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文学史研究中,他最早发现了张爱玲的价值,他贬低老舍《四世同堂》,他认为鲁迅被拔高,钱锺书的《围城》无出其右。有“快人”之称的夏志清在学术上也爱憎分明,但无人否认他《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厚重价值
去年冬日的一个上午,火车行驶在纽黑文通往纽约的铁道上,窗外掠过树林、雪地、房屋和停靠在港湾里的船只。
纽黑文—纽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大约60年前,1950年代初,三十出头的夏志清在这条路线上往返奔波。那时他正在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日后让他声誉鹊起的学术著作,苦于耶鲁大学中文书籍匮乏,于是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中日文系(现在的东亚语文系)图书馆的常客。他通常是上午从耶鲁出发,下午在哥大饱览群书,然后再借上一箱子资料,返回纽黑文。
离耶鲁并不遥远的哈佛大学当年的中文藏书虽然并不丰富,但也有一些哥大所没有的书籍。夏志清没去哈佛借过书,除了生性不爱动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钱。他曾为此而遗憾,作为文学史的研究者,占有的资料再多都不为过。
“朝鲜战争开始,我就得省下钱来寄给上海家里。从1951年7月开始,月寄100美金,一年1200元。所以那3年,每年自用2800美元,够维持生活,谈不上有什么研究经费。”当时已经从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毕业的夏志清仍然住学生宿舍,吃食堂。
夏志清如今住在纽约113街的一幢公寓,紧邻晨边高地上的哥伦比亚大学,通往他家楼层的电梯有着木质外壳,楼龄超过百年。
在夏志清家里,有墙壁处皆是书。他自己的著作都集中在一个书架上。我从大陆带来的几本署名“夏志清”的简体字书,却不在此列。
“大陆出版他的书,几乎从来不给稿费,很多时候连书都不寄过来,真是很过分。”夏志清的太太王洞女士翻着我带来的书说道。
夏志清则拿着我带去的“桂系军阀”做封面的《南方人物周刊》说:“这是白崇禧年轻的时候,我跟他儿子白先勇很熟。”白先勇是夏志清的哥哥夏济安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教过的学生。白先勇认为夏济安对那一届台大外文系学生有过非常好的指导。那批学生中,日后成名的除了白先勇,还有李欧梵、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等人。对于夏济安和夏志清,刘再复的评价是: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兄弟双子星座。
上海来的年轻人
夏志清在2011年阴历正月十一度过了自己90岁生日,为了避开美国东北部多雪的冬天,生日的聚会提前到2010年秋天。1921年,夏志清出生在上海浦东。浦东当时只是落后的郊区,黄浦江对岸才是繁华的十里洋场。夏志清的家境并不好。“年轻时的夏志清多少有一些自卑感,这对他之后的人生会有影响。”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说。
客厅里挂着马英九送来的一幅生日贺匾: 绩学雅范。“这个出典我不晓得。”夏志清指着这幅字说,“这些字都有出典的,他们不敢乱写,中国人胆子小,你自己发明一个什么‘伟大的……’,大家会笑的,所以中国人总是要用古人的话。”
这幅字上还写着:“志清院士九秩嵩庆”。夏志清在2006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为当选院士中最年长者。
胡适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可能没料到,自己不太器重的夏志清几十年后会当选院士。1946年,从沪江大学毕业的夏志清到北大外文系做助教时,时任北大校长胡适“听说我是沪江大学毕业生,脸就一沉,透露很大的失望。我那时还不知道胡校长偏见如此之深,好像全国最优秀的学生,都该进北大、清华、南开才是正路。”
1947年,纽约华侨富商李国钦决定给北大的年轻教员3个留美奖学金的名额,文、法、理各一名。刚到北大工作不到一年的夏志清过关斩将,得到文科惟一的名额。发榜后,十几位教员一起到校长胡适那里表示抗议:夏志清是什么人啊,怎么能让他把这个名额占去。胡适虽然不喜欢夏志清,但非常尊重评选委员会的决定,夏志清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1947年对夏志清来说,是特别的一年。这一年,他最喜欢的德裔美国电影导演刘别谦(Ernst Lubitsch)在洛杉矶突发心脏病去世。“我对刘别谦的导演手法特别佩服,他的好多电影我都看过3遍。”他认为作为电影导演的刘别谦相当于诗人中的蒲伯、剧作家中的莫里哀。
夏志清是个超级影迷,他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在《新闻报》上发表《好莱坞大导演阵容》。“那个时候,我对电影的研究比文学更好。我大学还没毕业,电影全都懂了”,“刘别谦的电影好得一塌糊涂”,“现在的电影是退步得一塌糊涂”。他所喜欢的大抵是1960年代以前的电影,书房里,挂着伊丽莎白
