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相结合是势在必行的。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情趣性;可以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延伸文本内容,拓展了课外知识;抓住训练点,促进学练结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情境;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96-1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成为有利的学习工具,是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势在必行。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情趣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技术,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是一篇景点介绍的说明文,主要描述了浙江杭州的著名风景区——西湖的美丽景色。但是,课文中描写的那清澈的湖底、秀丽的湖面、童话般的仙境是许多学生未曾见过也难以想象的,如果在教学中只出现课文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时,如果应用信息技术,搜集有关西湖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资料设计、制作成课件或教学网页,向学生展示杭州西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变革和著名景点等,让他们领略到西湖的无限风光。在与西湖“亲密接触”的同时,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注意力全被完全吸引。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远不能达到的。
  再如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如果仅仅从文章标题和教材内容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那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和探访北大荒,可以亲身感受北大荒的秋天。这既适应了中年级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情趣性,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应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然而,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后,便会使过去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难以体会,这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景观;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结合对“众星捧月”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这样利用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便于理解,突破难点,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能水到渠成。
  第三,应用信息技术延伸文本内容,拓展课外知识。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应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知识拓展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而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内容丰富与交互性强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延伸语文教学的空间、时间和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以文本为阅读基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就可以充分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品味荷花的美之后,告诉学生荷花是夏天一首美丽的小诗、一个诱人的音符,它曾让许多诗人诗兴大发。然后向学生推荐借助网络搜集的文人墨客赞美、吟诵荷花的诗句。学生在丰厚的、整合性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语文,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与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第四,应用信息技术抓住训练点,促进学练结合。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学生与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从而增强习作教学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或者将学生的习作发布到BBS论坛中,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从而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充满了它独特的魅力,但我们始终要牢记:整合不等于混合,整合不等于简单相加,信息技术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使信息技术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助推器”,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其他文献
经营企业和养孩子很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可以完全说了算,随着孩子不断长大,慢慢就一点一点开始说了不算了,直到完全说了不算。  谈到民主与专制,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国家的政体,其实,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家庭,都存在着民主与专制的问题,并不神秘。  老板的领导风格通常决定一个企业的管理风格,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民主开放式和独裁专制式,这两种管理风格,各有优劣。非常有意思的是,老板们都
首先,从命题设置的立意来讲,高考完形填空是从语篇层次来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题型;其次,随着近几年考查题目语境化因素的增加,对语段结构的把握和层次意义的理解已成为高考完形填空测试的主旋律。因此,把握好整个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上下文语境的逻辑关系,既是完成大纲规定的“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这一语用技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解答完形填空试题的效率和正确率的有效途径。笔者现以2007年山东省高考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