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终年不见雪。
这个热带和亚热带岛屿,白云蒸腾,大海蔚蓝,只知春夏,不识严寒。可以想像,当陈升来到白山黑水的东三省,眼见一年中长达四个月的冰雪,半年的冬季,大地上仿佛只有黑白两色,严酷苍茫——零下三十几度的苦寒中,风从远方的山岭、森林吹下来,脸如刀割,头身僵住如被堵住呼吸,蜷缩在马车上,生命陷进去,像一点点被掐熄,死去……这样的感受,该是何等震动!
震动,但不是一嗓子嚷出来,而是缓缓,深深,深入内部,化为生命自身的色泽,再慢慢释放开来。《家在北极村》(陈升2011年12月发布的专辑),有这样的质地。
《加格达奇的夜车》,缓缓地摇晃,陈升的声音,似如往常,但有一种以前所不具的低暗、隐忍、异色。旋律不顺耳,似乎破碎、歪斜;沉入其中,实际上却细微、幽深、绵长,暗影重重,恰如夜车上男人的沉默,和车窗外北方黑夜的长长漫漫。
像这首歌一样,专辑中充满了暗黑模糊的氛围。许多歌曲的背景,都发生在夜晚。又有凛冽和热血,苍远的辽阔。色彩浓重的钢琴,撕扯的弦乐,锵锵的箱琴,伴着赤诚的歌唱,是时间和记忆,缠斗在一起,凝成沉默,沉重,沉痛。
对歌手来说,东北,不过是旅居的土地;故事,也不过是听来的故事。但难以解释是什么原因,专辑中充满了沉痛。
《加格达奇的夜车》,还只是开篇,沉痛还没漫溢开来,但沉默中,如黑夜和大地般的疑虑端凝,已经如此巨大,驱散不去——“是不是这人世间有些事瞒着我/于是我们就哭了/像是走失主人的羔羊”。

像无赖和莽汉的两个老男人,硬心人的哭泣,不寻常。
以贯通的眼光看,《家在北极村》专辑中的所有歌曲,都是悲,都是悔,都是憾,都是恨。这些站立在东北背景上的群像,投入了一生的拼斗,也挽救不回,一件抱恨终生的憾事。沉重的历史和苦难,像黑夜,像巨流河,紧紧地压伏在上面。
在陈升的歌史上,这重量超过了以往,不寻常。要说陈升一直都有一些悲伤、悲情的歌,但一直没达到这个重量。尤其是——《加格达奇的列车》、《老情歌》、《滚滚辽河》、《爱情的枪》、《像父亲那样的人》这五首,是只有历经世事的男人,才唱得出来。
《老情歌》塑造了陈升歌曲里以前所没有过的形象。陈升歌曲里的男人,一贯为爱情所伤,生命最大的悲剧,从来也没超过这一点。但是在《老情歌》中,爱情却成为轻飘飘的、不值一提的事物,“他不曾为爱情而悲伤/爱情不过是幸福的罪”,这就奠定了一个更精神化的高度。而进一步的描写,描述了一个背弃了整个世界、也被整个世界所误解的形象。
《滚滚辽河》借用了台湾作家纪刚同名小说的情节,“生命写史血写诗,革命误我我误卿”,是书中的点睛名言,也是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写照。被战乱和历史的风云变幻冲散的一对男女,经历了幾十年的分离和苦苦思念,最后,爱情的所有念想,微缩成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愿:“如果能再相遇一回/我要凝住你的脸”,“哪怕梦中就一回/让我凝住你的眼”。如此的深情和悲恸,带着历史苦难磅礴重压之下的沉痛,是陈升以前的爱情悲歌中所没有的。
最难以置信的,要数《像父亲那样的人》歌词。只说歌词,是因为——这首歌的曲子,实在担负不起那词作的重量。在华语歌曲里,还没有谁能如此深刻,如此重如山岳,写出对父亲的复杂感情:
像父亲那样固执的人,
是无法爱住的
像父亲那样软弱的人,
是无法恨住的
像父亲那样陌生的人,
是无法拥抱的
而像父亲那样孤独的人,
是无法安慰的
你说你无法恨住他,
一如你无法深爱着他
像父亲那样的人啊,是不常在梦境里出现的,是吧?
