后进生只是陪衬。后进生由于基础差、反应慢,虽有兴趣参于活动,却很难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在抢答、演讲中,后进生相形见绌,致使他们失去自信和参于活动的勇气。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必定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所以,语文活动课要顺利进行,还须让成绩中下层的学生动起来,发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而要调动中下层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语文活动课一个难点。中下层学生大部分缺乏自信,不敢参于任何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引导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让他们重拾自信,从而参加到活动性课堂中来。记得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还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捕鸟的动作,班上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顿时神采奕奕,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先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后因太紧张,“竹篓”翻了,“捕鸟”失败。这时帮他们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再来一次,结果获得了全班同学的鼓掌肯定,从而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语文课堂是一个丰富多采的世界,为学生打开另一个广阔的天地。但学生的知识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上所获,语文活动课要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课堂带动课外,课外成为课堂的补充和延续。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特别是山里的孩子,过寄宿生活,课外资料又少,这些造成他们的视野狭窄,语文水平低,课外的补充就显得重要了。教师就要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鼓励学生平时多看报,课后常去学校阅览室充电,在假期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等等。
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还学生一片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真正让语文课活动起来,使学生上语文课不会再有压力;使之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语文课变得轻松起来。
活动课的关键在于“动”,我想,这就是活动课的精髓所在吧。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在“动”中有所得,在“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单一、传统的讲授,把沉闷的语文课堂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激活。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就容易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