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343212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我们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保证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理念的确定上,就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教学中,假如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会把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教学作为数学知识的教学,直接告诉学生“法则”,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操练,这对即时性、阶段性的学习效果明显. 但是,这就会忽略掉学生的学习过程. 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了什么?除了得到那些具体结果,学生还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笔者认为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调整教学的方式,尽可能地以“过程教学”为主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喧宾夺主——避免教学情境的无效性
  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需要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为着力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课堂活动才有实际意义,课堂教学也才是有效的. 而事实上,有效的数学活动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课堂活动应该有一定的挑战性;其次,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现在讨论的是什么问题;再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思维上有无障碍,如何引导.
  其实,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有多种途径,但笔者认为对初中学生而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适度挑战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 但是,教学情境的设置必须是有效的、明确的,否则会引起负面的效果.
  如关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概念教学,有的教师设计以下“情境”: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是青藏铁路,也被称为“天路”. 如果你乘上这趟列车,你会发现火车穿越了许多隧道,假如你是工程师,你会这样设计吗?请说明理由.
  其实,教师在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时,是希望学生能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是情境的背景过于复杂,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同时也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建设时需要考虑成本可以绕着走”等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无法形成有效的思考.
  二、抛砖引玉——增强学习材料的问题性
  实践表明,初中学生总是对教师提出的学习材料投入注意力去观察、去思考,这就意味着,材料的有效性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增强学习材料的有效性. 如笔者在一次检测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单项式ab的次数是1,这就说明学生对单项式次数的概念记忆出了问题,因此,笔者就以问题为材料,提出下面的系列问题:
  【问题1】 假如用a,b分别表示两条线段的长(单位:厘米),ab表示什么?(边长为a,b的长方形的面积)
  【问题2】 其度量单位是什么?(平方厘米)
  【问题3】 你认为平方厘米(cm2)是几次的?(二次)单项式ab应是几次单项式?(二次)
  【问题4】 abc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度量单位是几次的?单项式abc是几次单项式?(学生容易回答是三次的)
  这样,通过度量单位来认识单项式的次数,远比教师从纯数学角度让学生记忆单项式次数的效果更明显.
  三、举一反三——注意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刺激学生的思维拓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实,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利用生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而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课堂生成教学,往往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解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生成的空间和时间,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鼓励学生探索发现更多的解题途径.
  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E在边AB上,四边形EFGB也为正方形,设△AFC的面积为S,则 ( ).
  A. S = 2 B. S = 2.4
  C. S = 4 D. S与BE长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学生运用常规解法,都可以得到答案A,这也是在教师的预设中,但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增强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继续提问.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解法吗?
  生1: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把点E移动到点A处,可以得到两个相同的正方形(如图2),面积S就容易求出.
  师:很好,很精彩的解法!我都没想到!
  生2:他把点E移动到点A处,我也可以把点E移动到点B处(如图3),这样面积S就是△ABC的面积.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大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课前预设相同时,教师就按照既定的教学策略继续组织课堂活动,但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句“同学们还有其他解法吗?”就可能给学生的生成提供了展示的空间,也为教学增加了砝码.
  四、结 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各个角度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在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心理与学习经验的教学目标和方式,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出发,系统地、全面地、直观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敏娟.建构新型数学课堂,实施互动有效教学[J].教育科研论坛,2011(02).
  [2]郎琴娣.新课程下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0(05).
  [3]张汝新.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现状与改进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08).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要为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而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此,笔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坚持以“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为指导原则,努力创设能促进学生更好成长的课堂氛围。    一、自主性    (一)重视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创设一种轻松的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可能在压抑的环境中产生。
王炳尧,l948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隆尧县。钻研书法艺术四十余年,同时,潜心研究书法的用笔、布局与中医、易学及思维方式的结合点,探索以书通心、以心动意、疏通经络、健康身心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成了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还存在很多误区,笔者以为应“四忌”.   一忌:虚假编造,欠真实性  [情境描述] “认识整万数”情境创设.   大屏幕出示一则报道:邳州城区面积23平方千米,城
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思考、创造、表现的机会. 一节数学课的效率高低,往往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效提问忌讳的是为提问而提问,让学生在一个个没有思维价值的问号前疲于奔命,使课堂陷入冗杂繁复的“满堂问”之中;有效提问忌讳的是面向少数学生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坐了“冷板凳”;有效提问更
【摘要】“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适应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新教育模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分层次教学”的缘起、“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以及“分层次教学”的成效等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中职数学;分层次递进教学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缘起  面对我校的现状——生源杂、班级多,学生的个体特征参差不齐,我们在思考:面对迥然各异的学生,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如何满足?如何促进学生合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一点体会特别深,那就是:要当好一个班主任,真正抓好一个班集体,首要任务是要让这个集体形成一股合力。这股合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