每个字都有千钧重。恨,比爱更重;恨,是沉重得变了形的亲情。终究,随着岁月渐老,对父亲既恨不起来,也爱不住。这不是孝子的感情,而属于逆子——“当夜车到了小杨气镇”,心里浮起轻浮的笑意,逆子不回头地上了车,逃离家乡,再不回来。父子的爱,父子的恨,从此远离,“享受现在彼此的抛弃”。
很硬气,很剽悍,很霸道,恰如东北这片土地。
从另一个角度看,往事和回忆,亲情与故土,也是这张专辑从头贯通到尾的。算一算,陈升到这一年,53岁。一个草根出身、无比叛逆的人,走到了暮年,不断地在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但如此硬气的人,还是叛逆,还是这么热诚。他的心里似积压了更多的心事、困惑和愤怒,但已与少年时不同。往事翻滚,心绪难平,人却变得愈加沉默,沉郁;什么话也不说,只端给你这难以解说的浓重的夜色、巨量的沉重。
他的唱,这一回更破烂了,带有比以前作品更多的瑕疵。这有点掩盖了他的曲,显得似乎琐碎、不成曲调。实际上,作曲前所未有的讲究,有一种陈升作品以前并不突出的绵长、幽深、不对称、细致、复杂。如此旋律模糊了主副歌,洇晕成一片,漫出了民谣曲式和AB段分明的格局,变得更自由和舒展。极有可能,这并没有成就哪怕一首会流传下去、广为传唱的好歌,却代表着陈升的继续前行和探索,依然在试图破他自己的局。
而更基本的意义是,在这些旋律下面,每一个音符下都有真实的生命,以破烂的唱,更具现了一个真人,由此拉开了与矫揉造作的光滑的流行工业制品的距离。这活人的歌唱,连带着感染了王继康等人的编曲,使配乐下面也有了真实的内容,似乎那些声音,都变成了人生、地理和历史的具象投影,而不只是琴声。
台湾歌曲向来小格局,在温暖的海洋气候下,乐风温柔,细腻。现在,出现了意外。一位来自热带的岛屿男人,以几年间的数次巡游,竟抓住了东北冰雪大地的一缕精魂,其人其作,带着微妙而明确的大兴安岭、松花江、辽河的气息,似完全跳出其出身环境养成。而且,论及他的创作手法,依然是他自己的,是陈升式的,未借助这土地上的一琴一嗓一曲一音。
这个热带和亚热带岛屿,白云蒸腾,大海蔚蓝,只知春夏,不识严寒。可以想像,当陈升来到白山黑水的东三省,眼见一年中长达四个月的冰雪,半年的冬季,大地上仿佛只有黑白两色,严酷苍茫——零下三十几度的苦寒中,风从远方的山岭、森林吹下来,脸如刀割,头身僵住如被堵住呼吸,蜷缩在马车上,生命陷进去,像一点点被掐熄,死去……这样的感受,该是何等震动!
震动,但不是一嗓子嚷出来,而是缓缓,深深,深入内部,化为生命自身的色泽,再慢慢释放开来。《家在北极村》(陈升2011年12月发布的专辑),有这样的质地。
《加格达奇的夜车》,缓缓地摇晃,陈升的声音,似如往常,但有一种以前所不具的低暗、隐忍、异色。旋律不顺耳,似乎破碎、歪斜;沉入其中,实际上却细微、幽深、绵长,暗影重重,恰如夜车上男人的沉默,和车窗外北方黑夜的长长漫漫。
像这首歌一样,专辑中充满了暗黑模糊的氛围。许多歌曲的背景,都发生在夜晚。又有凛冽和热血,苍远的辽阔。色彩浓重的钢琴,撕扯的弦乐,锵锵的箱琴,伴着赤诚的歌唱,是时间和记忆,缠斗在一起,凝成沉默,沉重,沉痛。
对歌手来说,东北,不过是旅居的土地;故事,也不过是听来的故事。但难以解释是什么原因,专辑中充满了沉痛。
《加格达奇的夜车》,还只是开篇,沉痛还没漫溢开来,但沉默中,如黑夜和大地般的疑虑端凝,已经如此巨大,驱散不去——“是不是这人世间有些事瞒着我/于是我们就哭了/像是走失主人的羔羊”。

像无赖和莽汉的两个老男人,硬心人的哭泣,不寻常。
以贯通的眼光看,《家在北极村》专辑中的所有歌曲,都是悲,都是悔,都是憾,都是恨。这些站立在东北背景上的群像,投入了一生的拼斗,也挽救不回,一件抱恨终生的憾事。沉重的历史和苦难,像黑夜,像巨流河,紧紧地压伏在上面。
