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旅游供应链整合对策研究

来源 :经济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引我国农业、农村未来30年发展的国家战略.我国目前已基本迈进服务经济时代,因此,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该产业长期处于粗放发展的状态,乡村旅游企业普遍亏损经营,旅游者满意度较低.基于供应链管理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供应链的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构建了基于社区服务共享中心的乡村旅游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了乡村旅游供应链整合的思路与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其他文献
探究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效应是数字经济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门槛回归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 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地促进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随着城市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该促进效应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中国城市数字金融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对提升经济效率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赋能机制与量子力学中粒子受激由基态向激发态的跃迁行为异曲同工.在智能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将不断吸收、消化与其技术范式相匹配的数字技术资源,强化产业能级.但文化产业能否长期处于高能级水平,则取决于文化产业技术体系与技术轨道跃迁的耦合程度.为此,构建了非线性动态面板模型,研究发现我国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赋能效果的确具有倒“U”型影响,即数字技术可以在短期提升文化产业的能级水平,但在长期会受到数字技术成熟度、相关制度与环境建设等因素制约.因此,我国应当完善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投入体系,持续优化文化产业结
利用广西、陕西、河南、安徽等省份34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分别度量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政府因素影响的稳定性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市场成本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第二,市场收益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第三,表征政府激励的技术组织、技术指导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政府绿色补贴与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呈反向变动关系.第四,政策约束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
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使农业生产出现了机器替代劳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并没有带来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明显增加,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农业人才的严重缺失.研究发现,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作为外生冲击,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作用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农村自来水工程的深入推进,使农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能够引致人才流向乡村,形成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第二,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通过环境规制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催发和加快了农业采取现代化生产技术替代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利用175个县级面
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到来促使全球制造业深刻调整,传统制造业呈现智能化趋势.长三角地区紧跟智能化的步伐,正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并呈现出集聚态势,而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是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智能制造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此,分别从四个角度定性分析智能制造集聚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关假说,并通过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分别验证了上述假说.从标准体系、智能制造链、创新能力、协同发展四个方面剖析了发展路径,为集聚的影响机制更好服务于智能制造提出政策建议.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指导思想,运用仁慈型交叉效率DEA模型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省级区域的农旅融合效率和空间差异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从实证分析结果上,黄河流域省级区域农旅融合效率水平总体较高,且呈现逐年递增的演化趋势,农业对旅游业的促进效率“先强后弱”,黄河流域农旅融合效率总体呈现为旅游业对农业的促进效率;从空间差异上,农旅融合效率分为四种地区类型:甘肃省和青海省为稳定高效率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为非稳定高效率地区;山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稳定低效率地区;山东省、陕西省、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