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介绍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管理模式,提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机制
[作者简介]黄锦祝(1965- ),男,广西武鸣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广西南宁53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立项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形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B138)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164-02
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自2006年国家启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以来,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加大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国家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很多高职院校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具有生产性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强调生产性,强调生产真实的可用产品,完全与实际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工作要求一样,学生在这样的实训基地进行训练,与实际工作没有本质的区别,对学生与实际工作的“零”对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逐步加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彰显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目前,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学校管理模式,二是企业管理模式,三是校企共同管理模式,四是个人承包管理模式。
(一)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模式投资主体是学校或地方政府,学校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比较先进的设备,以学校师资力量为依托,自主开发、生产、销售产品。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合格、销售渠道畅通、成本核算合理、经营管理规范等,学校一般专门成立一个产业部门,进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种管理模式优点在于学校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能够方便教师到实训基地挂职或进行实践锻炼,方便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方便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缺点是产品比较单一,产品更新换代比较慢,资金投入有限,由于既要满足生产,又要满足实训的要求,因此,生产及管理成本比较高。
(二)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投资主体是企业,学校提供土地或厂房,企业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引进了企业的管理制度,产品的生产、管理、销售比较规范,产品面比较宽、销售渠道比较畅通,实训基地本身就是企业的真实环境,有利于学生与生产实际“零”对接。缺点是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保证产品的质量,能够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训的时间比较有限,实践教学的安排受企业生产的限制比较大。
(三)校企共同管理模式
校企共同管理模式是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提供技术、流动资金、经营管理、负责产品销售等,这种模式是当前开展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校企双方通过协议的形式,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校企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企业规范的管理制度,畅通的销售渠道,雄厚的资金。这种模式,学校具有较大的权力,可以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参与产品的开发,在企业挂职锻炼等,学生可以参与实际生产劳动;不足是实践教学的安排受到生产任务的影响。
(四)个人承包管理模式
个人承包管理模式是学校提供场地、设备、部分流动资金,由校内教职工或社会人员进行承包管理,每年交纳一定的承包金。这种形式一般是实训基地规模比较小,产品比较单一。这种管理模式优点是比较灵活,学生参与面比较广,产品更新快。不足是管理不够规范,企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生产成本比较高。
三、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创新
(一)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
企业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高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为企业争取政策的支持,包括产品的申报,减免利税等;为企业生产安排足够的劳动力,必要时调整教学计划,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等。只有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了利益,才会有积极性,才会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实训基地也才会由小到大,不断完善。而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学校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实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还节约了教育成本,培养了师资队伍。
(二)建立有利于实训基地发展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长久稳固发展,除了实现校企的“双赢”外,还必须建立约束机制,校企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签订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应承担的责任,以此约束校企双方的行为;还要建立校企情感机制,双方本着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原则,经常性地开展校企联谊活动,共同举办晚会、舞会、座谈会、文体活动等;此外,还要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校企双方本着相互支持共同提高的原则,充分利用己之所长,为对方服务,共同建立产品研发中心,进行人员互派,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兼职,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促进校企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三)建立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机制
完成实践教学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任务之一,而企业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有时不能够完全按照教学计划实行,如何做到既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又能兼顾实践教学,是当前生产性实训基地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必须建立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机制。第一,校企双方必须明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完成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企业在安排生产的过程中,就要考虑让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第二,学校也必须为企业着想,不能够影响企业的生产任务及产品的质量要求,因此,要根据企业订单的要求,柔性的安排教学计划,分批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第三,企业派出技术骨干,学校派出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践,保证产品的质量。
(四)建立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及师生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调动企业员工及师生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可以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很好地完成生产任务,而且较好地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学校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学生生产劳动的指导,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完全按照学校教师的待遇支付报酬,过年过节都进行慰问,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第二,学生在生产过程中,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企业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对于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产品质量优良的,要给予表扬及奖励;第三,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品研发,参与培训企业员工,参加学生生产劳动的管理,按照校内的课酬标准给予补助,并且跟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五)建立“双师素质”培训机制
“双师素质”培养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的生产环境为学校“双师素质”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学校要制定师资培训的相关规定,要求专业教师定期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挂职锻炼、参与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生产劳动等,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涉及的人员多而且比较复杂,既有企业的各类员工,也有不同班级的学生,还有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为了保证生产任务能够按时按量地完成,同时完成教学任务的实训要求,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的人员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企业员工的工资及奖励挂钩,学生与实训成绩挂钩,教师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进行有效管理,真正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总之,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也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难点,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建立有利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的机制,也需要高职同行们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黄锦祝,钟国文,曹华.西部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2]宋建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8(8).
