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的诵读教学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ai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明:“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如今的日常教学中,广大教育者已经注意到了文言文在教学中的作用,确立了“语文的根本在文言”的理念。通常,我们谈论语文教育时都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阐述,但是走进中国古代教育史,字典、辞书比比皆是,却很难找到口头语言教育和语言规律研究的典籍,因为古代语文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读,读是明经(即悟道)和写作的前提。古人特别重视朗读(包括吟诵)、默读、精读与博览。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古代教育家都强调“熟读成诵”,靠反复读和多读来达到意会的境界。中国语言的精华存在于五千年的文化中,许多作品经过岁月的大浪淘沙,益发闪耀着理性与文采的光辉,尤其是选入高中课本的文言文,都是文言著作的精品,能够涵养心性,培植道德,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在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对这些文章的朗读与背诵,把蕴含在里面的思想精华内化为自己的品德与人格,身体力行,为人生奠定一种理想的高度。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化成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让学生积累大量经典的优美的文本,感悟语言的艺术之美,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可以使学生的作文语言更加雅致与凝重,回答问题也更精炼和轻灵。数年前兴起的重诵经典的活动,陶冶了无数儿童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心性与修养。没有读的基础,汉语言的摩天大厦就无法修建。而今,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作品的朗读与背诵,同时注重诵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一、要读准字音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读通文气。文言文的诵读是对文章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的一个过程,它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学生很容易读错。读错了字音,课文读得磕磕绊绊,文气便不通畅,更谈不上对文章的正确理解了。因此,对于要精读的文言文,应该先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结合注解上的注音与工具书,在课本上标记,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个别学生试着朗读一遍课文,每个同学朗读一段,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音中的问题,逐一进行纠正,并且在下一节讲课前检查,要不断强化。然后要求全班齐读,依次逐段进行,最后将全文连起来朗读。学生对这些生字的印象会逐渐深刻。逐渐积累,再次碰到它们,便游刃有余了。教师也可以直接范读全文,让学生在生字上注音,然后留出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朗读,然后,全班共同朗读课文。字音读得准确,文气读得通畅。
  
  二、要读清句读
  
  也就是要读懂文意。诵读要以对所学材料的初步理解为基础,而理解的前提则是读清句读。句读影响到断句,正如韩愈所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断句错误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于断句的重要性,我曾给他们讲过韩信谋士蒯通的故事。韩信在手握重兵的时候,蒯通给韩信相面,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一语双关,劝韩信此时应该趁机造反。韩信犹豫,“汉王遇我厚,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因为劝说未果,蒯通焦急地说了句“时乎时不再来”。我让学生来尝试着加标点,然后讲解历来的两种断句方法,但在“时乎时”后面断开,显得语气更急迫,感叹更深切,更能表现出人物焦急而又无奈的情感。如此说明后,学生不但对文言文句读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并且顺便讲解了故事中的语法现象。古人写文章常用通假字,文章中的语气、语意常常借助虚词来表达。因此,教师在范读文章的时候,要利用对文言构词造句的常识(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以及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的辨析讲解,帮助学生去读清句读,深化对文意的理解。鲁人版语文教材的高一课本继续选取了《师说》一文,其中,就存在较多断句问题,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出人也/远矣”……这些句子,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要着重强调,使学生能够清楚断句。文章的气势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展现出来。“文章不厌百回读”,通过正音、断句,将课文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也培养了文言文的语感。
  
  三、要读出感情
  
  读出感情就是要读出文章的文味,读出文章的意境。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诵读就是要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原生态”的声韵表达,只有这样,作者与读者之间才能伸手相握,灵魂之间才能对话。我们通过诵读,可以体察文章的语气,体会字面之后作者所隐藏的感情。由于朗读时师生情怀的开放,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达到情感升华的新境界。在教学时对好作品的反复涵泳,是一种心灵的朗诵。例如,我在教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便用了情感朗读法来教学,因为课文中句句含情。文中写景部分,写得情趣盎然又怡然自得,让学生用轻快的、欣喜的语调来朗读;但读到“儿寒乎?欲食乎?”这几句慈母的爱怜,让往昔重现,温柔蚀骨,就要轻轻读,慢慢语;“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要读得有泪无声,内蕴深情,外含凄恻,引导学生细细地进行体会。又如作者对深切悼念亡妻,追忆与她一起的旧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语气上要读出温婉、天真、深情和淡淡的热烈,仿佛妻子的一言一笑,仍在轩中回响,用诵读体味出作者的青春怀旧,一往情深。“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眼前物在人亡,怎不令人黯然销魂!在这里,作者欢愉惨恻的思恋,已溢于言表之外,所以诵读的时候,语调要舒缓,深沉而平静,一个字要读成一声深长的叹息。《项脊轩志》以情感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学生读出了作品的感情,心灵就得到了美的浸润,思维品质得到重塑,会蜕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多次诵读,也可以从语气中去探寻文章内容的走向,体会出作者行文的匠心,从而把握文章写作的脉络。而疏理文章的层次,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指导背诵,方式要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一定要范读,还可以领读;学生要有集体朗读,还要有个别朗读,配乐朗读,可以男女生分声部朗读,也可以默读,轮读,跟读;可以朗读全篇,也可以挑出某一段或某几段,进行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课堂的朗读比赛,要经常化;要不断变换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去体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万千气象,去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要能够在诵读中领悟哲人的伟大:孔子的仁爱,孟子的雄辩,庄子的飘逸与洒脱;能够感知古人多样的风格:韩如海,柳如泉,欧如烟,苏如潮。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党治得如何,管得怎样,是否能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力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坚持从严治党。只有坚持了从严治党,共产党员才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认识古代社会.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对学生学习现代汉语也有着促进作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文言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
我国傩戏文化具有多年的历史,傩戏与神有关,常见于宗庙的祭祀文化中。正是由于此原因,傩戏常使用面具,我国傩戏文化发展迅速,以江西土家族的傩戏著称。傩戏体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目标,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确实,有目标的教学克服了课堂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真正纳入到规范化、科学化、高效率的轨道。而在课堂目标教学过程的众多环节中,确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中心,起着定向作用。课堂的检测、评价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将以此为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都将由此得到激发。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