在陈升的歌史上,这重量超过了以往,不寻常。要说陈升一直都有一些悲伤、悲情的歌,但一直没达到这个重量。尤其是——《加格达奇的列车》、《老情歌》、《滚滚辽河》、《爱情的枪》、《像父亲那样的人》这五首,是只有历经世事的男人,才唱得出来。
《老情歌》塑造了陈升歌曲里以前所没有过的形象。陈升歌曲里的男人,一贯为爱情所伤,生命最大的悲剧,从来也没超过这一点。但是在《老情歌》中,爱情却成为轻飘飘的、不值一提的事物,“他不曾为爱情而悲伤/爱情不过是幸福的罪”,这就奠定了一个更精神化的高度。而进一步的描写,描述了一个背弃了整个世界、也被整个世界所误解的形象。
《滚滚辽河》借用了台湾作家纪刚同名小说的情节,“生命写史血写诗,革命误我我误卿”,是书中的点睛名言,也是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写照。被战乱和历史的风云变幻冲散的一对男女,经历了幾十年的分离和苦苦思念,最后,爱情的所有念想,微缩成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愿:“如果能再相遇一回/我要凝住你的脸”,“哪怕梦中就一回/让我凝住你的眼”。如此的深情和悲恸,带着历史苦难磅礴重压之下的沉痛,是陈升以前的爱情悲歌中所没有的。
最难以置信的,要数《像父亲那样的人》歌词。只说歌词,是因为——这首歌的曲子,实在担负不起那词作的重量。在华语歌曲里,还没有谁能如此深刻,如此重如山岳,写出对父亲的复杂感情:
像父亲那样固执的人,
是无法爱住的
像父亲那样软弱的人,
是无法恨住的
像父亲那样陌生的人,
是无法拥抱的
而像父亲那样孤独的人,
是无法安慰的
你说你无法恨住他,
一如你无法深爱着他
像父亲那样的人啊,是不常在梦境里出现的,是吧?
每个字都有千钧重。恨,比爱更重;恨,是沉重得变了形的亲情。终究,随着岁月渐老,对父亲既恨不起来,也爱不住。这不是孝子的感情,而属于逆子——“当夜车到了小杨气镇”,心里浮起轻浮的笑意,逆子不回头地上了车,逃离家乡,再不回来。父子的爱,父子的恨,从此远离,“享受现在彼此的抛弃”。
很硬气,很剽悍,很霸道,恰如东北这片土地。
从另一个角度看,往事和回忆,亲情与故土,也是这张专辑从头贯通到尾的。算一算,陈升到这一年,53岁。一个草根出身、无比叛逆的人,走到了暮年,不断地在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但如此硬气的人,还是叛逆,还是这么热诚。他的心里似积压了更多的心事、困惑和愤怒,但已与少年时不同。往事翻滚,心绪难平,人却变得愈加沉默,沉郁;什么话也不说,只端给你这难以解说的浓重的夜色、巨量的沉重。
他的唱,这一回更破烂了,带有比以前作品更多的瑕疵。这有点掩盖了他的曲,显得似乎琐碎、不成曲调。实际上,作曲前所未有的讲究,有一种陈升作品以前并不突出的绵长、幽深、不对称、细致、复杂。如此旋律模糊了主副歌,洇晕成一片,漫出了民谣曲式和AB段分明的格局,变得更自由和舒展。极有可能,这并没有成就哪怕一首会流传下去、广为传唱的好歌,却代表着陈升的继续前行和探索,依然在试图破他自己的局。
而更基本的意义是,在这些旋律下面,每一个音符下都有真实的生命,以破烂的唱,更具现了一个真人,由此拉开了与矫揉造作的光滑的流行工业制品的距离。这活人的歌唱,连带着感染了王继康等人的编曲,使配乐下面也有了真实的内容,似乎那些声音,都变成了人生、地理和历史的具象投影,而不只是琴声。
台湾歌曲向来小格局,在温暖的海洋气候下,乐风温柔,细腻。现在,出现了意外。一位来自热带的岛屿男人,以几年间的数次巡游,竟抓住了东北冰雪大地的一缕精魂,其人其作,带着微妙而明确的大兴安岭、松花江、辽河的气息,似完全跳出其出身环境养成。而且,论及他的创作手法,依然是他自己的,是陈升式的,未借助这土地上的一琴一嗓一曲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