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监测年度中国B型流感病毒病原学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2014—2015流感监测年度我国B型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及与流感疫苗株的匹配性。

方法

选择本监测年度中国分离的B型流感病毒,进行抗原性分析并对全基因组进行测序,构建进化树,分析我国B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并比较其与疫苗株的匹配性。

结果

本年度我国B型流感病毒活动水平较低,占所有收检病毒的29.94%,而B型流感病毒中Yamagata系毒株明显多于Victoria系。抗原性分析显示,Yamagata系流感病毒绝大部分为疫苗株B/Massachusetts/2/2012的类似株(95.1%),而Victoria系病毒只有48.3%为四价流感疫苗组分B/Brisbane/60/2008的类似株,但与我国Victoria系流行代表株B/北京海淀/1386/2013抗原类似的比例为100%。基因特性分析显示有19株Yamagata系毒株为BY-HA/BV-NA系间重配毒株。分析NA基因的耐药位点发现8株Yamagata系病毒有已知的敏感性降低的氨基酸位点突变。

结论

2014—2015流感监测年度我国B型Yamagata系病毒与疫苗株匹配较好,但Victoria系病毒与四价疫苗株匹配性不佳,因此应及时分析我国流行病毒的抗原性和基因特性,推选出与我国流行病毒相匹配的疫苗株。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分析我国大陆地区2014—2015流感监测年度分离的H3N2亚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和基因变异情况以及与疫苗株的匹配性,为制定流感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血凝抑制试验,对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中国大陆分离的2 516株H3N2型流感毒株进行了抗原性分析;对分离自全国不同省份的70株病毒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序列分析。结果2014—2015流感监测年度我国大陆地区主要流行3C.3a分支的H
期刊
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作为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异质细胞,不仅可以抑制由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而且还可直接刺激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和转移。而非可控性炎症(nonresolving inflammation,NRI)又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两者都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是近年的研究热点,进展较快,但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分
佐剂作为疫苗的关键成分,能增强疫苗抗原特异的免疫原性、改变免疫应答类型、减少抗原用量从而以备疾病大流行之需,并降低疫苗价格。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应用于开发有效、安全的疫苗佐剂方面的研究,也逐渐获得进展。磷酸钙纳米颗粒凭借其良好的生物学性质:颗粒均一性和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并易于开展商业化规模制备,有潜力被开发成为疫苗佐剂。本文阐述了磷酸钙
目的研究黑素瘤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如何与微环境相互作用。方法分离并鉴定小鼠黑素瘤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外泌体,并与间充质基质细胞(MSC)共培养。利用免疫荧光观察细胞摄入外泌体情况,CCK-8及transwell实验测定MSC增殖与迁移的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对MSC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MSC在摄取外泌体后,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上升,α-S
期刊
目的反向遗传技术是流感病毒疫苗株构建和基因特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旨在构建B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平台,进而拯救B型流感病毒。方法研究中利用含有双启动子的pHW2000为载体,对B/Florida/4/2006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构建质粒,获得8个节段的重组质粒后,共转染293T及MDCK混合细胞,收集上清液及细胞碎片,采用接种鸡胚及细胞传代方法,拯救B型流感病毒。结果研究中发现可以利用该系统拯救B/
目的探讨前列环素(PGI2)类似物伊洛前列素(Iloprost)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分化的调节作用及其信号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人外周血初始CD4+ T细胞,体外诱导其向Treg细胞分化,使用流式细胞术、RT-PCR方法分别从Treg细胞频率和Foxp3 mRNA表达2个方面探讨Iloprost对Treg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及其受体机制。之后,使用免疫
目的对病因不明败血症患者外周血中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了解分离菌株耐药性并分析耐药相关基因。方法采用双份外周血标本血平板分离划线培养、菌落革兰染色镜检及VITEK 2-compact全自动细菌检测分析系统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病原菌。采用微量稀释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确证试验以及AmpC酶和碳青酶烯酶表型试验,了解分离菌株产酶情况及类型。分别采用肠杆