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会计诚信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首先对会计诚信进行理论界定,通过会计诚信问题企业处罚决定书中的相关信息,总结出会计诚信的五大特点,并认为会计诚信问题将误导宏观决策、降低交易效率、损害他方利益、刺激经济犯罪。
关键词:会计诚信;会计失信;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8-000-02
一、会计诚信的界定
《说文字解》里提到:“计,会也,算也,从言从十”。意思是会计应该真实、完整的记录和核算。西方学者也认同会计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诚信。从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可将会计诚信的具体概念总结为以下三种:(1)会计诚信是会计行为的诚信问题,而会计行为是企业的行为,会计诚信的主体是单位负责人。(2)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反映现实经济活动,并忠实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3)会计人员应该诚实守信,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这是会计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会计诚信的概念,表达了学者对会计诚信界定问题的重视,皆可参考。
二、会计诚信问题的特点
通过2010—2014年证监会对出现会计诚信问题企业的处理处罚决定书中的相关处罚信息,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企业会计诚信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现象普遍
会计诚信缺失存在于各行各业、各职能部门中。无论是与国家建设紧密相连的工业企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食品业企业,还是高新企业,包括第三方社会监督机构,都存在着会计诚信问题。甚至一些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如两面针、五粮液、京博控股等,也选择会计信息不真实或不完整披露,严重违反了会计诚信的职业要求,破坏了经济秩序。同时,从涉案人员来看,小到基本会计操作人员、会计部门主管,大到企业总会计师、高级管理层、董事会,都参与了会计失信行为。如银河证券中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违反规定买卖公司股票,谋取个人利益。又如杭州绫绣公司单位负责人对公司进行间接控股,利用亲属关系构建合同的违法行为。
(二)惩处不及时
从企业产生会计失信行为开始到被监管部门查处受到惩罚为止,大约要经历至少2年以上的时间,更有长达6年、甚至10年的时间间隔。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监管部门对其打击不够及时,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进行不诚信行为增加了侥幸心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不正之风的形成。银河证券的负责人在2006年就开始违规持有和买卖股票,累计数额巨大,但直到2012年才被立案查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2010年查处的南京中北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于2003年就已发生,同年被查处的聚友网络虚假披露视讯业务收入、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债务债权往来等的行为也早于间隔了9年的2001年开始。
(三)涉案金额大
会计失信企业大部分涉案金额都比较大,从几十万元到上亿元不等。聚友网络3年内制造虚假收入62,675,010.41元,2004年以虚挂应收账款的方式虚构视讯业务收入15,645,924.55元,即此3年内的造假收入达78,320,934.96元,其中2001年6,148,677.34元,2002年23,853,569.73元,2003年21,483,987.27元,2004年26,834,700.62元。
(四)失信成本小
企業会计失信成本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受罚成本和造假成本两方面。对于企业,造假几乎不需要花费太多物力成本,而人力成本更不需企业花费心思。两面针公司在2003年虚构销售收入时,只需虚构若干公司的往来销项合同即可,同时通过合并报表的隐蔽操作少计广告费用,虚增利润。其三年各年的虚增利润总额分别多至千万,而被查处后单位只需承担60万元的罚款,个人所承担的也只是警告并处5—30万元不等罚款。企业所遭受的处罚成本远远小于其通过造假而获得的收益。同时企业失信现象的普遍性已成为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而每年所查处的企业数量并不多,所以企业被查处的概率也是十分小的。这二者都为企业失信行为的愈演愈烈起到了催化作用。
(五)失信范围广
企业一旦选择会计失信行为,将会对自身和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产生广泛的影响。企业的不诚信很可能会影响到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很有可能对审计人员进行收买而产生二者合谋造假的行为,这将单纯的会计失信主体由企业扩大到了第三方审计,不利于审计业务的顺利展开。企业不诚信,则大部分投资者和债权人会对企业披露信息的相关特性持怀疑态度,这将影响到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投资或放贷与否这一行为的抉择。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期,财会制度不是十分成熟和健全,会计诚信问题也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市场交易效率并提供了经济犯罪的平台。
(一)误导宏观决策,影响市场秩序
政府在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决策时离不开各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国家了解经济总况的一条必要途径。虚假的会计信息将严重影响一系列国家宏观政策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进而产生错误的统计数据和统计结果,导致决策与实际相偏离,不利于国家发展计划和相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维持经济秩序必须依靠完善的信用体制。当公众可以用低廉的成本和便捷的方式来获取正确的会计信息时,才能保证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依据这些信息进行正确的决策,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而会计造假等不诚信行为的出现,为参与者们带来了很多扰乱信息,误导决策行为,影响着市场秩序的稳定。