去年冬日的一个上午,火车行驶在纽黑文通往纽约的铁道上,窗外掠过树林、雪地、房屋和停靠在港湾里的船只。
纽黑文—纽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大约60年前,1950年代初,三十出头的夏志清在这条路线上往返奔波。那时他正在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日后让他声誉鹊起的学术著作,苦于耶鲁大学中文书籍匮乏,于是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中日文系(现在的东亚语文系)图书馆的常客。他通常是上午从耶鲁出发,下午在哥大饱览群书,然后再借上一箱子资料,返回纽黑文。
离耶鲁并不遥远的哈佛大学当年的中文藏书虽然并不丰富,但也有一些哥大所没有的书籍。夏志清没去哈佛借过书,除了生性不爱动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钱。他曾为此而遗憾,作为文学史的研究者,占有的资料再多都不为过。
“朝鲜战争开始,我就得省下钱来寄给上海家里。从1951年7月开始,月寄100美金,一年1200元。所以那3年,每年自用2800美元,够维持生活,谈不上有什么研究经费。”当时已经从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毕业的夏志清仍然住学生宿舍,吃食堂。
夏志清如今住在纽约113街的一幢公寓,紧邻晨边高地上的哥伦比亚大学,通往他家楼层的电梯有着木质外壳,楼龄超过百年。
在夏志清家里,有墙壁处皆是书。他自己的著作都集中在一个书架上。我从大陆带来的几本署名“夏志清”的简体字书,却不在此列。
“大陆出版他的书,几乎从来不给稿费,很多时候连书都不寄过来,真是很过分。”夏志清的太太王洞女士翻着我带来的书说道。
夏志清则拿着我带去的“桂系军阀”做封面的《南方人物周刊》说:“这是白崇禧年轻的时候,我跟他儿子白先勇很熟。”白先勇是夏志清的哥哥夏济安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教过的学生。白先勇认为夏济安对那一届台大外文系学生有过非常好的指导。那批学生中,日后成名的除了白先勇,还有李欧梵、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等人。对于夏济安和夏志清,刘再复的评价是: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兄弟双子星座。
上海来的年轻人
夏志清在2011年阴历正月十一度过了自己90岁生日,为了避开美国东北部多雪的冬天,生日的聚会提前到2010年秋天。1921年,夏志清出生在上海浦东。浦东当时只是落后的郊区,黄浦江对岸才是繁华的十里洋场。夏志清的家境并不好。“年轻时的夏志清多少有一些自卑感,这对他之后的人生会有影响。”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说。
客厅里挂着马英九送来的一幅生日贺匾: 绩学雅范。“这个出典我不晓得。”夏志清指着这幅字说,“这些字都有出典的,他们不敢乱写,中国人胆子小,你自己发明一个什么‘伟大的……’,大家会笑的,所以中国人总是要用古人的话。”
这幅字上还写着:“志清院士九秩嵩庆”。夏志清在2006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为当选院士中最年长者。
胡适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可能没料到,自己不太器重的夏志清几十年后会当选院士。1946年,从沪江大学毕业的夏志清到北大外文系做助教时,时任北大校长胡适“听说我是沪江大学毕业生,脸就一沉,透露很大的失望。我那时还不知道胡校长偏见如此之深,好像全国最优秀的学生,都该进北大、清华、南开才是正路。”
1947年,纽约华侨富商李国钦决定给北大的年轻教员3个留美奖学金的名额,文、法、理各一名。刚到北大工作不到一年的夏志清过关斩将,得到文科惟一的名额。发榜后,十几位教员一起到校长胡适那里表示抗议:夏志清是什么人啊,怎么能让他把这个名额占去。胡适虽然不喜欢夏志清,但非常尊重评选委员会的决定,夏志清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1947年对夏志清来说,是特别的一年。这一年,他最喜欢的德裔美国电影导演刘别谦(Ernst Lubitsch)在洛杉矶突发心脏病去世。“我对刘别谦的导演手法特别佩服,他的好多电影我都看过3遍。”他认为作为电影导演的刘别谦相当于诗人中的蒲伯、剧作家中的莫里哀。
夏志清是个超级影迷,他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在《新闻报》上发表《好莱坞大导演阵容》。“那个时候,我对电影的研究比文学更好。我大学还没毕业,电影全都懂了”,“刘别谦的电影好得一塌糊涂”,“现在的电影是退步得一塌糊涂”。他所喜欢的大抵是1960年代以前的电影,书房里,挂着伊丽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