[3]丁建洪,徐洁,兰杏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关键词]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机制
[作者简介]黄锦祝(1965- ),男,广西武鸣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广西南宁53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立项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形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B138)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164-02
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自2006年国家启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以来,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加大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国家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很多高职院校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具有生产性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强调生产性,强调生产真实的可用产品,完全与实际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工作要求一样,学生在这样的实训基地进行训练,与实际工作没有本质的区别,对学生与实际工作的“零”对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逐步加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彰显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目前,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学校管理模式,二是企业管理模式,三是校企共同管理模式,四是个人承包管理模式。
(一)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模式投资主体是学校或地方政府,学校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比较先进的设备,以学校师资力量为依托,自主开发、生产、销售产品。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合格、销售渠道畅通、成本核算合理、经营管理规范等,学校一般专门成立一个产业部门,进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种管理模式优点在于学校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能够方便教师到实训基地挂职或进行实践锻炼,方便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方便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缺点是产品比较单一,产品更新换代比较慢,资金投入有限,由于既要满足生产,又要满足实训的要求,因此,生产及管理成本比较高。
(二)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投资主体是企业,学校提供土地或厂房,企业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引进了企业的管理制度,产品的生产、管理、销售比较规范,产品面比较宽、销售渠道比较畅通,实训基地本身就是企业的真实环境,有利于学生与生产实际“零”对接。缺点是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保证产品的质量,能够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训的时间比较有限,实践教学的安排受企业生产的限制比较大。
(三)校企共同管理模式
校企共同管理模式是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提供技术、流动资金、经营管理、负责产品销售等,这种模式是当前开展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校企双方通过协议的形式,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校企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企业规范的管理制度,畅通的销售渠道,雄厚的资金。这种模式,学校具有较大的权力,可以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参与产品的开发,在企业挂职锻炼等,学生可以参与实际生产劳动;不足是实践教学的安排受到生产任务的影响。
(四)个人承包管理模式
个人承包管理模式是学校提供场地、设备、部分流动资金,由校内教职工或社会人员进行承包管理,每年交纳一定的承包金。这种形式一般是实训基地规模比较小,产品比较单一。这种管理模式优点是比较灵活,学生参与面比较广,产品更新快。不足是管理不够规范,企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生产成本比较高。
三、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创新
(一)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
企业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高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为企业争取政策的支持,包括产品的申报,减免利税等;为企业生产安排足够的劳动力,必要时调整教学计划,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等。只有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了利益,才会有积极性,才会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实训基地也才会由小到大,不断完善。而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学校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实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还节约了教育成本,培养了师资队伍。
(二)建立有利于实训基地发展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长久稳固发展,除了实现校企的“双赢”外,还必须建立约束机制,校企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签订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应承担的责任,以此约束校企双方的行为;还要建立校企情感机制,双方本着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原则,经常性地开展校企联谊活动,共同举办晚会、舞会、座谈会、文体活动等;此外,还要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校企双方本着相互支持共同提高的原则,充分利用己之所长,为对方服务,共同建立产品研发中心,进行人员互派,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兼职,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促进校企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三)建立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机制
完成实践教学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任务之一,而企业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有时不能够完全按照教学计划实行,如何做到既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又能兼顾实践教学,是当前生产性实训基地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必须建立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机制。第一,校企双方必须明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完成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企业在安排生产的过程中,就要考虑让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第二,学校也必须为企业着想,不能够影响企业的生产任务及产品的质量要求,因此,要根据企业订单的要求,柔性的安排教学计划,分批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第三,企业派出技术骨干,学校派出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践,保证产品的质量。
(四)建立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及师生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调动企业员工及师生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可以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很好地完成生产任务,而且较好地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学校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学生生产劳动的指导,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完全按照学校教师的待遇支付报酬,过年过节都进行慰问,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第二,学生在生产过程中,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企业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对于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产品质量优良的,要给予表扬及奖励;第三,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品研发,参与培训企业员工,参加学生生产劳动的管理,按照校内的课酬标准给予补助,并且跟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五)建立“双师素质”培训机制
“双师素质”培养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的生产环境为学校“双师素质”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学校要制定师资培训的相关规定,要求专业教师定期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挂职锻炼、参与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生产劳动等,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涉及的人员多而且比较复杂,既有企业的各类员工,也有不同班级的学生,还有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为了保证生产任务能够按时按量地完成,同时完成教学任务的实训要求,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的人员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企业员工的工资及奖励挂钩,学生与实训成绩挂钩,教师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进行有效管理,真正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总之,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也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难点,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建立有利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的机制,也需要高职同行们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黄锦祝,钟国文,曹华.西部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2]宋建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8(8).
[3]丁建洪,徐洁,兰杏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