(二)提高成本费用,降低交易效率
会计失信行为的出现,必然会引起政府监督成本的提高和市场交易费用的扩大。这是因为交易双方如果对彼此的诚信产生怀疑,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而相互担心对方能否履约,这时从心理上就产生了一种隔阂,就会支付各种非交易费用来调查彼此的诚信状况,提高交易成本。虚假信息的出现会导致人们无法辨识企业的优劣,在进行决策时出现困难。例如当股票价格高于股票价值时,管理层会积极发行股票进行融资,股票价格低于股票价值时,管理层会放弃发行,退出证券市场,造成资金流向质量低的企业,出现“柠檬市场”现象。此时,外界在决策时将产生困扰,降低了市场交易效率,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
(三)损害他方利益,阻碍自身发展
从整体上看,失信行为是某些人将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通过不正常渠道纳入囊中,即很可能从掌控信息不完全的投资者、债权人,亦或是同行竞争者的手中转移到了信息资源丰富的企业内部,这实质是一种企业对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一种变相经济掳掠,企业的这种失信行为将对投资者、债权人、竞争者等的利益产生损害,对其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损失,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债权人的放贷概率及竞争者的正常收益,滋长参与经济活动的不良心理,不利于培养理性的投资者、稳定的债权人和富有竞争力的竞争者。对企业自身而言,采取会计失信行为首先违反了职业道德的要求,其次一经查处,企业和相关失信人员都将受到惩罚,阻碍发展。
(四)刺激经济犯罪,不利执行反腐
会计失信手段的多元化和隐蔽性,造成了其难以被监管部门发现的结果,这就刺激了大量企业为追求巨额利益而放弃会计诚信,导致经济犯罪。一些企业的管理层也会通过腐败贪污、收买行贿等方式对会计信息产生直接造假或授意造假行为,阻碍反腐政策的施行,也毒害了一些在校的财会类学生,使其对会计行业有了无诚信的错误认识。
总之,尽管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着监管和惩处,但会计失信行为依然普遍存在着,会计失信现象使我国本未成熟的市场体制饱受着虚假信息的冲击,我们应该对会计诚信问题进行更深更广泛的研究,减少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欢.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会计诚信问题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
[2]郭立田.会计诚信、失信及相关理论预设[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25).
作者简介:于 欢(1988-),女,陕西咸阳人,就职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助教,2013级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金融会计、博弈论、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会计诚信;会计失信;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8-000-02
一、会计诚信的界定
《说文字解》里提到:“计,会也,算也,从言从十”。意思是会计应该真实、完整的记录和核算。西方学者也认同会计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诚信。从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可将会计诚信的具体概念总结为以下三种:(1)会计诚信是会计行为的诚信问题,而会计行为是企业的行为,会计诚信的主体是单位负责人。(2)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反映现实经济活动,并忠实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3)会计人员应该诚实守信,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这是会计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会计诚信的概念,表达了学者对会计诚信界定问题的重视,皆可参考。
二、会计诚信问题的特点
通过2010—2014年证监会对出现会计诚信问题企业的处理处罚决定书中的相关处罚信息,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企业会计诚信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现象普遍
会计诚信缺失存在于各行各业、各职能部门中。无论是与国家建设紧密相连的工业企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食品业企业,还是高新企业,包括第三方社会监督机构,都存在着会计诚信问题。甚至一些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如两面针、五粮液、京博控股等,也选择会计信息不真实或不完整披露,严重违反了会计诚信的职业要求,破坏了经济秩序。同时,从涉案人员来看,小到基本会计操作人员、会计部门主管,大到企业总会计师、高级管理层、董事会,都参与了会计失信行为。如银河证券中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违反规定买卖公司股票,谋取个人利益。又如杭州绫绣公司单位负责人对公司进行间接控股,利用亲属关系构建合同的违法行为。
(二)惩处不及时
从企业产生会计失信行为开始到被监管部门查处受到惩罚为止,大约要经历至少2年以上的时间,更有长达6年、甚至10年的时间间隔。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监管部门对其打击不够及时,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进行不诚信行为增加了侥幸心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不正之风的形成。银河证券的负责人在2006年就开始违规持有和买卖股票,累计数额巨大,但直到2012年才被立案查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2010年查处的南京中北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于2003年就已发生,同年被查处的聚友网络虚假披露视讯业务收入、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债务债权往来等的行为也早于间隔了9年的2001年开始。
(三)涉案金额大
会计失信企业大部分涉案金额都比较大,从几十万元到上亿元不等。聚友网络3年内制造虚假收入62,675,010.41元,2004年以虚挂应收账款的方式虚构视讯业务收入15,645,924.55元,即此3年内的造假收入达78,320,934.96元,其中2001年6,148,677.34元,2002年23,853,569.73元,2003年21,483,987.27元,2004年26,834,700.62元。
(四)失信成本小
企業会计失信成本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受罚成本和造假成本两方面。对于企业,造假几乎不需要花费太多物力成本,而人力成本更不需企业花费心思。两面针公司在2003年虚构销售收入时,只需虚构若干公司的往来销项合同即可,同时通过合并报表的隐蔽操作少计广告费用,虚增利润。其三年各年的虚增利润总额分别多至千万,而被查处后单位只需承担60万元的罚款,个人所承担的也只是警告并处5—30万元不等罚款。企业所遭受的处罚成本远远小于其通过造假而获得的收益。同时企业失信现象的普遍性已成为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而每年所查处的企业数量并不多,所以企业被查处的概率也是十分小的。这二者都为企业失信行为的愈演愈烈起到了催化作用。
(五)失信范围广
企业一旦选择会计失信行为,将会对自身和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产生广泛的影响。企业的不诚信很可能会影响到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很有可能对审计人员进行收买而产生二者合谋造假的行为,这将单纯的会计失信主体由企业扩大到了第三方审计,不利于审计业务的顺利展开。企业不诚信,则大部分投资者和债权人会对企业披露信息的相关特性持怀疑态度,这将影响到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投资或放贷与否这一行为的抉择。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期,财会制度不是十分成熟和健全,会计诚信问题也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市场交易效率并提供了经济犯罪的平台。
(一)误导宏观决策,影响市场秩序
政府在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决策时离不开各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国家了解经济总况的一条必要途径。虚假的会计信息将严重影响一系列国家宏观政策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进而产生错误的统计数据和统计结果,导致决策与实际相偏离,不利于国家发展计划和相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维持经济秩序必须依靠完善的信用体制。当公众可以用低廉的成本和便捷的方式来获取正确的会计信息时,才能保证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依据这些信息进行正确的决策,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而会计造假等不诚信行为的出现,为参与者们带来了很多扰乱信息,误导决策行为,影响着市场秩序的稳定。
(二)提高成本费用,降低交易效率
会计失信行为的出现,必然会引起政府监督成本的提高和市场交易费用的扩大。这是因为交易双方如果对彼此的诚信产生怀疑,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而相互担心对方能否履约,这时从心理上就产生了一种隔阂,就会支付各种非交易费用来调查彼此的诚信状况,提高交易成本。虚假信息的出现会导致人们无法辨识企业的优劣,在进行决策时出现困难。例如当股票价格高于股票价值时,管理层会积极发行股票进行融资,股票价格低于股票价值时,管理层会放弃发行,退出证券市场,造成资金流向质量低的企业,出现“柠檬市场”现象。此时,外界在决策时将产生困扰,降低了市场交易效率,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
(三)损害他方利益,阻碍自身发展
从整体上看,失信行为是某些人将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通过不正常渠道纳入囊中,即很可能从掌控信息不完全的投资者、债权人,亦或是同行竞争者的手中转移到了信息资源丰富的企业内部,这实质是一种企业对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一种变相经济掳掠,企业的这种失信行为将对投资者、债权人、竞争者等的利益产生损害,对其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损失,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债权人的放贷概率及竞争者的正常收益,滋长参与经济活动的不良心理,不利于培养理性的投资者、稳定的债权人和富有竞争力的竞争者。对企业自身而言,采取会计失信行为首先违反了职业道德的要求,其次一经查处,企业和相关失信人员都将受到惩罚,阻碍发展。
(四)刺激经济犯罪,不利执行反腐
会计失信手段的多元化和隐蔽性,造成了其难以被监管部门发现的结果,这就刺激了大量企业为追求巨额利益而放弃会计诚信,导致经济犯罪。一些企业的管理层也会通过腐败贪污、收买行贿等方式对会计信息产生直接造假或授意造假行为,阻碍反腐政策的施行,也毒害了一些在校的财会类学生,使其对会计行业有了无诚信的错误认识。
总之,尽管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着监管和惩处,但会计失信行为依然普遍存在着,会计失信现象使我国本未成熟的市场体制饱受着虚假信息的冲击,我们应该对会计诚信问题进行更深更广泛的研究,减少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欢.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会计诚信问题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
[2]郭立田.会计诚信、失信及相关理论预设[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25).
作者简介:于 欢(1988-),女,陕西咸阳人,就职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助教,2013级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金融会计、博弈论、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